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2020-12-26 菊隱樓主人

低級小說供人消遣,經典小說令人沉思。大多數讀者不明白經典的意義,看別人讀他也跟著讀,多數是讀不下去的。

文學的終極目的是哲學,好的小說是哲學著作,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永遠不會生鏽,高爾基和奧斯特洛夫斯基只會出現在小學生必讀書目裡。

在電影出來以前,人們通過書籍傳播思想,探討人生,改造社會。電影出現後不再承擔傳播思想,探討人生和改造社會的任務。假使你沒辦法一次讀完一本哲學書,可以放在那裡以後再讀,但如果你無法一次看完一部哲學電影,你無法使其暫停以後再看,可錢都掏了。所以,任何影視作品都是膚淺粗糙的玩意。書籍對觀者素質的要求比電影高,書籍更深刻。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

日本人對人性的黑暗面情有獨鍾,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坂口安吾的《在盛開的櫻花樹下》,都寫盡了日本人心理的幽暗面。日本的文學作品不能多看,看多了便自覺壓抑非常,要瘋。話說回來,能寫出驚世駭俗之作的人,在生理或心理上多少都有點殘缺,故以冷眼觀世界。

《金閣寺》就是一部描寫人性幽暗的作品,三島由紀夫也是被自己身體深深傷害過的人。

鹿苑寺的舍利殿被稱為金閣寺。鹿苑寺由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建造,是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臨濟宗屬於禪宗,或許如此,和尚們才過得逍遙自在,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在《金閣寺》中主持時常到煙花柳巷尋花問柳,風氣如此。

1950年金閣寺被一青年放火燒掉,以此為契機三島由紀夫創作了金閣寺。他去猜度青年作案動機,為之作傳,如今看來是替自己作傳罷了。

以自己為原型創作的小說,日本稱之為「私小說」。山田花袋把自己與女弟子的情事寫成《棉被》,女弟子走後他嗅著弟子棉被的氣息慰藉受傷的心靈。島崎藤村在《新生》中把自己和侄女亂倫的事寫出來,侄女名譽受損,遠走他鄉。

三島把自己變成了口吃體弱的溝口,在金閣寺中做沙彌,被人瞧不起。口吃者自然寡語,即使說出來,別人也沒耐心聽,何必自取其辱。幸而朋友鶴川幫他翻譯,總算有發洩的出口。

溝口原來的話是極其陰暗的,經鶴川轉述竟光明起來,鶴川是封閉溝口的屏障,他人無法抵達溝口內心。被人孤立溝口倒也不惱,反而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一種曲高和寡的不屑一顧。與阿Q精神不同,這是壓抑到極致的病態自尊。

溝通有自己的假想世界,在那裡他是主宰,外部的現實世界對他來說如此的虛無。佛曰六根清淨方能看破紅塵,無色無我。溝口一根受損,便已能觸到成佛的門徑了。

若溝口能安心修佛自然最好,可相貌醜陋,家境貧寒,身體殘疾使他渴望得世間美好,執著於自我價值之實現,痴戒難守,無以自持。

溝口與人尋歡作樂,每到關鍵時期腦海中便浮現金閣寺的畫面,繼而好事不成。他嫉妒金閣寺的美,想要獨佔。金閣寺也嫉妒溝口與他人尋歡作樂,背叛這份柏拉圖式的情感,故從中作梗。他們相愛相殺,在愛恨糾葛中溝口一把火燒了金閣寺,同歸於盡。

極端的佔有欲和令人深感驚悚的感官刺激,似乎是日本獨有的。前有大島渚的《感官世界》,後有渡邊淳一的《失樂園》,為情而死,何其壯烈。溝口與金閣寺的情愛已超出人類界限,到了物我難辨的境界,這就是日本人所謂的「物哀」吧。

看到他人屍體腸子外露,溝口毫不害怕,反而說腸子外露正好證明了身體的存在。三島由紀夫曾與好友澀澤龍彥探討身體內與外的關係,他認為身體流血是打通了內與外的界限,是一種美。肉體即使損壞也可永恆,因人類可傳宗接代,相反,金閣寺再美麗高大,也經不住一把火。

身體是三島由紀夫精心雕琢的藝術品。三島從小體弱,戰時徵兵因體檢不合格未能入伍,成為其揮之不去的陰影。自此開始健身,結交黑道中人,終於練就一副好皮囊,極度自戀。

莜山紀信為三島由紀夫拍過一張模仿聖塞巴斯蒂安受難的照片,畫面中三支箭從他健美的肌肉中穿過,極致的唯美與悲壯交織在一起有一種詭異氣息。

1961年細江英公為三島拍攝《薔薇刑》攝影集,三島任由細江英公擺布,甚至將身體束縛以達到完美的效果。對於肉體苦痛與死亡的偏愛,不免讓人想起他的另一部自傳體小說《假面告白》。

