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有個非常大的本領,就是使人覺得自己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死後,每個朋友都不得不承認,他們了解的三島只限於他有意袒露的局部。」
值此三島由紀夫辭世五十周年之際,《三島由紀夫傳》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作者約翰·內森為美國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和文學翻譯家,曾六次與三島由紀夫遺孀長談。該書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有關三島由紀夫的傳記。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主要作品有《金閣寺》《鹿鳴館》《豐饒之海》等。
該書作者約翰·內森是日本研究學者,著名日本文學翻譯家和評論家,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系教授。他是第一個在東京大學修滿學分,獲得畢業證書的西方人,也是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三島由紀夫和安部公房等重要日本作家作品的英文本譯者。1994年,大江健三郎赴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文學獎,內森為其隨行人員。
內森認識三島是在1964年,當時他開始翻譯三島的一部題為《午後曳航》的小說。之後兩年,兩人經常見面。約翰·內森說:「我在他書房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直到深夜他開始寫作……我常常是他聚會的客人中唯一的外國人。……那是讓我興奮陶醉的時期:我二十四歲,一個東京大學文學院的學生,和日本最有名的小說家交上了『朋友』。」
三島由紀夫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我們並不是真正的朋友。三島的能量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他確實是一個具有無窮能量的人,散發的是有形的能量,他的才華,他的睿智,甚至他的頑皮。那種假裝的頑皮讓人信以為真、忍俊不禁。從他的角度看,三島可能是喜歡和我在一起的,首先是因為我擅長翻譯,而他求諾貝爾獎心切。此外還因為我的體能訓練不亞於他。總之,我可能是他遇到的唯一既擅長翻譯,又在扳手腕時能夠贏他的人。我確信這一點很重要。」內森在書中寫道。
這段友誼持續到1965年底。「在他以為我會翻譯他新出版的小說時,我卻拒絕了, 他決定不再和我來往。……」
當約翰·內森決定轉而翻譯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與三島漸行漸遠時,大概多少是感到些遺憾的。不過這遺憾只是人生際遇中的一個小插曲。當三島的死訊傳來,這位曾經的「朋友」就變得讓人無法不在意。
三島由紀夫的死是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個不可解的謎題。對於認識三島的人來說,越是熟悉他可能越感到不可思議。誠然,三島是有些乖張的,他不怕引起世人的震驚乃至厭惡,反而千方百計去這麼做;但在朋友們眼中,他始終是個招人喜愛的風趣的傢伙,絕不是什麼「瘋子」。甚至於,三島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有人戲稱,「與其說像個小說家,不如說像個銀行家」。如此一來,這個問題更加令人困惑:他究竟為什麼選擇這樣極端的死?
在《三島由紀夫傳》中,約翰·內森所寫的是他竭盡全力所能了解的三島:這是他所認識的三島,是他借三島諸多親友的眼看到的三島,也是他從三島的文字裡讀到的三島。
然而,正如內森所言,「他為自殺準備了一年,卻沒一個人有絲毫察覺」,誰敢說自己真正了解三島呢?或許,這本書能為讀者們提供更多線索,稍稍走近這位謎一樣的天才作家。
這本出版於1974年的著作,一直以來研究三島的重要參考文獻。《芝加哥太陽時報》評論道,三島由紀夫「總是想證實自己的存在,卻始終無法如願以償」,內森完成了這件難乎其難的工作,把三島其人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