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歌唱,古人提出:「善歌者必先調其氣也。」說明了呼吸是演唱的原動力。呼吸為歌唱提供動力,是演唱歌曲的基礎,也是歌曲技巧完美呈現的重要手段。有些人說:「學習歌唱就是學習呼吸的技巧!」此觀點雖然有點極端,但是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合唱訓練時,卻不能忽視呼吸訓練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童聲合唱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生理特點來進行呼吸訓練。上音樂課時,教師通常會因為班級人數較多而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專門的呼吸訓練;而在專業的校合唱團呼吸訓練中,學生雖學得快,但不能熟練運用掌握;同時,如果先訓練聲音,後練習呼吸,在演唱時,學生精力無法集中,顧及不到呼吸,滿腦子都是聲音的位置。另外,學生的肺活量達不到,硬喊的錯誤演唱,就會對嗓子造成傷害,這就必然造成了顧此失彼的現象。種種問題都表明:要使合唱團獲得優美的音質、清晰的演唱語言、準確的聲部音準,都要以正確的呼吸為依託。筆者常年進行童聲合唱訓練,在實踐中總結出,小學生的呼吸訓練,應主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吸氣量、控制機能、氣與聲結合的正確比例關係。下面就來談談童聲合唱團呼吸訓練的方法:
唱歌的發音位置,需要配合的身體部位都是抽象的。教師給學生講發聲的概念、方法等知識時,應像動畫片一樣,為學生出示器官剖面圖,結合具體化的講解,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具象化,如果能打個比方來說明,讓學生更容易掌握。如把唱歌的呼吸形象地比成吹氣球。當吹氣球時,它就會越來越大,不斷向外膨脹;相反,放氣時,氣球中的氣從口流出時,用手稍稍控制氣球口,氣球的皮就會發出「哧」的聲音,直到沒氣。人體的胸腹一圈就像是氣球,氣球的外皮就像是喉嚨的聲帶。吸氣時,腹部擴張,橫膈膜下降;呼氣時,氣流通過聲帶發聲。當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腹部時,演唱就有了色彩、大小和強弱。
吸氣時,不是氣吸得越多越好,而是讓學生在自然呼吸狀態下的加大、加深,只要能把這一個樂句唱完為止就可以。歌曲中的吸氣比較簡單,與平時的說話比較接近。差別就在於吐氣,歌曲中的吐氣比說話時的吐氣要慢得多,並且要求腹部有良好的控制。對小學生來說, 「胸腹式呼吸」、 「胸腹式吸」等概念 晦 澀難懂,應該讓他們像做操一樣來具體操作實踐,從生疏到熟練。教師則要判斷他們的吸氣是否正確,肩部是否上抬,聳肩就是錯誤的重要標誌。
在枯燥的訓練中,教師應考慮怎樣讓學生在開心愉悅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地進行訓練,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達到合唱訓練目的。經過筆者反覆的實踐發現:孩子有愛動的天性,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長時間的投入到單一的訓練中。而遊戲是小學階段學生特別喜歡的形式,因此教師可以嘗試設計許多針對合唱訓練的遊戲,遊戲的難度從淺到難,訓練的深度不斷增大。孩子們就像在做遊戲一樣,情緒高漲特別喜歡,積極性也提高了,讓枯燥的合唱訓練有趣、生動起來。
遊戲一:模仿自行車打氣,氣息保持練習。在進行呼吸訓練時,正確的吸氣是非常自如而通暢的,吸氣時如果出現胸部高挺、臉紅、脖子脹,則說明呼吸的氣管有些僵硬。這種狀態下,勢必唱不好,唱的聲音是擠的、緊的;音準也不會好,字正腔圓更是做不到。所以,筆者要求學生吸氣、吐氣時像打哈欠的狀態,就是一種舒暢的呼吸過程,這樣的遊戲同時有利於學生體會唱歌腔體呈打開的狀態。
