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源頭,地處唐古拉山和崑崙山之間,青藏高原腹心,空氣稀薄,氣候惡劣,人跡罕至,生態環境系統原始而脆弱。本應是最潔淨的地方,但隨著越來越多人類活動的進入,這裡正遭遇垃圾汙染的入侵。封面圖為2014年7月3日,青海格爾木,長江源區布曲河灘堆積的垃圾。攝影:陳逸航 編輯:周維
長江源包括北源楚瑪爾河,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主要在青海、西藏境內,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遍布的冰川為大江大河提供源源不斷的水資源,高原上獨有的野生珍稀動物,也是這裡最寶貴的財富。圖為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青藏公路邊,重要珍稀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結伴覓食,此處位於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遠處為崑崙山脈。
長江源區是我國受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自1960年以來這一地區以每10年0.2攝氏度的幅度增溫,冰川與永久積雪面積持續縮小,河流和湖泊也不斷萎縮。圖為1986年姜古迪如冰川(左)與2010年姜古迪如冰川(右)的對比圖。新華社發 楊欣 攝
生態惡化帶來嚴重後果,被稱為「長江源頭第一縣」的曲麻萊縣曾因缺水,縣城兩次遷址,被廢棄的舊縣城成為一片荒涼廢墟。為保護長江源生態,2000年,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自然保護區成立,並先後啟動了休牧還草、圍欄養殖、禁採砂金、生態移民等措施。圖為曲麻萊縣城舊址。CFP
相比氣候變暖的大背景,對長江源更直接的威脅則來自大量人類活動進入該地區造成的環境汙染。過去,牧民吃牛羊肉,燒牛糞,蓋的是牛毛的帳篷,鞋壞了扔了被狗吃,垃圾很少。近年,青藏鐵路的通車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致大量工業產品垃圾入侵,牧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圖為長江南源當曲最大的支流布曲河灘的廢棄物。
青藏鐵路2006年全線開通,從2011年開始,年客、貨運量已由開通時的數字達到翻倍的增長。儘管列車確保了垃圾汙物沿路的「零排放」,但進藏人員增多、開發力度加大,仍給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挑戰。圖為青藏鐵路(西寧至拉薩)上的一輛貨運列車。
2007年5月18日,格爾木,來自格爾木十二中的學生在青藏鐵路沿線清理白色垃圾。CFP
2014年7月3,一位藏族鐵路護路工人在布曲河邊洗衣服,汙水直接排入河中。由於需要留營住宿,工人們的生活洗漱也限於鐵路沿線,其身後不遠處為青藏鐵路。
青藏公路被認為是進藏公路中路況最穩定的,同時也是最繁忙的一條公路。這裡車流量大,再加上警力短缺、配套管理設施落後等因素,事故多發,常造成嚴重的堵車現象。圖為青海格爾木市境內青藏公路上排成長龍的貨車。
騎行西藏和自駕遊近年非常火爆,他們當中不少人會將難以降解的垃圾打包,到達站點後再丟棄。但青藏線兩側的塑料包裝、食品紙盒等人為垃圾仍在不斷增多,威脅到野生動物、草原生態和三江水源地的安全。圖為前往拉薩的騎行者。
在青藏公路的沿線,每隔一段就有一塊警示牌提醒行人車輛注意避讓野生動物,但並沒有一塊警示牌提醒人們別亂扔垃圾。圖為青藏公路旁樹立的警示牌。
2013年,40名志願者在崑崙山口至唐古拉山口的450公裡青藏線沿線開展了一周的垃圾狀況調查。期間收集塑料飲料瓶6萬多個,易拉罐4萬多個,塑膠袋及其他塑料包裝2.5萬多個。食品、飲料包裝及其他生活物品包裝佔垃圾總量的97%,而這些垃圾主要是卡車司機和遊客隨意丟棄。圖為志願者在可可西裡沱沱河保護站清理撿拾回來的垃圾。中新社發 趙凜松 攝
圖為布曲河灘邊的生活固體廢棄物。主要為白色垃圾(塑料包裝物)、金屬罐、玻璃瓶、織物和皮革。若長期堆積,除破壞景觀、縮小水面面積外,其有害成分還會進入空氣、土壤、河流或地下水源,造成汙染。
車流、人流量增多也催生了長江源地區的餐飲和住宿業,青海唐古拉山鎮地處長江源頭沱沱河畔,被稱為「長江第一鎮」,也是青藏公路上的重要驛站。這裡,餐館、賓館、雜貨店臨街而立,有不少是新開的。圖為唐古拉山鎮鎮政府駐地,臨公路而開的飯店和蔬果超市。
唐古拉山鎮上,一家飯店桌面上擺放的一次性塑料杯。
唐古拉山鎮一位環衛工人翻動著正在焚燒的垃圾,一般三五天就要燒一次。面積4.7萬平方公裡唐古拉山鎮,僅有兩名專職的環衛工人。這種對混合廢棄物直接點燃的垃圾處理方式會帶來環境汙染和健康風險。
面對三江源地區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民間環保力量逐漸介入這一領域。2012年9月落成的「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就是其中之一,保護站實施「垃圾換物品」和「帶走一袋垃圾,呵護長江水源」項目。致力於解決長江水源地垃圾從回收到運輸的難題,以改善長江水源地環境狀況,為高原垃圾回收運輸做出示範。圖為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前的長江雕塑。
保護站裡的志願者劉希丹展示一個用於回收廢紙的垃圾箱。當地牧民們送來垃圾,可以按標準將垃圾換算成金額,然後去商店挑自己需要的物品,由保護站結帳。通常,垃圾在這裡會被分為五類:一般塑料垃圾、玻璃、易拉罐、塑料瓶和紙質垃圾。
回收的垃圾由志願者進行分揀、消毒打包,再藉助青藏線上的空返車輛運到格爾木指定處置點回收處理——青藏線上的空返卡車很多,遊客私家車也不少,而參與運送的車輛會得到漂亮的公益項目的車貼。圖為被打包整理的垃圾。
保護站運行一年多,收集的礦泉水瓶就有6萬多個,易拉罐2萬多,還有幾千公斤廢舊電器、電池。在其示範推動下,可可西裡保護區管理局已向上級部門申請,在青藏線上建立以司機和遊客為主要對象的垃圾回收站。
「我剛從西藏阿里轉山回來,整個深山裡,原來特別美的河溝裡全都是現代化的垃圾」,醫生寒梅(藏名:直扎·洛陽卓瑪)是環保組織綠色江河的一名志願者,她與保護可可西裡而被盜獵分子槍殺的英雄傑桑·索南達傑是同學。退休後的她也走上了公益環保之路。寒梅感嘆單靠他們力量太薄弱,呼籲大家一起重視青藏高原的垃圾處理問題。
在多數人眼中,長江源仍是一片遙遠的淨土,而越乾淨的土地越是引人嚮往,也越承受不起人類活動的入侵。大江源頭,點滴汙染和破壞,都有可能擴散至整個流域。全球變暖也好,垃圾入侵也好,長江源的乾淨與健康,最終需要每一個個體在環境面前規範自己的行為。圖為青海格爾木市,長江源頭沱沱河景色。
【希望大家能從自身做起,愛護環境愛護大自然,為了人類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