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現全球首例「二次感染」
日前,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自歐洲返回香港後,其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再次呈陽性。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屬全球首例。
資料圖:疫情下的香港街頭。中新社記者 洪帆 攝
被證實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為一名33歲男子,他於今年3月底確診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復出院,8月初經英國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後接受檢測再度確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表示,對比該患者第一次及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24個不同之處,且該患者返回香港再度確診後,入院時已檢測不出其體內有抗體,因此確定其為康復後再次受到感染,而非「復陽」。這是全球首例康復後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詳細
香港之後,歐洲也出現 「二次感染者」
8月25日,香港《南華早報》曝出,荷蘭和比利時也報告患者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
港媒報導截圖
該報導稱,荷蘭國家廣播公司NOS當地時間25日援引病毒學家的話說,荷蘭和比利時各有一名患者已被證實第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
荷蘭患者是一個免疫系統較弱的老年人。病毒學家強調說,確定是否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需要對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進行病毒基因檢測,以查明兩種病毒是否略有不同。
報導指出,比利時患者目前有輕度症狀,但「這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表明患者在第一次感染時產生的抗體不足以防止第二次感染稍有不同的變異新冠病毒。
病毒學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情況是否罕見,或者「還有更多的人在康復六個月或七個月後可能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詳細
會出現大規模的「二次感染」嗎?
針對近日多地都報告了新冠康復患者二次感染的案例,當地時間8月26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科霍夫表示,無論是無症狀感染者還是重症患者,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都會產生免疫反應,但目前尚未完全了解其強度和持續時間。
資料圖:世界衛生組織標識。
其指出,基於其他人類冠狀病毒研究經驗,的確有可能會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可能還有其他尚未被發現的二次感染病例,但並不一定經常發生。>>詳細
鍾南山: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二次感染為個別現象 梁瑋培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8月27日出席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的「111天ECMO新冠患者出院慰問活動」上也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還會再次感染屬於個別例子。
「患者恢復後,跟正常人一樣,而且產生抗體,他才不會傳染,現在所報導的個別的二次感染,到現在為止,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是很個別的現象,不需要大肆宣傳。」 >>詳細
「二次感染」的出現意味著什麼?
四個月的時間,兩次被感染,體內抗體消失,這一全球首例「二次感染者」的出現,不僅關乎免疫的持久性,也關乎未來疫苗保護的時間和重複接種疫苗的間歇時間,其中一個重點便是抗體的變化。
一般情況下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體內會存在抗體。但該患者在第二次確診初期無法驗出抗體,專家推測可能是他首次感染時體內沒有產生抗體,也可能是首次感染後產生的抗體隨著時間逐步減少。
資料圖:核酸檢測。 中新社發 武敏 攝
對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表示,不是所有傳染病產生的抗體保護效果都是終身的,抗體也會逐漸減少。人感染新冠病毒這一類病毒以後,產生的抗體能夠達到保護效果的時間大約只有6到12個月。「而此次發現的病例帶來的一點重要判斷就是抗體本身會衰減,而且衰減速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快。」>>詳細
疫苗是否失去了效力?
「二次感染者」的出現,還讓人們產生了另一個擔憂:正在研發中的疫苗是否會失去保護效力?
對於這個問題,專家認為,目前尚不必過度恐慌,即便疫苗需要更新換代,技術上並不難實現。
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斌分析稱,現在的疫苗研發至少有5種不同的策略,每種策略,哪怕是一些亞單位蛋白疫苗,用的也是病毒保守區序列,特別是針對宿主細胞表面ACE2受體結合的S蛋白。
李斌認為,樂觀看,現在的疫苗還會有用,但是對新的突變株,有的可能沒有用。如果病毒突變非常多,導致現有疫苗不能用,明年可能還要選取新的流行株。
在專家看來,疫苗要考慮更新換代的可能性,但這不是太大的問題,只是需要時間選取新的流行株,目前技術上不是難實現的事。並且,以現有的了解看,新冠病毒的突變沒有流感病毒那麼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