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和回族生活方面的有些相似的地方,這是因為他們所信的宗教一樣,但這兩個民族的區別確實很大的,首先,兩個民族的長相一點都不一樣,維吾爾人像歐洲人,回族人則像漢族人。其次,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他們在諸多方面也不盡相同。
在歷史上,人們為了區分內地的回民與新疆地區的維族,一般把新疆的維族和來華的阿拉伯與波斯穆斯林稱之為「纏回」,即纏著頭巾的回教徒,把內地的回民稱之為「漢回」,所謂「漢回」就是信奉了回教的漢族。伊斯蘭教對回族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作用,它是在7世紀初阿拉伯各部氏族制度瓦解的過程中,由穆罕默德創立的一種宗教。由阿拉伯商人至遲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即傳入我國。我國回族所信仰的伊斯蘭教,屬於遜尼派,遜尼派自稱正統派,是伊斯蘭教教徒最多的一個派別。
新疆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新疆大部自漢朝便屬中國,漢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維吾爾族的祖先是匈奴-突厥人,眾所周知,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繫,共同對付匈奴。張騫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區對西域的了解,密切了兩地之間政治、經濟聯繫,擴大了漢朝在西域諸地的政治影響,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了條件。
回族的族源比較複雜,就構成的成份來看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人。就遷入我國的時間來看主要有兩個時期:早期的是從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間,從海上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商,最後留居在廣州、泉州、揚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後期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十三世紀中葉被蒙古族先後徵服的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中亞和西亞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除阿拉伯人、波斯人外,還有其他一些民族。這些徵服的民族,由於各種原因隨蒙古軍從陸上經過新疆來到中國,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被蒙古族徵調過來的「西域親軍」中的「回回軍」。
這些在不同時期、經不同線路到中國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經過與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特別是與漢族一百多年的溶合演變,到明代時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立民族,因「回回軍」而得名回族。
因為信伊斯蘭,所以維吾爾族和回族的男人一般戴帽子,兩個民族都不吃豬肉,因為伊斯蘭教禁止吃豬肉。維族該遵守伊斯蘭教規的都有基本遵行,但沒有回族虔誠,維族的人喝酒、吸菸,不禮拜,女的不戴蓋頭的。民族服裝不同,回族傳統服裝就是正統的阿拉伯服飾,頭纏白布(叫戴斯塔爾,垂下一段在後腦勺),身穿長衫,一般夏天白色冬天黑色,女的帶蓋頭。維吾爾族女的是火紅色裙子,男的是繡花的上衣,帽子和回族的也不一樣。
其他方面區別,相貌上維吾爾族更歐化啊,回族主要在內地,相貌被漢族融合了。再有就是語言不同,維吾爾族用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的語言,即維吾爾語,回族一般使用漢語,部分時候使用阿拉伯語,宗教用語方面,一些伊斯蘭教專用詞彙,維吾爾族用波斯語,回族用阿拉伯語。舉個例子回族把真主叫做安拉(阿拉伯語),維吾爾族叫胡達(波斯語)。節日方面維吾爾族重視古爾邦節,回族更重視開齋節。現在的回族之所以與漢族沒太大分別,是因為後來的混血造成的,因為回回本來是軍隊,轉戰各地,造成各地分散分布,而沒有像維族集中居住,因此分散各地的回族與漢族不斷通婚才造成現在的回族大部分漢化,其實較純的回族,他們的皮膚往往比漢族白(我認識的都如此),這就是其血液裡混有東歐,中亞血統的遺傳證據之一。最早的回回軍漢人比率是非常非常低的,與漢人更是兩碼事。
綜上所述,兩族相似是應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但民族來源、民族歷史可以說大不同.
熱愛新疆、支持小編的阿達西請右下角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