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楊異墓誌》:清秀瘦勁,簡練清拔,端嚴精健

2020-12-16 騰訊網

《楊異墓誌》,全稱《大隋使持節上開府儀同三司工部尚書吳州總管昌樂縣開國公楊使君墓志銘並序》,隋仁壽元年(601)刻立。志有蓋,蓋上篆書「大隋使持節上開府工部尚書吳州總管昌樂公楊君之墓誌」五行25字。志高56.5釐米,寬56釐米,楷書,25行,滿行28字。2006年出土於陝西省華陰市。

楊異墓誌蓋

楊異墓誌

《楊異墓誌》無撰文及書丹者姓名,觀該志書法,結體工穩,用筆纖瘦,線條剛勁,意態端莊,清逸自然,與隋《董美人墓誌》類,為隋小楷書法精品。

一、楊異其人及《楊異墓誌》的主要內容

志主楊異,《隋書》有傳。

《隋書》卷四十六《楊異傳》載:「楊異,字文殊,楊儉子,弘農華陰人也。美風儀,有器局。髫齔就學,日誦千言,見者奇之。九歲丁父憂,哀毀過禮,殆將滅性。及免喪之後,絕慶弔,閉戶讀書。數年之間,博涉書記。」「周閔帝時,為寧都郡太守,甚有能名,賜爵樂昌縣子,後數以軍功進爵為侯。隋文帝作相,行濟州事。及踐阼,拜宗正少卿,加上開府。蜀王秀之鎮益州也,朝廷盛選綱紀,以異方直,拜益州總管長史,尋遷西南道行臺兵部尚書。後歷宗正卿、刑部尚書,出為吳州總管,甚有能名。時晉王廣鎮揚州,詔令異每歲一與王相見,評論得失,規諫疑闕。卒於官。」

楊異的生卒時間,史傳記載不詳。

據志可知,楊異68歲卒於開皇廿年(600),「(開皇)廿年九月廿七日薨於州鎮,春秋六十有八。以仁壽元年歲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廿三日癸酉歸葬於舊縣華陰東原之瑩。」可知他生於533年,「九歲丁父憂」,可知其父楊儉死於542年。

據志文,楊異在北周任寧都太守時,還曾「歷官輔國將軍、中散大夫、車騎將軍」,後「遷驃騎將軍、右光䘵大夫。尋以本官為左旅大夫,封昌樂縣開國公。」志文履歷更為詳盡。

開皇元年(581),隋文帝楊堅稱帝,「及踐阼,拜宗正少卿,加上開府。蜀王秀之鎮益州也,朝廷盛選綱紀,以異方直,拜益州總管長史,尋遷西南道行臺兵部尚書。後歷宗正卿、刑部尚書,出為吳州總管」。

志稱:「開皇元年為宗正少卿,二年為益州總管府長史,……尋除西南道兵部尚書,又為宗正少卿,除工部尚書……(開皇)十二年,出總管吳、泉、括、婺四州諸軍事,吳州刺史。」志史亦可互勘。

二、《楊異墓誌》的書法藝術特色

蜀王楊秀任益州總管時,楊異曾為益州總管府長史,「蕃後,蜀王以明德茂親,廣淵齊聖,初裁美錦,公實首僚。」

此志書法與蜀王楊秀為愛妃董氏所撰的,597年刻立的《美人董氏墓誌》類似,蓋「是陳隋間手筆」(清汪鋆《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評《董美人墓誌》)。

董美人墓誌與楊異墓誌的比較

與《董美人墓誌》相比,晚了4年的《楊異墓誌》同樣章法疏朗通透,筆畫清雅端莊,但結體更為工穩,法度趨於嚴謹,筆畫更為峻利,線條更為剛勁,在少了一些溫婉逸態的同時,多了一些端嚴精整。

