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北魏楷書《魏崔敬邕墓誌》

2021-02-19 詩書畫印論壇

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徵虜將軍太中大夫臨青男崔公墓志銘

 

《崔敬邕墓誌》北魏熙平二年(五一七)十一月二十一日葬,清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河北安平農民開挖水井時,在黃城崔公墓旁出土。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冬,安平知縣陳崇石將墓誌砌入當地鄉賢祠壁間,嘉慶中某縣令罷任時,攜此墓誌離去,後墓誌則不知何往。因墓誌久佚,原石拓本罕見,且又多為裱本,幫志文行款不清。趙萬裡《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中收錄墓誌整紙圖版的底本是據剪裱本改裝而成,其行款為二十九行,行二十九字。世間流傳的整紙翻刻本的行款亦如此。

 

崔敬邕,博陵安平人。北魏永平(五〇八——五一二)初持節營州刺史,延昌四年(五一五)徵為徵虜將軍大中大夫,熙平二年(五一七)卒,蒙贈左將軍濟洲刺史,事跡見載於《魏書》、《北史》之《崔挺傳》後。墓誌載文與史傳略同。叭志載「延昌四年」徵為徵虜將軍,史載作「熙平二年」;志言卒於「熙平二年」,史載作「神龜中」;志載諡曰「貞」,史載曰「恭」;志載敬邕父字「雙護」,崔挺字「雙根」,崔挺當為敬邕從父,史載則為從祖;志雲敬邕為「臨青男」,史作「臨淄男」;志雲「孤息伯茂」,史稱「子盛」。以上文獻出入當據墓誌為正,校勘可心補史傳之訛誤。

 

墓誌原石首行文曰「祖秀才諱殊字敬異,零售價從事中郎趙國李烋女。父雙護中書侍郎冠軍將軍豫州刺史安平敬侯,零售價中書趙國李詵女,」此類將祖、父銜名列於墓誌標題前的撰文樣式在金石例極稀見。後世裝裱拓本者不明其中緣故,多誤將墓誌標題「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徵虜將軍大中大夫臨青男崔公墓志銘」字樣剪裁挪移到祖、父銜名前。翻刻者亦依樣畫葫蘆,以訛傳訛,故凡首行為「崔公墓志銘」的整紙拓片必是翻刻偽品。  

 

《崔敬邕墓誌》書法佳絕,加之原石久佚,倍愛前人珍護,歷經清代金石名家著錄題跋,故聲名顯赫。其書刻雖出民間,但以刀筆稱世,勢出自然,開宕拙樸,得無法之法,「筆意在《刁遵墓誌》與《李超墓誌》間,寓謹嚴於奇逸,當為北朝志石之冠」。清乾隆中,此志還被收入曲阜孔繼涑摹刻《谷園摹古法帖》卷三,由此可見時人的珍重之情。清康熙四十五年(一七〇六)何焯品評此志云:「入目初似醜拙,然不衫不履,意象開闊,唐人終莫能及,未可概以北體少之也。六朝長處在落落自得,不為法度拘局。歐虞(歐陽詢、虞世南)既出,始有一定之繩尺,而古韻微矣。宋人慾矯之,然所師承者皆不越唐代,恣睢自便,亦豈復能近古乎?山谷(黃庭堅)稍黠跳而學《瘞鶴銘》,故能倔強一時。」   

 

關於《崔敬邕墓誌》原石拓本流傳的記載,清方若云:「原拓絕不易得,福山王文敏(王懿榮)曾藏半紙裱本(按:墓誌存後小彪,約佔三分之一),得自華陽卓氏,自『濟州刺史加諡曰貞禮也'之'州'之起(按:在第二十行處)。庚子(一九〇〇)文敏殉國難,此冊歸丹徒劉鐵雲(劉鶚)。迨丙年(一九〇主)秋,鐵雲又得全紙拓本,為揚州成氏所藏……近知此成氏本歸銅梁王孝禹(王瓘)矣。卓氏本亦贈端午橋(端方),端午橋先得合肥劉健之(劉體幹)贈淡墨本上半(按:止於「左將軍濟州刺史」之「濟」字)配合之。此外,劉健之尚有一本得自蘇州某氏,武進費屺懷(費念慈)亦有一本,所見所聞如是而已民。」

