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賞唐詩之美,王維《鹿柴》

2020-12-14 風中飛鶴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幽靜的山谷裡看不見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王維(701-761年,一說699-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之前,我們先後欣賞了他的傳世名作《相思》及以小見大的《雜詩三首·其二》。今天,我們來看看這首《鹿柴》。

天寶三年(744年)後,44歲的王維買下宋之問位於輞川山谷(今陝西藍田縣西南10餘公裡處)的輞川山莊,並在其基礎上營建園林別墅,作為他母親奉佛修行的隱居之地。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鹿柴》便是是其中的第五首。

古時的詩人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比如嶙峋怪石,比如參天古木,比如飛瀑懸泉,用景物之奇來烘託氣氛。而在這首詩中,落筆 「空山不見人」,走進深山密林,山中毫無人跡,這似乎再尋常不過。然而,接著一句「但聞人語響」,這卻突然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按理來說,深山密林之中,其實未必一片死寂的,這裡面常常會有有溪水之響,有蟬鳴之語,有鳥叫之聲,猶如一陣交響樂,悅耳動聽。而在這首詩中,作者沒有寫這些大自然的聲音,而把著力點放在人聲之上。在深山密林之中,這人語之聲顯得格外清脆,似乎一下打破了深山之中的寂靜。就好比在《閃光少女》中,中西合奏時,一聲嗩吶之音秒殺全場,讓人記憶深刻。作者通過感官上的感受,襯託出山林的幽深,在視覺上是「不見人」,在聽覺上是「聞人語」,將人的感受與情境結合,人與自然融合為一體。

詩的後兩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寫的是詩人返回到深山樹林之中,看到夕陽照在青苔上。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麼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整首詩結合起來,我們其實可以這麼理解:詩人應該看到天色漸晚,便起身往回走,因為在深山之中,視野不開闊,只聽到路人的說笑聲,但不見其人,更加感受到空山的清幽,又不覺返身走回深山樹林中,便看到夕陽「復照青苔上」。

開元年間,王維高中進士,熱衷政治、有遠大抱負。天寶年間,因安史之亂,隱居山林,將自己的熱情寄託於自然之間。此詩後兩句寄情於景,作者對國家未來、對自己的遠大理想猶如這夕陽餘暉復照「青苔」並未完全心灰意冷,而是希望國家能像夕陽一樣仍能發光,自己仍能為國家建功立業、一展宏圖。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猶如人語之後歸於寂靜,復照之後歸於幽暗。作者的抱負到了最後,也落得一絲無奈。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而此詩正是一首典型的詩、畫、樂相融的佳作。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於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作者以他作為音樂家對聲的感悟,作為畫家對光的把握,作為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谷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據北宋詞人秦觀在《書輞川圖後》中自敘,他在汝南做官時患病久不愈,看到朋友帶來王維的《輞川集》畫卷,其中繪有鹿柴等景,如身歷其境,同時又讀王維《鹿柴》等詩,久病竟然不治而愈,足見其非同尋常的美的感染力。

