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去世後,賈府為她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大出喪。不僅兩府重要人物幾乎傾巢而出,很多王公貴族亦是前來送殯拜祭,場面十分隆重浩蕩。
鐵檻寺是賈府的家廟,素來作為停靈之地,送靈眾人一般都寄住在這裡。但王熙鳳不願意,她帶著寶玉秦鍾來到離此不遠的水月庵——這裡饅頭做得極好,遠近出名,所以又被稱為饅頭庵。
鳳姐一行人來到這裡,老尼姑淨虛連忙接了進去,隨後殷勤接待,款款敘談。等到周圍無人,淨虛便跟鳳姐說起一件事,希望她能出手擺平。
事情是這樣的:
長安縣有個大財主姓張,張家小姐張金哥本已許配給守備的公子,不料不久前來饅頭庵進香,被長安府尹的小舅子李衙內一眼看中,非要娶張金哥不可。見李衙內來求親,張家父母很為難,推辭說女兒已經許了人家。無奈李衙內執意不肯,他家勢大,張家也不敢輕易得罪。正在僵持之間,守備家忽然聽說了這件事,他們便來責怪張家,並表示,他們說什麼也不會同意退親的。張家父母貪圖李衙內的權勢,本來就在猶豫,守備家如此行為,正好給了他們退婚的理由。張家來求淨虛幫忙,希望她找個更有權勢地位的人出面退婚,願意重金酬謝。淨虛久在豪門大戶中行走,深知賈府的勢力,也知道鳳姐的能量。
她來求鳳姐,連路徑都替她想好了:
「我想如今長安節度使雲老爺與府上最契,可以求太太與老爺說聲,打發一封書去,求雲老爺和那守備說一聲,不怕那守備不依。」
聽說還要去找王夫人,再由賈政出面,這事兒還如何能辦?這兩位一個是吃齋念佛、憐貧惜老的,一個是清高自詡的,怎麼可能出面拆人家婚姻?
所以,王熙鳳一口回絕,說雖然事情不大,但「太太再不管這樣的事。」
久歷江湖的淨虛立刻聽明白了弦外之音,轉而去恭維和激將鳳姐,「張家已知道我來求府裡……倒像府裡連這點手段也沒有一般。」鳳姐一貫是爭強好勝的性格,立刻就答應了下來。
王熙鳳跟這家人毫無瓜葛,隨便淨虛說幾句,她就去幹涉人家的婚姻大事,按照那個時代的風俗,是傷陰鷙要遭報應的。
那麼,王熙鳳為什麼要插手管這事呢?「王熙鳳弄權鐵檻寺」,除了她爭強好勝之外,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王熙鳳想檢驗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手段
這件事發生在小說的15回,此時正是王熙鳳最風光得意的時候。此前不久,她剛剛協理了寧國府,在那裡殺伐決斷,大出風頭,讓兩府人都對這個年輕貌美的少奶奶又嘆服又敬畏。然而,她畢竟初出茅廬,她的權力和威風只在深宅內院之間。超越了賈府圍牆,她還能不能施展手段,可不可以隨心所欲?她大概很想試一下,而正好遇到這件事,她便將之作為自己的試金石。
其次,王熙鳳年少輕狂,不懂得慈悲與敬畏
此時的王熙鳳出嫁不久,還正年輕。她出身於顯赫的四大家族,一路順風順水長大,既不知世事滄桑,更不懂得要心存慈悲與敬畏。她當然知道,如此幹涉人家婚姻是傷陰鷙的事兒,但卻毫不在意地對淨虛說:
「你素日知道我的,從來不信什麼是陰司地獄報應的,憑什麼事,我說要行就行。」
這真是年少輕狂啊,完全不把婚姻人命當回事。這個時候的鳳姐,真是無知者無畏啊。隨著小說逐漸發展,鳳姐逐漸變得柔和體諒了,在賈府內外,如果是沒什麼利害關係的人,她都儘可能與人為善。比如對於劉姥姥,第一次來賈府,她言語之間充滿了輕慢和嫌棄;到了第二次,她不僅熱情有加,更給予了由衷的尊重和善待。
最後,她雖然不缺錢花,但還是不嫌錢多的
雖然身在貴族之間,王熙鳳並不缺錢花,但她還是愛錢的,也不會嫌錢多。她答應辦這件事的條件便是三千兩銀子,雖然她口稱這錢不是自己要,是給辦事人,但實際上,這錢最後都被她揣到了自己的腰包。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她。要知道,她在賈府的工資並不高,也就5兩銀子左右,時常為了討好老太太可能還得搭點。相比其他養尊處優的主子,她掌管家務,每天從早忙到晚,如此身心疲憊,當然不能白辛苦。她得想方設法、利用職權去撈錢。除了這種隨機的外快之外,我們在後文知道,她還時常用公中的錢放利錢,自己坐收利息。
因為這些緣故,王熙鳳答應了淨虛。隨即她根本沒有跟任何人商量,直接讓自己的親信僕人旺兒去操辦——旺兒以賈璉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長安節度使。那節度使與賈府久有來往,得過很多好處,當然一口答應。隨即威逼守備接受退婚,輕鬆搞定了這件事。
然而,張家雖然如願退婚,並通過淨虛送給鳳姐三千兩銀子,然而事情卻並沒有完。得知父母背信棄義退婚,自己將嫁給那個仗勢欺人的李衙內,重情重義的張金哥便決然自縊。得知未婚妻自殺,守備的兒子也隨即投水自盡。
輕鬆搞定這件事,如願拿到三千兩銀子的鳳姐,是否知道是這樣的結局呢?書中沒有說明,只說:
「這裡鳳姐卻坐享了三千兩,王夫人等連一點消息也不知道。至此鳳姐膽識愚壯,以後有了這樣的事,便恣意的作為起來,也不消多記。」
我想,她剛開始大約是不會知道的嗎?她人在深宅大院,接觸的人有限。知曉這件事的淨虛和旺兒都未必能告訴她,所以她會這般自在得意。鳳姐雖然強勢霸道,但良心未泯,如果真的知道是這樣的結局,知道她的一個點頭,一句話便連累害死了兩條無辜生命,她應該不會這般有恃無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