 

據此可知,傳世拓本有五本,即:一、華陽卓氏半冊(存後半),經王懿榮、劉鶚、端方遞藏。 二、揚州成氏本,經劉鶚、王瓘遞藏。三、合肥齊健之贈淡墨本半冊(豐前半),經江標、劉體乾、端方遞藏。四、蘇州某氏本,系清莫枚舊藏,曾歸劉體乾、羅振玉。祖、父銜名亦列於墓誌標題前,後有莫枚、王瓘、羅振玉題跋。五、武進費屺懷藏本,經陳豫鍾、李鴻裔遞藏,後歸程屺懷,有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陶濬宣題跋。其中華陽卓氏半冊與合肥劉健之贈淡墨本半冊已合而為一,今藏上海圖書館。此外,還有一冊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潘寧題跋本,未經方若著錄,今藏南京博物院。

 

此次影印的底本就是上述濃淡墨拓拼合本,屬初拓,系國家一級文物,為首次公開出版。共二十三開,冊高二十九點五釐米,寬十四點三釐米。碑文十二開,帖芯高十七點六釐米,寬九釐米。前半為淡墨拓(原為合肥劉健之藏本,按墓石原樣將祖、父名爵列於志前首行,甚為稀見),八開;後半為濃墨拓(原為華陽卓氏藏本,有陳奕禧題跋,後歸王懿榮收藏,乾隆間曾刻入《谷園摹古法帖卷三》),四開,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兩半本經端方手始合成全璧,端方去世後又散出,一九三〇年被蔣祖詒在海王村購臺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前半淡墨拓本,拓工之妙。墨色之雅,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崔敬邕》書法本來面貌,是傳世諸本無法企及的。

 

墓誌釋文

 

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徵虜將軍太中大夫臨青男崔公之墓志銘   祖秀才諱殊,字敬異。夫人從事中郎趙國李休女。父雙護,中書侍郎冠軍將軍豫州刺史安平敬侯。夫人中書趙國李詵女。君諱敬邕,博陵安平人也。夫其殖姓之始,蓋炎帝之胤。其在隆周,遠祖尚父,實作太師,秉旄鷹揚,克佐揃殷。若乃遠源之富,弈世之美,故以備之前冊,不待詳□。君即豫州刺史安平敬侯之子。胄積仁之基,累榮構之峻,特稟清貞,少播令譽。然諾之信,著於童孺,瑤音玉震,聞於弱冠。年廿八而俊華茂實,以響流於京夏矣。被旨起家,召為司徒府主簿,納贊槐衡,能和鼎味。俄而轉尚書都官郎中。時高祖孝文皇帝將改制創物,大崇革正,復以君兼吏部郎。詮敘彝倫,九流斯順。太和廿二年春,宣武皇帝副光崇正,妙簡宮衛,復以君為東朝步兵。景明初,丁母憂還家,居喪致毀,幾於滅性。服終,朝廷以君膽思凝果,善謀好成,臨事發奇,前略無滯。徵君拜為左中郎將大都督中山王長史。出圍偽義陽,城拔凱旋。君有協規之效,功績隆盛,授龍驤將軍太府少卿臨青男。忠勳之稱,實顯於茲。永平初,聖主以遼海戎夷,宣化佇賢,肅慎契丹,必也綏接,於是除君持節營州刺史,將軍如故。君軒鏕始邁,聲猷以先,麾蓋踐疆,而溫膏均被,於是殊俗知仁,荒嵎識澤,惠液途於逋遐,德潤潭於邊服。延昌四年,以君清政懷柔,宣風自遠,徵君為徵虜將軍太中大夫。方授美任,而君嬰疾連歲。遂以熙平二年十一月廿一日卒於位。縉紳痛惜,姻舊鹹酸,依君績行,蒙賜左將軍濟州刺史,加諡曰貞,禮也。孤息伯茂,銜哀在疚,摧號罔斷,泣庭訓之崩沉,淚松楊之以樹,洞抽絕其何言,刊遺德於泉路。其辭曰:綿哉遐胄,帝炎之緒,爰歷姬初,祖唯尚父。曰周曰漢,榮光繼武,邁德傳輝,儒賢代舉。於穆叡考,誕質含靈,秉仁嶽峻,動智淵明。育善以和,獎幹以貞,響發邽丘,翼起槐庭。慶鍾盛世,皇澤遠融,入參彝敘,出佐邊戎。謀成轅幕,績著軍功,為城飆偃,蠢境懷風。王恩流賞,作捍東荒,惠沾海服,愛洽遼鄉。天□方渥,簡爵唯良,如何倉昊,國寶淪光。白楊晦以籠雲,松區杳而煙邃,藐□叫其崩怨,親賓□而垂淚,仰層穹而摧號,痛尊靈之長秘,志遺德兮何陳,篆幽石兮深隧。嗚呼哀哉。