此志雖無書者姓名,但亦可躋身隋代優秀書作,足資楷模。

相關焦點

  • 隋代國寶丨《大隋秘丹墓誌》
    大隋秘丹墓誌   ——黃綺隋墓誌者鮮也,曾見董美人,惜不見原石。
  • 隋《蘇慈墓誌》墨拓整紙本欣賞
    《蘇慈墓誌》,墨拓整紙本,已裱立軸。本幅縱84cm,橫83.5cm。即《蘇孝慈墓誌》,孝慈乃蘇慈之字。蘇慈為陝西扶風人,歷仕西魏、北周及隋。原題「大隋使持節大將軍工兵二部尚書司農太府卿太子左右衛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饒袁撫七州諸軍事洪州總管安平安公故蘇使君之墓志銘」。有界格,楷書37行,行37字。書、刻均極為精美。筆姿秀潤兼剛勁,結體平實寓險絕,實開初唐楷書之先河。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曰:「蘇慈碑……初入人間,輒得盛名。以其端整妍美,是為幹祿之資;而筆畫完好,較屢翻之歐碑易學。於是翰林之寫白折者,舉子之寫大卷者,人購一本,期月而紙貴洛陽。
  • 北齊《長孫彥墓誌》:俊秀方正,流麗古拙,間雜隸勢,精美典雅
    長孫彥墓誌《長孫彥墓誌》鐫刻精美,書法為北齊典型書風,於楷法中間雜隸勢,筆畫舒展自如,瘦勁清腴,乾淨利落,字體俊秀方正,略呈扁形,流麗典雅,下承隋碑及褚體楷書,為北齊墓誌中的上品。該支長孫氏在隋、唐時期就已經融入漢族,稱濟陽、河南長孫氏系。二是說在北魏之前早有長孫順,大多尊長孫順為得姓始祖。據史籍《漢書·儒林傳·趙子》中記載,西漢朝時期有個名人叫長孫順,全名為長孫順繇,是淄川人。
  • 碑林博物館國寶級文物——李壽墓誌
    在隋大業末年,李壽會同李淵舉兵反隋,雖未有顯赫戰功,但屢屢參戰,是建立唐王朝的有功之臣,因而得到李淵和李世民賞賜,爵位不斷得以升遷,被授為光祿大夫、封趙興郡開國公,為招慰大使。義寧元年(617)十一月拜宗正卿。尋遷左領軍都督總知皇城宿衛,武德元年(618)拜右翊衛大將軍。封永康郡王,又改封淮安郡王,山東道安撫大使。武德四年授河北道行臺尚書左僕射。
  • 《崔敬邕墓誌》:不衫不履,意象開闊
    《崔敬邕墓誌》,全稱《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徵虜將軍太中大夫臨青男崔公之墓志銘》,亦稱《崔貞公墓誌》。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十一月刻。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直隸安平縣(今河北省安平縣)農民在黃城崔公墓旁裡許挖水井時掘出。
  • 墓志銘《蘇孝慈墓誌》
    《蘇孝慈墓誌》,全稱《大隋使持節大將軍工兵二部尚書司農太府卿太子左右衛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饒袁撫七州諸軍事洪州總管安平安公故蘇使君之墓志銘
  • 唐代手書墓誌《田行墓誌》欣賞
    茂勳宏載,著在縑緗,政跡清規,備諸淳史,可略言焉。曾祖寶,隨文帝開皇九年,平陳國,拜定遠將軍、華州刺史。氣衝牛鬥,長劍倚天,手揮兔毫,才光擲地。祖禎,神堯皇帝義寧二年,拜諫議大夫。辭祿不仕,隱於太少二室,懸瓢聒耳,猶棄庭枝,積德怡神,尚佳高枕。父鄰,太宗皇帝貞觀廿二年,有制掕楊,拜散騎常侍,佯狂不仕。閉門卻掃,養閒鴻浦之東;杖義歸仁,得性馬山之北。
  • 【名家字課】王燕民先生臨《大隋秘丹墓誌》
  • 書法┃北魏楷書《魏崔敬邕墓誌》
    (五一七)十一月二十一日葬,清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河北安平農民開挖水井時,在黃城崔公墓旁出土。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冬,安平知縣陳崇石將墓誌砌入當地鄉賢祠壁間,嘉慶中某縣令罷任時,攜此墓誌離去,後墓誌則不知何往。因墓誌久佚,原石拓本罕見,且又多為裱本,幫志文行款不清。趙萬裡《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中收錄墓誌整紙圖版的底本是據剪裱本改裝而成,其行款為二十九行,行二十九字。世間流傳的整紙翻刻本的行款亦如此。 崔敬邕,博陵安平人。
  • 歷代碑刻|北齊《赫連夫人閭炫墓誌》
    北齊《赫連夫人閭炫墓誌》,亦稱《赫連子悅妻閭炫墓誌並蓋》,全稱《齊御史中丞赫連公故夫人閭氏墓志銘》。北齊河清三年 (564),三月廿四日。蓋題篆文「齊御史中丞赫連公故夫人閭氏之墓銘」十六字。不署撰書人姓氏。
  • 赫連夫人閭炫墓誌
  • 蘇慈墓誌,全稱最長的墓誌