相關焦點

  • 共賞唐詩之美,王維《竹裡館》
    之前,我們先後賞析了王維的《相思》、《雜詩三首·其二》、《鹿柴》,這一回,我們繼續賞析王維的另外一首詩《竹裡館》。再上一篇《鹿柴》的賞析中,我們知道,天寶三載(744年)後,王維隱居於藍田輞川。王維獨自坐在這樣一片環境裡面,也是將自身塑造成一個悠然獨處者的形象。讀者看到此句,腦海中也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種冷清又寂寞的景象。然而,就像《鹿柴》中提到,王維也是個音樂家,王維善於用感官的感受來烘託氣氛。果不其然,第二局作者就借彈琴和長嘯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長嘯」指拖長聲音大聲吟唱詩歌,可見僅僅彈琴還不足以抒發自己的感情,接著又吟唱了起來。寂靜的竹林頓時有了生氣,但也絕非是嘈雜的。
  • 共賞唐詩之美,王維《山中送別》
    山中送別 唐·王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繼欣賞過了王維的《相思》、《雜詩三首·其二》、《鹿柴》、《竹裡館》後,今天,我們再來欣賞王維被收錄於唐詩三百首中的最後一首五言絕句《山中送別》。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
  • 20.王維《鹿柴》
    王維同李白同歲,但不同於李白終生不變的追求理想的飽滿熱情,王維從他中年開始就過著半官半隱,或者說亦官亦隱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和政治、宗教都有很大的關係。從個人經歷上來看,開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36年,張九嶺罷相,口蜜腹劍的奸臣李林甫上臺,對王維等一大批正直士人的心態產生了重大的打擊,王維從此漸漸萌生了退隱之心。
  • 唐詩三百首 | 鹿柴
    【簡介】《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注釋】1.鹿柴(zhài):王維輞川別墅之一(在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柴: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2.返景(yǐng):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雲彩反射的陽光。
  • 觀光君帶你去旅行:品讀王維《鹿柴》,走進陝西藍田
    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王維《鹿柴》,走進陝西藍田。藍田是唐代大詩人王維隱居的地方,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關注觀光君,更多精彩等待您……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鑑賞
    【鑑賞】  這是王維後期的山水詩代表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輞川的地名。  靜美和壯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的美的兩種類型,其間本無軒輕之分。但靜而近於空無,幽而略帶冷寂,則多少表現了作者美學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
  • 未來講堂|王維《鹿柴》誦讀:韓濤
    未來講堂|王維《鹿柴》誦讀:韓濤 2020-09-24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背後的故事:王維《鹿柴》
    《鹿柴》是詩人王維在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年)寫作於輞川別墅。若以眼睛去追尋王維的山水,它已經殘破,山水田園只是他的夢。他能盡享其中妙趣,心中自有丘壑。我們不是王維,但若後來者能找到自己的輞川,才不辜負王維山水之真意。
  • 外國人如何翻譯王維的《鹿柴》?這本書告訴你!一共有十九種
    《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是由美國作家艾略特·溫伯格和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1987年合寫的一本小冊子,從翻譯和詩歌的角度細緻解析了王維的《鹿柴》一詩在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等語言中的代表性譯文,一共有十九種。
  • 《中華古詩詞100集》第29首:王維《鹿柴》
    酈波解讀:《鹿柴》王維鹿柴【唐】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是詩人,也是卓然成風的畫家。他的每一首詩作都表現出對自然的親近。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經由衷地讚嘆: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詩情和畫意的互相滲透和生發中,王維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藝術。《鹿砦(ZHAI四聲)》具有王維山水田園詩的最重要特點,即:鮮明的視覺性,和同樣鮮明的禪意。
  •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唐代:王維《鹿柴》
    ]  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王維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裡,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重於表現雨後秋山的空明潔淨;「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泠。由於杳無人跡,這並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不見人」,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
  • 汪氏禪漫之《鹿柴》隨談篇
    《鹿柴》隨談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王維,字摩詰,其名、字不知是否源自佛教的《維摩詰經》。他精佛學,有詩佛之稱,受禪宗影響頗深。其詩自在灑脫,禪趣盎然,《鹿柴》堪為代表。不論詩禪,還是禪詩。不過是在依賴內容之解說!何必弄懂,越是要理解,越是被理解束縛 ,何不去體驗!難道這樣不是更重於他人的意圖嗎?從詩的角度論美也好,由禪的方位談道也罷。真正談好,二者不可有偏,真寓於美中。雖然只貴子眼正,但離了詩談禪,體用分離,如何有體?沒有了眼界,詩哪有大美?我們將何以為之?我們只有不得已而解讀!
  • 唐詩三百首之王維十五首
    王維(701-761年,一說699-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2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唐代:王維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雲裡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 王維最灑脫愜意的唐詩,前6句一句一景,後2句以陶淵明自比
    眾所周知,《輞川集》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收錄了二十首王維的輞川山水詩。其中最著名的詩篇自然是《鹿柴》和《竹裡館》這兩首絕句了。而我們今天要讀的這首唐詩,也是王維在輞川隱居時所作。王維這首唐詩的題目是《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的前6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絕妙丹青,字裡行間,無不透出「詩中有畫」的絕妙神韻。
  • 鹿柴(空山不見人)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畫》王維
    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於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裡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裡,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於詩人的眼中。
  • 精讀《唐詩三百首》016: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其詩多五絕,多詠山水田園,詩風清逸淡雅,《全唐詩》存詩三十九首。王維與裴迪前面我們讀了兩首王維寫輞川風景的詩《鹿柴》、《竹裡館》,就是與裴迪唱和的詩。清王士禛說,王維、裴迪「輞川唱和,工力悉敵」。可惜,王維光芒太甚,他的詩才再好,有王維這樣的巨人在,他也發不出光來。所以,生在一個天才輩出的大時代,是幸運,也是不幸。今天就來讀一首裴迪的詩,《送崔九》。
  • 詩人和王維名字就差一個字,所寫唐詩,卻也有詩中有畫的意境之美
    對於這個世界中景色的描繪,唐朝詩人王維可以說是樹立了一個標杆。蘇軾評論他的詩詞是詩中有畫,確實是非常精到。在王維的詩歌當中就是如此,寥寥數語就能夠把我們帶到詩人所塑造的意境當中,讓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其詩詞造詣確實非常深厚。不過唐朝還有很多詩人,對於詩詞的把握能力不在王維之下。
  • 鹿柴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鹿柴古詩的意思
    古詩是我們在語文學習中經常會涉及到的內容,那麼《鹿柴》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鹿柴》古詩意思:空寂的山中不見一個人,只聽到一陣人語聲。太陽的一抹餘暉返入深林,又照到了林中的青苔上。《鹿柴》原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 《鹿柴》古詩朗讀
    鹿寨學習了詩仙和詩聖,接下來我們會接觸山水田園派的詩歌,首先我們要認識的是王維。王維(701-762),21歲中進士,仕途順利。生性淡薄、懦弱、與世無爭。一、初讀知詩意這是他隱居輞川時所作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充滿了繪畫的境界,反映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塵世官場的厭倦。二、細讀解詩句鹿柴:養鹿的地方,柴同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