 

 

 作品賞析

 

《崔敬邕墓誌》的書法在北魏後期墓誌中,屬於方勁雄奇一類,其用筆清俊勁爽,筆致圓渾,法度謹然但毫不刻板,結體整斂形方,全篇排布端勻,氣象清穆。一筆之中有俯仰提按,輕重分明,動感極強。筆畫細勁、清朗,大筆、主筆則多用重、澀、隸之法運之,觀此書法如臨尊彝。

 

《崔敬邕墓誌》為北魏書中精品,結體淳雅古樸,用筆圓渾縱勁,有「六朝志石之冠「的美譽。本貼為清端昉舊藏濃、淡墨拓拼合本,拓工精妙,墨色溫雅,國家一級文物。

 

北魏熙平二年(五一七)十一月刻,正書。二十五行,行二十九字。清康熙十八年(十六七九)在河北省安平縣出土。康熙三十年科知縣陳宗石砌入鄉賢祠壁,不久即毀。用筆外柔內剛,結體活潑,風格妍麗多姿。

《海日樓札叢》評稱:「此志用筆略近《李超》,尚不及《刁惠公》之茂密,清潤外復與《司馬景和妻》相近。全稱《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刺史徵虜將軍太中大夫臨青男崔公之墓志銘》。

北魏時博陵崔氏是高六大族,崔敬邕的從堂兄弟崔挺又很有書名,曾春旨寫文明太后父親的《燕宣王碑》,因而可推測這塊墓誌是出自當時名手。

墓誌中的筆畫,是輕是重,孰粗孰細,因勢利導,恰到好處。筆畫細勁、清朗,大筆、主筆則多用重、澀、隸之法運之,觀此書法如臨尊彝。一筆之中有俯仰提按,輕重分明,動感極強。正如清何焯所評:入目初似拙醜,然不衫不履,意象開闊,唐人終莫能及,宋人慾矯之,然所師承者皆不越唐代,姿睢自便,亦豈復能近古乎。



 

親,請點下方二維碼關注更多自學內容!

