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為深入討論醫療行業公益性中「愛」的現實意義,探究「多勞多得」兼顧「多愛多得」的醫師績效文化,營造「德」「得」匹配的醫師執業環境,可持續性保護醫師的善良,從制度層面拓展培育良醫的路徑。5月23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業委員會青委會主辦、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義工「幸福銀行」承辦的第二屆中國青年醫師人文論壇採取線上直播的方式召開。此次「雲論壇」也是廣東醫科大學建校62周年「雲校慶」系列活動之一。論壇由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委會青年專委會副主委王雙苗主持,來自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吉林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天津醫院等高校和醫療機構的青年醫師、醫學生、醫學教育工作者和醫學人文工作者近7000人參加本次論壇
廣東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羅輝教授致辭
本屆論壇主題為「兼顧『多愛多得』——問尋保護醫師善良的路徑」,中國醫師協會會長、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雁靈,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高金聲為本次論壇提供學術指導。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委會青年專委會副主委王雙苗以《從醫學生義工的「以愛傳愛」到醫師的「多愛多得」》為題展開論壇介紹。
廣東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羅輝教授致辭時表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廣東醫科大學遍布各地的校友以生命赴使命,以忠誠擔當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他們身上閃耀的醫學人文精神絕不是抽象的,而是融化在血脈裡的職業使命感和生命神聖感,正因為使命在肩,神聖在胸,才表現為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和敢衝必勝的樂觀信念,以及流淌在超負荷勞作中的利他情懷。
羅輝強調,我們既要鼓勵醫護給病患施以更多的愛與關懷,也要培育全社會對醫護人員的感恩之心,如何通過各種手段強化醫患之間「關懷-感恩」的互動機制,問尋保護醫師善良的路徑, 締結醫患之間的唇齒關係,是值得我們共同關注的話題。加強醫學人文建設,不僅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更需要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參與。一直以來,我校附屬醫院義工「幸福銀行」在醫學人文實踐和醫學科普傳播服務工作上牽百姓之情、解百姓之惑、寬百姓之心,在特殊時期擔當起社會科普傳播重任,以愛傳愛。
中國醫師協會醫學人文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委、總幹事袁鍾教授線上作《德利重疊與多愛多得》主題報告。袁鍾教授從醫療的非企業性和非商業性、經濟社會中的醫療困境、企業化培訓中的醫療傷痛闡述了醫療與「多勞多得」的關係;從醫療行為中的義利並重和唯利是圖等現象闡述醫療的公共信任;在談論醫療與「多愛多得」時,袁教授說醫療的真正獲得是患者由衷的感謝,只有感受愛才會有由衷的感謝,多勞多得必須與多愛多得結合,堅持一切從善良出發,保持「消除患者痛苦」的愛心,就會獲得更多榮譽和尊重,就會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和更多收入,就會切身感受「好人有好報」。
13位專家在論壇作報告
論壇上, 援鄂國家中醫醫療隊領軍人物、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黨委書記葉永安教授作題為《用仁心仁術激蕩愛的交響---我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的一點體會》主題報告;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委會副總幹事張新慶作題為《生命倫理學視角下的「多愛多得」》主題報告;廣東省生命文化學會會長王小燕作題為《請保護好醫生的善良》主題報告;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餘可誼作題為《多愛多得的現實可行性》主題報告;廣東省生命文化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俊領教授作題為《從康德「至善」概念論醫師的「多愛多得」》主題報告;天津醫院骨科教研室主任葉偉勝教授作題為《「多愛多得」要法規保護》主題報告;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侯中偉教授作題為《醫學教育中「大愛教師」的土壤培植與路徑探索》主題報告;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林挺葵作題為《義工「幸福銀行」愛的智慧》主題報告;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婦產科副主任林楊教授作題為《婦產醫療服務與愛》主題報告;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黃朝暉副書記作題為《醫學教育過程中「愛」的培育》主題報告;廣東醫科大學2018級臨床醫學生、義工「幸福銀行」第12屆秘書長符錦昕作題為 《「身著白衣,心有錦緞」——從義工實踐感悟醫學人文》主題報告。大家圍繞論壇主題,聚焦醫學人文,分析探討保護醫師善良的路徑。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義工「幸福銀行」副主席簡璐詩線上主持論壇的焦點對話環節,袁鍾、葉永安、餘可誼、林挺葵等專家參與訪談,從精神、物質層面分析合法合理的感謝機制,探討在「德與利」重疊的管理制度下用長效機制激勵醫護人員不斷提升醫學人文素養,踐行保護醫師善良的路徑,讓「多勞多得」兼顧「多愛多得」。
此次論壇特邀了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委、總幹事、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袁鍾,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黨委書記、援鄂國家中醫醫療隊領軍人物葉永安,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委會副總幹事、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思政教學部主任張新慶,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林挺葵,國內相關知名醫學人文領域的專家作線上主題報告及焦點對話。
(文/梁瀞予 王麗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