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傳》出版,帶你走近這位謎一樣的天才作家

2020-12-23 瀟湘晨報

「三島有個非常大的本領,就是使人覺得自己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死後,每個朋友都不得不承認,他們了解的三島只限於他有意袒露的局部。」

值此三島由紀夫辭世五十周年之際,《三島由紀夫傳》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作者約翰·內森為美國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和文學翻譯家,曾六次與三島由紀夫遺孀長談。該書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有關三島由紀夫的傳記。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主要作品有《金閣寺》《鹿鳴館》《豐饒之海》等。

該書作者約翰·內森是日本研究學者,著名日本文學翻譯家和評論家,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系教授。他是第一個在東京大學修滿學分,獲得畢業證書的西方人,也是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三島由紀夫和安部公房等重要日本作家作品的英文本譯者。1994年,大江健三郎赴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文學獎,內森為其隨行人員。

內森認識三島是在1964年,當時他開始翻譯三島的一部題為《午後曳航》的小說。之後兩年,兩人經常見面。約翰·內森說:「我在他書房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直到深夜他開始寫作……我常常是他聚會的客人中唯一的外國人。……那是讓我興奮陶醉的時期:我二十四歲,一個東京大學文學院的學生,和日本最有名的小說家交上了『朋友』。」

三島由紀夫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我們並不是真正的朋友。三島的能量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他確實是一個具有無窮能量的人,散發的是有形的能量,他的才華,他的睿智,甚至他的頑皮。那種假裝的頑皮讓人信以為真、忍俊不禁。從他的角度看,三島可能是喜歡和我在一起的,首先是因為我擅長翻譯,而他求諾貝爾獎心切。此外還因為我的體能訓練不亞於他。總之,我可能是他遇到的唯一既擅長翻譯,又在扳手腕時能夠贏他的人。我確信這一點很重要。」內森在書中寫道。

這段友誼持續到1965年底。「在他以為我會翻譯他新出版的小說時,我卻拒絕了, 他決定不再和我來往。……」

當約翰·內森決定轉而翻譯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與三島漸行漸遠時,大概多少是感到些遺憾的。不過這遺憾只是人生際遇中的一個小插曲。當三島的死訊傳來,這位曾經的「朋友」就變得讓人無法不在意。

三島由紀夫的死是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個不可解的謎題。對於認識三島的人來說,越是熟悉他可能越感到不可思議。誠然,三島是有些乖張的,他不怕引起世人的震驚乃至厭惡,反而千方百計去這麼做;但在朋友們眼中,他始終是個招人喜愛的風趣的傢伙,絕不是什麼「瘋子」。甚至於,三島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有人戲稱,「與其說像個小說家,不如說像個銀行家」。如此一來,這個問題更加令人困惑:他究竟為什麼選擇這樣極端的死?