書中三島由紀夫遭受肉體和精神的折磨,又為之深深著迷難以自拔,《聖塞巴斯蒂安受難圖》對他具有深刻意義。三島崇拜聖塞巴斯蒂安,渴望像他一樣從肉體的折磨中得到永恆的愉悅,死亡不值一提。這種病態的受虐狂心理,從他熱衷談論薩德侯爵可見一斑,好友澀澤龍彥則對沼正三的《家畜人鴨俘》青眼有加,二人可謂臭味相投。

三島由紀夫把美在《金閣寺》中定義為與之同歸於盡,信仰極端之美。自身殞滅讓他有一種自我犧牲以成全他人的滿足感,不斷施予是童年自卑帶來的不安全感的條件反射,害怕被拋棄,便主動送上門來。三島終其一生都在為證明自己奮鬥,藉以彌合童年被人輕視的傷口。

三島由紀夫很討厭太宰治,他這樣說道:「當然,我承認他那罕見的才能,不過說也奇怪,他是我從未有過的、從一開始就如此產生生理上的牴觸的作家。也許是由於愛憎的法則,也許他是一個故意把我最想隱蔽的部分暴露出來的作家的緣故。因此,在他的文學中,許多文學青年發現自己的肖像畫而感到喜悅,在這同一地點上,我卻慌忙地背轉臉去。」

三島坦誠得可愛,絲毫沒有隱藏自己對太宰治的欣賞,也絲毫沒有掩飾自己的懦弱,太宰治揭開了三島由紀夫掩藏多年的傷疤,使他惶恐不安,他也像太宰治一樣期待別人誇他一句:「三島是一個像神一般的好孩子。」