相關焦點

  • 《崔敬邕墓誌》:不衫不履,意象開闊
    《崔敬邕墓誌》,全稱《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徵虜將軍太中大夫臨青男崔公之墓志銘》,亦稱《崔貞公墓誌》。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十一月刻。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直隸安平縣(今河北省安平縣)農民在黃城崔公墓旁裡許挖水井時掘出。
  • 一件北魏墓誌在河北出土,埋藏1500多年,被譽為「魏碑之冠」
    《崔敬邕墓誌》都說楷書是書法學習的基礎,而對於楷書,大家了解最多的莫過於唐楷,唐楷中歐楷、顏楷、柳楷又是最熱門的楷書,其實唐楷只是楷書種類中的一種,書法上楷書的類別有3種,魏楷、晉楷後世無數的書法大家也正是從魏碑中汲取精華,給自己帶來靈感,才能夠蔚然成家的,比如說,王羲之的楷書以鍾繇楷書為基礎而創作;而虞世南的楷書更多取法於王羲之;歐陽詢的楷書出自魏碑《蘇孝慈墓誌》。
  • 【專題】鮮卑漢化與北魏書法之變 | 劉濤
    洛陽時期「斜劃緊結」的楷書,以《牛橛造像記》(495)年代為早,《元楨墓誌》(496)最典型,《始平公造像記》(498)最著名,筆畫皆方峻。當時,皇族王孫、元氏嬪妃、貴族官僚的墓誌、碑刻以及造像記,普遍採用這種楷體,「寫經體」也是此種楷書,而且流布北魏境內其他地區。
  • 北魏楷書精品《元萇墓誌》
    《元萇墓誌》全稱為《魏故侍中鎮北大將軍定州刺史松滋成公元君墓志銘》。志石高、寬各七十九釐米,楷書,計二十六行,滿行二十六字,共六百六十四字。
  • 北魏楷書《元懷墓誌》
    北魏《元懷墓誌》,無首題。青石質,志高81釐米,寬80.5釐米,厚19釐米。共16行,滿行20字。志石完好,字跡清晰。蓋已佚。1925年3月河南省洛陽城北張羊村出土。    志主元懷為北魏宗室,為孝文帝五王之一。魏孝文帝共有七子。林皇后生廢太子恂。文昭皇后生宣武帝恪、廣平文穆王懷。袁貴人生京兆王愉。羅夫人生清河文獻王懌、汝南文宣王悅。鄭充華生皇子恌,未封,早夭。《魏書·元懷傳》:「廣平王懷。有魏諸王。召入華林別館,禁其出入,令四門博士董徵,授以經傳。世宗崩,乃得歸。」傳載極為簡略,既無出生年月,亦無歷官,葬年。而墓誌所載,正可釋疑。
  • 端勁挺秀:北魏楷書朱拓《程暐墓誌》書法欣賞
    《北魏程暐墓誌》高五十八點七釐米,寬五十九點八釐米, 志文刻十八行,滿行十八字。共三百零九字 此志從書法風格來講,與北魏《元懷墓誌》相似,端勁挺秀,骨氣通達。加上該墓誌出土較晚,故保存完好,碑文未經風化,鐫刻細節清晰可見。
  • 高清書法大圖(40000多張)
    》《刁遵墓誌》《北齊文殊般若經碑》《史晨碑》《司馬紹墓誌》《呂胡墓誌》《處士王基墓志銘》《大魏趙謐墓誌》《太覺造像》《好大王碑》《始平公造像記》《崔敬邕墓志銘》《崔芷繁墓志銘》《鞏賓墓志銘》《常嶽等百餘人造像記》《張猛龍碑》《張盈墓志銘》《張黑女》《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顯祖嬪侯骨氏墓誌》《曹全碑》《朝侯小子殘石》《楊舒墓誌》《梁環墓誌》《比丘惠感造像》《沙丘城造像記》《泰山經石峪》《淳于儉墓誌》《
  • 北魏書法的來龍去脈
    北魏時期,特別是遷都洛陽以來,尚武之風漸衰,轉而崇尚儒業,王公子弟,多文人才士。尤其是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喜潤色金石,於是刻碑之風繼東漢之後愈演愈烈。正如《書林藻鑑》所說:「北朝之書,魏為最盛,享國既永,藝業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潤色金石,故其時隸楷錯變,無體不備。」
  • 北魏楷書:《元昉墓誌》(高清版)
    北魏書法石刻《元昉墓誌》又名《光州刺史懿公元昉墓誌》刻於建義元年七月卅日(528),志高53.3釐米,寬54.5釐米,十八行,行二十字。1928年,《元昉墓誌》於洛陽城北安駕溝村出土,現歸河南省博物館。
  • 平城魏碑十大經典之九:雍容娟秀的《元淑墓誌》