在《三島由紀夫傳》中,約翰·內森所寫的是他竭盡全力所能了解的三島:這是他所認識的三島,是他借三島諸多親友的眼看到的三島,也是他從三島的文字裡讀到的三島。

然而,正如內森所言,「他為自殺準備了一年,卻沒一個人有絲毫察覺」,誰敢說自己真正了解三島呢?或許,這本書能為讀者們提供更多線索,稍稍走近這位謎一樣的天才作家。

這本出版於1974年的著作,一直以來研究三島的重要參考文獻。《芝加哥太陽時報》評論道,三島由紀夫「總是想證實自己的存在,卻始終無法如願以償」,內森完成了這件難乎其難的工作,把三島其人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有些人則認為這是一場令人絕望的可怕鬧劇,一場由一個無法忍受中年生活的平庸的天才導演的鬧劇。」三島由紀夫曾對妻子說:「人們現在不明白我,這沒關係,50或者100年以後,他們會明白的。」 4.
  • 三島由紀夫:你是我的美麗之星
    從21歲初入文壇開始,三島就不斷顛覆著日本的文學,而他寫過的唯一一部科幻作品《美麗之星》甫一出版,就在日本文壇引起強烈震動,主流文學家、批評家就本書爭論達數年之久,被稱為「最具爭議的三島作品」。今天是三島由紀夫的生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美麗之星》的譯者丁丁蟲老師寫的譯者手記。
  • 三島由紀夫為何試圖用切腹自殺喚醒軍國主義?首相:他一定是瘋了
    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起了個大早,隨後帶著他的「盾會」成員來到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總部。三島由紀夫帶著手下劫持了指揮官益田兼利,聞訊而來的數百名自衛隊士兵來到了樓下,三島由紀夫滿心歡喜地對自衛隊發表了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然而得到的卻是自衛隊士兵們的破口大罵。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假使你沒辦法一次讀完一本哲學書,可以放在那裡以後再讀,但如果你無法一次看完一部哲學電影,你無法使其暫停以後再看,可錢都掏了。所以,任何影視作品都是膚淺粗糙的玩意。書籍對觀者素質的要求比電影高,書籍更深刻。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據了解,日本最後一個用「切腹」作為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叫三島由紀夫,死於1970年11月25日。 三島由紀夫,原名平岡公威。1925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是日本當代有名的作家。有「日本的海明威」之稱,並三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毀滅的美學
    《金閣寺》《金閣寺》是日本極具爭議的作家三島由紀夫(一九二五-一九七〇)的代表作,出版於一九五六年,其時作者三十一歲。這部長篇小說採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這也是日本文學中常見的一種方式吧。那麼,這位主人公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患有口吃,也算是一個「畸形人」吧(這樣說並無不敬之意),心理方面給人扭曲之感(從書中的心理描寫來看)。——不得不說(或者說正如加拿大學者弗萊所言),文學發展到十九世紀,特別是二十世紀,西方作家筆下的主人公越來越多「非正常人」,如白痴、羅鍋、侏儒、精神病人等。日本文學中似乎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太宰治《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葉藏,就是一個病態的人物。
  • 細江英公與三島由紀夫|《薔薇刑》
    日本現代攝影家細江英公與三島由紀夫合作創作的這組作品,因其獨特的美學內涵,已經成為藝術影史的象徵性作品。1961年,細江英公以作家三島由紀夫為模特,將其置身於薔薇花和黑暗的色塊之中,拍攝了這些具備強烈超現實意象之美的攝影作品。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三島由紀夫對川端康成和太宰治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佐藤秀明教授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用「脫離社會」來概括三島由紀夫的獨特魅力。佐藤:三島由紀夫涉足許多領域,也對各種各樣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和不同問題對峙的文學家或作家是非常稀缺的,所以,他除了純文學領域,在許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讀者群。
  • 三島由紀夫小名的由來
    唐月梅寫了一本關於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怪異鬼才》,寫得很有味道。讀了一部分,寫了三島由紀夫的童年,也是在這本書裡,我才第一次記住了三島由紀夫的真實名字,叫平崗公威。因此,在三島由紀夫出生的時候,祖父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平崗公威四個大字,並放在一個盒子裡。自此,平崗公威就成了三島由紀夫的名字,而三島由紀夫是在平崗公威走上文學道理之後,他給自己取得筆名。不過,讓我沒有想到是,平崗公威的童年基本上在祖母的那間門窗緊閉、陰暗的潮溼的充滿著病人的氣息的屋子裡度過。
