
《金閣寺》是日本極具爭議的作家三島由紀夫(一九二五-一九七〇)的代表作,出版於一九五六年,其時作者三十一歲。這部長篇小說採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這也是日本文學中常見的一種方式吧。
全書圍繞金閣寺而展開——這座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古代建築,無疑是帶有某種象徵主義的。在主人公溝口的心目中,它就是美的化身。但溝口對它的感情又是複雜的,也不妨說是「愛恨交織」的,最後決定親手將其毀掉——火燒金閣寺。這種毀滅的美學思想多少有點奇怪吧。當然,小說畢竟是根據真實事件創作的。
那麼,這位主人公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患有口吃,也算是一個「畸形人」吧(這樣說並無不敬之意),心理方面給人扭曲之感(從書中的心理描寫來看)。——不得不說(或者說正如加拿大學者弗萊所言),文學發展到十九世紀,特別是二十世紀,西方作家筆下的主人公越來越多「非正常人」,如白痴、羅鍋、侏儒、精神病人等。日本文學中似乎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太宰治《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葉藏,就是一個病態的人物。
另外,不難發現,如果和西方十九世紀的唯美主義相比較,如戈蒂耶的《莫班小姐》,王爾德的《道連·葛雷的畫像》,這些作品的主角都是美貌異於常人的,而三島由紀夫筆下的主人公則是恰恰相反。
溝口因為結巴而遭人嘲笑,在他自卑而敏感的內心深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美學思想,這思想裡面有著死亡的氣息——少年時迷戀的女子有為子的死,父親的死,好友鶴川的死,都對他有所觸動。他所嫉妒的不是人(儘管他對人類帶有恨意),而是物,金閣寺的美(這有點類似因愛生恨)。最後,他縱火燒毀了金閣寺——然而,他卻又決心活下去而放棄了自殺。這也算是一種「向死而生」嗎?
小說出現的人物並不多,主人公之外,比較重要的角色是柏木。他是溝口的同學,天生的內翻足。溝口因其生理缺陷而視之為同類,主動和他結交。但柏木卻是和他相反的人物(例如柏木對自身殘疾的觀點和態度),有著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學,但他的人品卻是卑劣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