相關焦點

  • 三島由紀夫小名的由來
    唐月梅寫了一本關於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怪異鬼才》,寫得很有味道。讀了一部分,寫了三島由紀夫的童年,也是在這本書裡,我才第一次記住了三島由紀夫的真實名字,叫平崗公威。因此,在三島由紀夫出生的時候,祖父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平崗公威四個大字,並放在一個盒子裡。自此,平崗公威就成了三島由紀夫的名字,而三島由紀夫是在平崗公威走上文學道理之後,他給自己取得筆名。不過,讓我沒有想到是,平崗公威的童年基本上在祖母的那間門窗緊閉、陰暗的潮溼的充滿著病人的氣息的屋子裡度過。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毀滅的美學
    《金閣寺》《金閣寺》是日本極具爭議的作家三島由紀夫(一九二五-一九七〇)的代表作,出版於一九五六年,其時作者三十一歲。這部長篇小說採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這也是日本文學中常見的一種方式吧。日本文學中似乎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太宰治《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葉藏,就是一個病態的人物。另外,不難發現,如果和西方十九世紀的唯美主義相比較,如戈蒂耶的《莫班小姐》,王爾德的《道連·葛雷的畫像》,這些作品的主角都是美貌異於常人的,而三島由紀夫筆下的主人公則是恰恰相反。
  • 莫言:三島由紀夫有病態的敏感,超常的多情,不能安息的靈魂
    三島由紀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文|莫言我猜想三島其實是一個內心非常軟弱的人。他的剛毅的面孔、粗重的眉毛、冷峻的目光其實是他的假面。那麼強大、那麼跋扈的祖母的愛病態了這個敏感男孩的心靈。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古怪的祖母,很可能也沒有怪異美麗、如同腐屍上開出的黑紅的花朵的三島文學,當然也就沒有文壇鬼才三島由紀夫了。三島雖然口口聲聲地說到死,口口聲聲說他渴望鮮血、渴望殺人,併到底還是以痛苦而艱難的方式自殺,但我猜想其實他是一個很怕死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他誇大病情逃避兵役就是他怕死的一個例證。
  • 細江英公與三島由紀夫|《薔薇刑》
    日本現代攝影家細江英公與三島由紀夫合作創作的這組作品,因其獨特的美學內涵,已經成為藝術影史的象徵性作品。1961年,細江英公以作家三島由紀夫為模特,將其置身於薔薇花和黑暗的色塊之中,拍攝了這些具備強烈超現實意象之美的攝影作品。
  • 三島由紀夫對川端康成和太宰治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佐藤秀明教授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用「脫離社會」來概括三島由紀夫的獨特魅力。人們常常將三島以及他的作品與同時代其他名家相比較。您能簡單地評價一下三島由紀夫與太宰治、川端康成的關係嗎?佐藤:三島由紀夫是好惡分明的人,也不會掩藏,他會很直接地表現出來。
  • 《金閣寺》——讀不懂的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文裡文外無非極致。這兩句話,是我讀過兩位的作品後的感受。先說一下金閣寺。金閣寺,現在叫鹿苑寺,位於日本京都,是一座臨濟宗相國寺。建於十四世紀,是第三代幕府時期的代表人物足利義滿將軍命名的。而三島由紀夫根據真實的這個金閣寺放火事件創作的這部名著《金閣寺》。三島由紀夫,第一次讀他,確實讀不懂,我也只能試著囈語。三島由紀夫是筆名,真實姓名叫做平岡公威。
  • 三島由紀夫為何試圖用切腹自殺喚醒軍國主義?首相:他一定是瘋了
    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起了個大早,隨後帶著他的「盾會」成員來到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總部。三島由紀夫帶著手下劫持了指揮官益田兼利,聞訊而來的數百名自衛隊士兵來到了樓下,三島由紀夫滿心歡喜地對自衛隊發表了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然而得到的卻是自衛隊士兵們的破口大罵。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總的來說,這部小說是理解三島由紀夫晚期生活和作品的關鍵。這部小說揭示了三島由紀夫審美的起源,三島由紀夫的審美和性密切相關,他對此有一種很深的痴迷。《假面自白》中,敘述者寫道,他「接受了戰爭期間流行的死亡信條。」當時,徵兵和自我犧牲就在眼前。事實上,三島由紀夫認為,消逝之時即為美,在他看來,毀滅即為美。他的這一美學觀點和他的男性崇拜交織在一起,而男性氣質正式小說敘述者所缺乏的。
  • 在城市裡追尋自我,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不得不讀
    作者:Hazel校對:LITCAVE工作室配圖:網絡侵刪書名:《金閣寺》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3-5作者:[日]三島由紀夫譯者:陳德文村上春樹、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都是朋友圈出現頻率極高的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更成了90後至00後一談到日本文學,就榜上有名的代表作
  • 三島由紀夫:你是我的美麗之星
    三島由紀夫的一生是傳奇壯麗的一生。他被稱為日本的海明威,東方的卡夫卡。
  • 三島由紀夫的一張半裸照及其他
    (本文首發於騰訊《大家》Ipress,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前幾天一個夏日的下午,與平時沒有什麼不同,閒坐在家裡,快遞敲門送上《知日》最新一期《
  • 《三島由紀夫傳》出版,帶你走近這位謎一樣的天才作家
    他死後,每個朋友都不得不承認,他們了解的三島只限於他有意袒露的局部。」值此三島由紀夫辭世五十周年之際,《三島由紀夫傳》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作者約翰·內森為美國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和文學翻譯家,曾六次與三島由紀夫遺孀長談。該書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有關三島由紀夫的傳記。
  • 日本湘南文化之旅:從三島由紀夫到夏目漱石,淺談鎌倉文學的蛻變
    鎌倉幽微而美的昭和氛圍,經常出現於日本電影中,例如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麥秋》、《晚春》,或如日本二十世紀的作家三島由紀夫、太宰治、川端康成等人經常駐足於此,思考、散步與創作。層疊而上的鎌倉浪漫於是如此地被種下且持續地被賦予。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據了解,日本最後一個用「切腹」作為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叫三島由紀夫,死於1970年11月25日。 三島由紀夫自幼便在文學上顯露出了極高的天賦。1941年,16歲的三島由紀夫就當上了《輔仁會雜誌》的主編。1944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書院印刷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他從一個業餘的文學創作者正式進入了專業作家的領域。
  • 三島由紀夫最後的晚餐,為什麼選擇在這裡享用?
    三島由紀夫稱不上美食家,他不如谷崎潤一郎那麼會吃,更比不了檀一雄擅長料理,甚至能搞出一本菜譜來。他的味覺比較遲鈍,分不出食物好吃不好吃。他從未寫過關於料理的小說,有篇《食道樂》寫到的「料理通」,也主要是出於情節需要的設置。散文家、文學掌故大家嵐山光太郎,整理過三島從紐約回國後的食譜。
  • 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介錯手」連砍5刀依然存活,結局不忍直視
    很多日本有名的人都是切腹自盡而亡,比如說日本著名的小說家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悲慘的切腹自盡三島由紀夫是一名非常純粹而傳統的日本人,他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以及天皇制度深信不疑。1968年,三島由紀夫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打著保衛天皇的旗號,決定發起政變。
  • 三島由紀夫自決之時,一位小夥子也隨他去了,聊聊盲目追星那些事
    三島由紀夫切腹之後,先由森田擔任介錯(砍下切腹自殺者的頭),但是他幾次都失手了,還是由另一位劍術高手古賀給三島由紀夫介錯的。然後,森田必勝也切腹了,仍然由古賀為他介錯。後來,另外三位參與行動的盾會成員均被判刑。
  • 「我與鏡像」:三島由紀夫《鏡子之家》書寫的自我認識之路
    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自稱,與以往瞄準個人的視角不同,《鏡子之家》想描寫的是「時代」。在《鏡子之家》中,三島由紀夫試圖通過5個人的感情糾葛,寫出人們通過相處,從他人身上觀察到自我鏡像,從而尋回自我認知的過程。人該如何自我認知?20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逐漸從二戰的陰霾中走出,民生變得繁榮,站在經濟學家的角度看,日本獲得了新生,但在三島由紀夫這樣的文學家看來,戰後的日本沒有獲得新生,相反,很多事物被終結了,精神正在萎縮。
  • 三島由紀夫死時多慘?切腹後腸子出來了,別人連砍三刀都沒死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日本最後一位剖腹自殺的男子叫三島由紀夫,他自殺時有多慘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三島由紀夫出生在日本東京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其父親很平庸,無法復興家族。所以,出身武士之家的祖母永井夏把家族復興的希望放在了他這個長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