  • 三島由紀夫之死:日本文化和毀滅美學的犧牲品
    一、1970年11月25日中午,三島由紀夫對日本自衛隊東部軍總部的官兵發表演講。演講完畢,他切腹自殺。整場事件頗有戲劇性。幾天前,三島預約了和自衛隊益田將軍的面談。益田怎麼也想不到三島會劫持他。盾會是三島由紀夫創辦的極右翼民兵組織,他們兩個一直是組織的核心。盾會成員們志同道合,希望復闢天皇制帝國。三島從小和祖母一起生活。老太太是貴族出身,不斷地用語言向三島還原貴族的榮耀。三島頗迷戀舊時代。在60年代後,他仿佛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書寫的美學的根基——天皇。
  • 《金閣寺》——讀不懂的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文裡文外無非極致。這兩句話,是我讀過兩位的作品後的感受。先說一下金閣寺。金閣寺,現在叫鹿苑寺,位於日本京都,是一座臨濟宗相國寺。建於十四世紀,是第三代幕府時期的代表人物足利義滿將軍命名的。而三島由紀夫根據真實的這個金閣寺放火事件創作的這部名著《金閣寺》。三島由紀夫,第一次讀他,確實讀不懂,我也只能試著囈語。三島由紀夫是筆名,真實姓名叫做平岡公威。
  •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文學觀(文學原創,禁止裝載)
    醇厚的咖啡的香味、舒緩的音樂營造了一種歲月流逝的破碎的美,那會抓住你,讓你立刻進入文字的世界。三島由紀夫說,文字的功能類似於一種腐蝕物質。它是專門營造情緒,營造感覺,引起讀者思考的一種存在。按照他的這種說法,像那種無傷大雅,冠冕堂皇的文字,簡直不叫文字,那隻一種偽造的文字。
  • 在城市裡追尋自我,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不得不讀
    作者:Hazel校對:LITCAVE工作室配圖:網絡侵刪書名:《金閣寺》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3-5作者:[日]三島由紀夫譯者:陳德文村上春樹、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都是朋友圈出現頻率極高的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更成了90後至00後一談到日本文學,就榜上有名的代表作
  • 三島由紀夫的一張半裸照及其他
    《三島由紀夫》的專刊。三島由紀夫這張照片,是不是三島剖腹前讓人拍下的?相關的記錄說,1963年,日本攝影師細江英公給他拍了一系列很著名的寫真,取名《Killed by Rose》(《薔薇刑》),也不知道是不是其中一張?沒有註明。汗涔涔的半裸體,粗俗和肌肉美的結合。照片像三島由紀夫少年時代就喜歡的那些群體:賭徒、船夫、士兵、漁夫、挑糞工……所謂的「未被理智侵犯過的肉體的所有者」。
  • 三島由紀夫最後的晚餐,為什麼選擇在這裡享用?
    三島由紀夫稱不上美食家,他不如谷崎潤一郎那麼會吃,更比不了檀一雄擅長料理,甚至能搞出一本菜譜來。他的味覺比較遲鈍,分不出食物好吃不好吃。他從未寫過關於料理的小說,有篇《食道樂》寫到的「料理通」,也主要是出於情節需要的設置。散文家、文學掌故大家嵐山光太郎,整理過三島從紐約回國後的食譜。
  • 莫言:三島由紀夫有病態的敏感,超常的多情,不能安息的靈魂
    三島由紀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文|莫言我猜想三島其實是一個內心非常軟弱的人。他的剛毅的面孔、粗重的眉毛、冷峻的目光其實是他的假面。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古怪的祖母,很可能也沒有怪異美麗、如同腐屍上開出的黑紅的花朵的三島文學,當然也就沒有文壇鬼才三島由紀夫了。三島雖然口口聲聲地說到死,口口聲聲說他渴望鮮血、渴望殺人,併到底還是以痛苦而艱難的方式自殺,但我猜想其實他是一個很怕死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他誇大病情逃避兵役就是他怕死的一個例證。
  • 日本湘南文化之旅:從三島由紀夫到夏目漱石,淺談鎌倉文學的蛻變
    鎌倉幽微而美的昭和氛圍,經常出現於日本電影中,例如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麥秋》、《晚春》,或如日本二十世紀的作家三島由紀夫、太宰治、川端康成等人經常駐足於此,思考、散步與創作。層疊而上的鎌倉浪漫於是如此地被種下且持續地被賦予。
  • 「我與鏡像」:三島由紀夫《鏡子之家》書寫的自我認識之路
    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自稱,與以往瞄準個人的視角不同,《鏡子之家》想描寫的是「時代」。在《鏡子之家》中,三島由紀夫試圖通過5個人的感情糾葛,寫出人們通過相處,從他人身上觀察到自我鏡像,從而尋回自我認知的過程。人該如何自我認知?20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逐漸從二戰的陰霾中走出,民生變得繁榮,站在經濟學家的角度看,日本獲得了新生,但在三島由紀夫這樣的文學家看來,戰後的日本沒有獲得新生,相反,很多事物被終結了,精神正在萎縮。
  • 三島由紀夫自決之時,一位小夥子也隨他去了,聊聊盲目追星那些事
    三島由紀夫切腹之後,先由森田擔任介錯(砍下切腹自殺者的頭),但是他幾次都失手了,還是由另一位劍術高手古賀給三島由紀夫介錯的。然後,森田必勝也切腹了,仍然由古賀為他介錯。後來,另外三位參與行動的盾會成員均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