    在史上元氏墓誌系列中,《元淑墓誌》應為一桿旗。在史上魏碑石刻群體中《元淑墓誌》應為一高峰。此碑刻於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碑高74釐米,寬42釐米。1982年4月出土於大同市城東白登山下的東王莊村。碑額為「魏元公之墓誌」,為篆書豎三行六字,風格與司馬金龍墓表碑額相近。碑文為魏楷,豎24行,每行27字,共511字。
  • 北魏《元欽墓誌》
    附:北魏元欽墓誌初探李志賢《北魏元欽墓誌》全稱「大魏故侍中特進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司州牧司空公、鉅平縣開國侯元君之神銘」。志記墓主元欽至永安元年(公元五二八年)十一月遷葬於西陵。墓誌之書刻當於此時。
  • 北魏墓誌10種,藏起來慢慢品讀!
    ,圖文很長,但每個都是北魏墓誌精品,是魏碑愛好者難得的好資料。北魏《孟敬訓墓誌》《孟敬訓墓誌》全稱《魏代揚州長史南梁郡太守宜陽子司馬景和妻墓志銘》,又稱《司馬暺廾暇囪的怪久貳1蔽貉硬(514)正月刻,楷書,20行,行21字。原石已佚。清乾隆二十年河南孟縣八裡葛村出土。
  • 疏密有致,空靈生動北魏名碑——《李璧墓誌》
    《李璧墓誌》,刻於五二○年,是北魏『魏碑體』大發展時期的作品。北魏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主要時期,這時期形成了一種風格獨特的楷書——『魏碑體』。這類風格的作品主要流行在北魏、東魏和西魏,它的書法風格是側倚的筆勢、雄強的筆畫等。
  • 歷代碑帖 |北魏《元暉墓誌》
    《元暉墓誌》,全稱《魏故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司空公領雍州刺史文憲元公墓志銘》石為正方形,每邊長75釐米,厚15釐米,刊於北魏神龜二年(519),原石現藏西安碑林。此墓誌於1924年由于右任先生從洛陽購得,1935年冬天由楊虎城將軍為于右任運至西安。元暉字景襲,魏昭成帝六世孫,《魏書》有傳。此志為北魏墓誌中的精品,書寫極為嫻熟自如,清雅超脫,因此志書刻是北魏晚期,已基本擺脫了劍拔弩張的弊病,充滿了平和之氣。
  • 這就是楷書精神!
    中國古人一貫強調「作字先做人」「人正則字正」,在儒家看來,方正莊嚴、齊整大度的楷書已超出書法本身的意義,被賦予了「溫柔敦厚」的人格象徵和行為約束。 就其種類而言,分為小楷、中楷、大楷及榜書;就其演變而言,經歷了隸楷、晉楷、魏楷、唐楷4個時期,分別標誌著楷書的萌芽、成熟、發展和鼎盛。楷書作為書法五體極其重要的書體,1800年來,也同時承載著各個時代的精神面貌與文化氣節。
  • 巨匠軼事 | 于右任的墓誌書法情結
    據記載,自漢代起,文人雅士即有收藏名家書法的風尚,自此後,收藏書畫珍玩碑石文物者代不乏人,且日益興盛。由之,大批文物資料、書畫精品得以保存和留傳,藝術傳統和文化精神也在收藏、考證、鑑賞、模習過程中得以繼承和發揚。歷代墓誌是既具有藝術價值又具有史料價值的珍貴文物,所以官方和私人對墓誌的收藏曆來都十分重視。
  • 沈尹默書法「俗」嗎?
    新、舊體詩都很有名,是中國新詩最早的開創者之一,也為二王帖學傳統經典的回歸併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書法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沈尹默書法「俗」嗎?對於沈尹默先生的書法,一直都有爭議。《學書叢話》所載陳獨秀對其書的評價最為尖刻:「昨天在劉三處曾見你寫一詩,詩很好,但字則其俗在骨。」
  • 楷書是依據時代風格對楷書的簡單分類,你知道哪幾類?
    楷書亦名「真書」、「正書」、「真楷」、「今隸」等。魏晉之際,人們稱新興的楷書為「隸書」。南朝時,楷書已有「正書」、「真書」之名。然唐宋人有時仍稱之為「隸書」,極易與原有的隸書名稱相混,需留意分辨。楷書有大楷、中楷、小楷之分。 『魏(體)」、「唐楷」則是依據時代風格對楷書的簡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