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是詩人王維在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年)寫作於輞川別墅。
若以眼睛去追尋王維的山水,它已經殘破,山水田園只是他的夢。他能盡享其中妙趣,心中自有丘壑。我們不是王維,但若後來者能找到自己的輞川,才不辜負王維山水之真意。王維之後,觀畫者次第而來,在後人眼中,前人皆入畫卷,回頭望去,層層煙雨,無盡青峰……
王維出生於山西名門貴族。
721年,20歲的王維高中進士,可謂少年成才,一舉成名。
我們知道王維是個大詩人,其實王維不單詩歌寫得好,繪畫,音樂,書法,都相當精通,可謂是難得的全才。
史書記載,王維年輕時候,又是一個大帥哥,再加上這麼多才能,今天的高富帥,富二代,官二代,王維有可能都不放在眼裡。
因為王維精通音律。剛畢業,就被任命為國家文舞團副團長一職。年輕小夥工作缺乏經驗,剛工作不久,就遇到一大坑。
一天,在排練完《五方獅子舞》這一樂章後,一個下屬私自舞起了五方獅子中的黃獅子,黃獅子代表的是皇上,只有皇上在的時候,才能舞起黃獅子。
你要說這事嘛,說大也不大,說小,也就是一件小事。
但是到了某些小人的嘴巴裡,就成了威脅皇權的大事,就因為這事,王維被貶山東濟州。
這一貶,在地方就是十幾年,只到735年,張九齡擔任宰相,王維才被調到京城做官。
這一次掉坑裡,王維了解到了朝廷的複雜,江湖的險惡。
在這樣一個多變複雜的環境中,王維漸漸地改變了自己在仕途上的想法,他把追求縱情在山水之間,佛法當中。他開始了半官半隱的生活,他開始尋找安放心靈的居所。
這個地方就是輞川。
744年,王維在輞川買下了初唐詩人宋之問的舊宅,後又在這舊宅的基礎上修建很多其他的建築,包括輞川這個山谷裡的其他景點,縱橫十幾裡地。
王維把自然與建築設計在一起,寄託心靈的園林,輞川別業。
在這個天然的山谷裡,王維根據園林裡的植物和山川泉石給每一處景點命名,一共二十處。
其中就有今天提到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還有我們熟悉的「竹裡館」,也是園林裡的一處景點。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寄情於山水之間,在山水寫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寫意,創造了意境深遠、簡約、樸素而留有餘韻的山水田園詩,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效果。
在這輞川別墅裡,我們不得不提起另外一個詩人。
裴迪,王維的鐵哥們。
王維與其年齡相差十五六歲。二十多年的交往中,王維既把裴迪作為親密無間的道友和詩友,又視同自己憐愛的後輩,可謂關係非同一般。
輞川山谷間的風景點有二十處,每處景點兩人各寫一首詩,共計四十首。
開元末年王維自任編輯,把這四十首詩結成《輞川集》出世。每一首詩的名字就是景點的名字,就有我們所熟悉的《竹裡館》《鹿柴》等。
王維九歲喪父,父親去世以後,王維母親孤身一人把王維兄妹六人帶大成人,並培養成才,包括王維的弟弟王縉,後期官至宰相。
輞川別業建好以後,王維就把母親接到這裡生活,經常和母親一起念佛,吃齋。王維母親去世之後,將其輞川別業改為寺廟,把母親靈柩安葬於寺廟的西側。
在繁雜的塵世中,王維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於面對複雜的環境,能伸能屈,周旋於朝廷之間。在官場之外,王維把內心寄托在在這片山水之間,讓心靈得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