    《蘇慈墓誌》,全稱《大隋使持節大將軍工兵二部尚書司農太府卿太子左右衛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饒袁撫七州諸軍事洪州總管安平安公故蘇使君之墓志銘》,又稱《蘇孝慈墓誌》《蘇使君墓誌》等。隋仁壽三年(公元603年)刻。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夏出土於陝西省蒲城縣。
  • 千唐志齋:千餘品飽經滄桑的唐代墓誌 記錄下唐代書法演變歷史
    ,或坎坷曲折,或傳奇神秘,或平淡如水……清清冷冷中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斕的唐人生活畫卷,以獨特的方式留下一部形神兼備的唐代書法演變史書。因這些墓誌大部分都是唐代的,於是,這座窯洞被命名為「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藏石目錄》記載,當年張鍅鑲嵌在牆壁上的各類墓誌共有1578品,除了唐代墓誌,還有西晉、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的墓誌。 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陳花容說,近年來,博物館又陸續從民間徵集墓誌近千品,目前共藏墓誌石刻2500餘品。
  • 有石廬藏拓片 隋故縣開國公田集墓誌
    墓誌,55釐米ⅹ55釐米。
  • 蘭陵蕭氏 活躍隋唐 ——《蕭球墓誌》解讀
    隋《蕭球墓誌》蓋拓本1 蕭球墓誌露真情1925年陰曆五月三十,隋《蕭球墓誌》在洛陽市孟津縣海資村出土。蕭球系蘭陵人(今江蘇常州),南朝梁國皇族,官任給事中,仁化縣開國侯,入隋後授深澤縣令。隋煬帝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七月十六日卒於任上,終年40歲,九年二月十六日葬於洛陽邙山北原。
  • 段銳超:北魏《於神恩墓誌》考釋
    隋《段威及妻劉妙容墓誌》曰:「乃以公為突厥使。燕山瀚海之地,宣以華風。」(5)東魏《閭伯升墓誌》曰:「陰山峻極,瀚海瀅淳。昌源不已,世載民英。」 (6)段威出使突厥,閭伯升乃柔然人。所以說,墓誌的北族意象,點明了志主的北族出身,且對此出身並未諱言,這一點與許多偽託出身中原大族的北族墓誌不同。而「河南洛陽人也」,說明其家族隨孝文帝南遷後定居洛陽。於神恩生於北魏孝文帝延興六年,彼時北魏尚都平城。
  • 董美人墓誌,一首盪氣迴腸的輓歌
    《董美人墓誌》,全稱《美人董氏墓志銘》。蜀王楊秀撰文。不署書人姓氏。蔡希綜《法書論》記其五世伯祖蔡君知曾為蜀王府記室,以能楷隸為時所重,是書或出其手。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刻,志高、寬均52釐米,21行,行23字。原石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在陝西西安出土,為上海陸君慶官陝西興平時所得,旋歸上海徐渭仁,徐氏十分珍視,遂名其齋曰「隋軒」。
  • 隋煬帝陵墓千年之謎:隋煬帝是怎麼死的?
    德彝一時慚愧退下。煬帝愛子趙王杲,才十二歲,在帝側,號慟不已,叛軍裴虔通將其斬殺,血濺御服。煬帝欲飲毒酒自盡,叛軍文舉等不許,遂命令狐行達將其縊弒,享年五十歲。 隋江都太守陳稜找到煬帝靈柩,粗備天子儀衛,改葬於江都宮西吳公臺下,當時犧牲的王公,皆埋葬在煬帝墳塋的兩側。唐平江南後,以帝禮改葬雷塘。
  • 《齊士幹墓誌》:隸底楷面,楷隸相間,書風為隋代高古一格
    《齊士幹墓誌》,全稱《隋故汝陰郡丞齊府君墓志銘》,隋大業十二年(616年)刻立。志高81釐米,寬80.5釐米,楷書,38行,滿行36字。2002年出土於洛陽。齊士幹墓誌隋代墓誌書法,總體風格平正端莊,整齊疏朗。《齊士幹墓誌》筆畫精工,結字寬鬆多扁,筆調輕鬆收斂,長橫多蠶頭燕尾,楷隸相間,書風高古,為楷隸結合的書風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 北魏《元欽墓誌》
    磊落拔俗之韻,發自天衷;俶儻逸群之操,起於衿抱。三墳五典之秘,丱歲已通;九流七略之文,綺年盡學。齒在僮稚,雅為獻文所矜;未及弱冠,偏蒙高祖流愛。出入之際,與眾不同,燕會之日,每見優禮。太和中出身元士,俄遷正員郎,尋轉左中郎將。景明初,除司徒右長史。正始末,為輔國將軍尚書吏部郎中公。神兼物表,識洞人先,毗臺闡譽,贊省有聲。即授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羽儀華閣,絲綸紫幃,凝然若山,渙乎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