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幽靜的山谷裡看不見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王維(701-761年,一說699-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之前,我們先後欣賞了他的傳世名作《相思》及以小見大的《雜詩三首·其二》。今天,我們來看看這首《鹿柴》。
天寶三年(744年)後,44歲的王維買下宋之問位於輞川山谷(今陝西藍田縣西南10餘公裡處)的輞川山莊,並在其基礎上營建園林別墅,作為他母親奉佛修行的隱居之地。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鹿柴》便是是其中的第五首。
古時的詩人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比如嶙峋怪石,比如參天古木,比如飛瀑懸泉,用景物之奇來烘託氣氛。而在這首詩中,落筆 「空山不見人」,走進深山密林,山中毫無人跡,這似乎再尋常不過。然而,接著一句「但聞人語響」,這卻突然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按理來說,深山密林之中,其實未必一片死寂的,這裡面常常會有有溪水之響,有蟬鳴之語,有鳥叫之聲,猶如一陣交響樂,悅耳動聽。而在這首詩中,作者沒有寫這些大自然的聲音,而把著力點放在人聲之上。在深山密林之中,這人語之聲顯得格外清脆,似乎一下打破了深山之中的寂靜。就好比在《閃光少女》中,中西合奏時,一聲嗩吶之音秒殺全場,讓人記憶深刻。作者通過感官上的感受,襯託出山林的幽深,在視覺上是「不見人」,在聽覺上是「聞人語」,將人的感受與情境結合,人與自然融合為一體。
詩的後兩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寫的是詩人返回到深山樹林之中,看到夕陽照在青苔上。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麼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整首詩結合起來,我們其實可以這麼理解:詩人應該看到天色漸晚,便起身往回走,因為在深山之中,視野不開闊,只聽到路人的說笑聲,但不見其人,更加感受到空山的清幽,又不覺返身走回深山樹林中,便看到夕陽「復照青苔上」。
開元年間,王維高中進士,熱衷政治、有遠大抱負。天寶年間,因安史之亂,隱居山林,將自己的熱情寄託於自然之間。此詩後兩句寄情於景,作者對國家未來、對自己的遠大理想猶如這夕陽餘暉復照「青苔」並未完全心灰意冷,而是希望國家能像夕陽一樣仍能發光,自己仍能為國家建功立業、一展宏圖。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猶如人語之後歸於寂靜,復照之後歸於幽暗。作者的抱負到了最後,也落得一絲無奈。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而此詩正是一首典型的詩、畫、樂相融的佳作。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於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作者以他作為音樂家對聲的感悟,作為畫家對光的把握,作為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谷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據北宋詞人秦觀在《書輞川圖後》中自敘,他在汝南做官時患病久不愈,看到朋友帶來王維的《輞川集》畫卷,其中繪有鹿柴等景,如身歷其境,同時又讀王維《鹿柴》等詩,久病竟然不治而愈,足見其非同尋常的美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