「給自行車打氣」的遊戲中,學生把腹部當作自行車的輪胎, 「輪胎」吸足氣,就是學生隨著教師做打氣的動作,打一下,學生用鼻子吸一次。同時,教師提醒:把氣門筋擰好(控制住),自行車開始跑了,讓學生憋著氣,跑起來(保持一個八拍);一個釘子把輪胎扎了, 「斥—— — 」輪胎癟了。遊戲周而復始進行。
學生特別喜歡這個遊戲並樂此不疲,遊戲對腹肌的控制力練習非常有效。要求學生注意只吸不吐(停頓)時的腹部保持控制狀態的感覺,並隨著遊戲的深入,教師可以把學生自行車行駛的時間加長,對氣的保持長度加長,增加學生腹部的力量,增加肺活量,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遊戲二:模仿火車開動,擴大吸氣量。學生一個一個連起來,成為一列長長的火車。「火車開了」,隨著教師的話音「咣當、咣當」,學生慢慢地走起來,手臂做出車輪滾動的樣子,腳慢慢變成小碎步,然後氣從牙縫裡發「噝」的聲音,教師掌握好尺度,開始一口氣數六個數,慢慢八到十個數,讓學生逐漸把氣吸深。
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呼吸協調了,提肩的動作少了,但是偶爾還會忘記。教師需要把前面的遊戲匯總起來,讓學生「慢吸快呼」,掌握了快呼的方法後,又讓他們嘗試快吸呼,不斷地變化要求,讓遊戲不斷創新,學生就沒有反覆訓練的疲勞感了。
遊戲三:模仿一片雲,自然吸氣狀態。遊戲訓練中,讓所有的學生有序地躺在地板上,保持平時的自然呼吸狀態,閉上眼睛雙手放在腹部。緩緩地彈奏音樂,讓學生想像自己是一片白雲,輕輕的飄著。第一階段,讓學生雙手感受腹部的吸氣呼氣時的變化,做到自然地吸,自然地呼。第二階段,讓學生儘量地深吸氣,延長吐氣時值,儘量做到勻、慢、穩。第三階段,教師可以隨著音樂輕聲喊著拍子,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個教師彈奏,一個教師走進學生,蹲下來檢查學生的訓練情況。在集體訓練時教師能清晰地辨別學生吐氣是否均勻,便於檢查學生整體的呼吸方法是否準確。教師在合唱訓練時,要在適度、動靜結合的原則下,逐步加深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們感受腹部的鼓起、鬆弛,漸漸讓學生明白氣息要吸到腹部。
遊戲四:模仿大力士,膈肌下沉訓練。學生馬步蹲好,手放在合唱臺板的下面,把長長的、重重的合唱臺搬起來,大家一排齊心合力!
訓練目的是要讓學生找到橫膈肌下沉正確的感覺,吐氣慢而長,腹部的感覺也猶如負重時的感覺。呼吸器官的統一是發聲狀態統一的基礎,呼吸訓練中要用吸氣來擴張腹部,提醒學生切忌彎腰與挺胸。吸氣時,可以用口鼻同時進行,但有時可單獨用鼻吸氣或口吸氣。在慢速歌曲中,儘量用鼻子吸氣;快速歌曲及強有力的歌曲可用口、鼻同時吸氣,此時吸氣的時間短而迅速,內口是張開的,但切忌換氣時有聲音。無論哪種吸氣方式,都要感到橫膈膜向下,下腹部擴張,吐氣時千萬不能放鬆腹部肌肉。使腹部向內收縮,使氣息在有控制的狀態下徐徐而出,這次提醒學生頸部肌肉要自然而然地放鬆,不要有憋氣時的緊張狀態,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把學生的呼吸本能轉化為本領。
童聲合唱作為現階段學校音樂教學和表演的一個重要方面,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學校的重視。歌唱中呼吸的運用非常重要,教師應在實踐中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正確的訓練方法,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加入多種遊戲,將抽象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呼吸的要領。本文通過對童聲合唱呼吸訓練方法的探索研究,設計靈活多樣的遊戲,擴大了童聲合唱呼吸訓練的手段和方法,促進了合唱的教學效果,展示出童聲合唱的藝術魅力,促進了音樂課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