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疫情影響,今年的文化交流與交往無法像往年一樣跨地域、跨國家,活動的開展與形式也受到限制,但中法文化與友誼卻沒有因疫情而阻隔,反而讓從事跨國交流與業務往來的企業與組織產生了更多思考。
近日,由海澱區委宣傳部、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學院、歐美同學會法比分會主辦,海澱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承辦的「第五屆中法人文交流海澱論壇暨2020中法文化交流青年沙龍」活動在中關村創業公社舉行。本屆以「中法文化交流青年的角色與發展」為主題的論壇,討論了更多全球疫情下中法文化與藝術的交流與發展。
圍繞主題探討角色與擔當
論壇上,活躍於中法交流領域的青年人才和青年代表們,圍繞城市青年活力創新、新生代品牌國際化合作、東西方文化傳播、傳統文化遺產傳承等主題,共同探討了青年在中法人文交流中的角色與擔當。
巴黎早安上海(BonjourShanghai)創始人楊晶以《中法文化品牌合作如何激發年輕市場多元文化創造力》為主題,分享了多年來將藝術創作與商業活動結合的文化交流經驗。據楊晶介紹,他和團隊通過將39個中國品牌帶到法國,並與法國一線的設計師合作設計研發產品,為非遺傳承人與法國著名品牌卡地亞的設計師提供合作的契機,設計裝置藝術品,打造藝術與想像力結合的展銷場景,用經過藝術創作後的產品與消費者進行對話,成為中法文化消費交流的橋梁,並將合作延伸到體育、影視等多個領域。「法國很多的合作方都覺得我們是一個很好的跟年輕人對話的渠道,並且能夠通過電商數據合作,真正快速地進入中國消費者的視野,表達中國消費者的訴求。」楊晶說。
疫情期間,中西方媒體在新聞報導視角上有很大差異,對於同一疫情防控政策不同的視角也帶來不同理解,不同媒體表達出不同觀點。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法語頻道製片人、主持人王波濤在論壇上分享了他作為媒體人,如何用積極視角與新聞內容,在中西方文化之間獲取更多認同與共識。「發聲」與「淡化分歧」是王波濤談到的核心:「我們今年許許多多的工作都是圍繞涉及疫情的輿論展開的,媒體角色在中西方的差異導致對『新聞價值』存在不同的理解,這就需要我們更多地發聲,並且爭取到更多的建立對話的空間。」王波濤從採訪中法雙方外交領域領導人、政客的案例出發,分析了媒體角色如何在疫情中幫助雙方搭建溝通與合作的橋梁。
論壇上,中國旅法工程師協會原會長、現任理事邢鑌就《在多元文化中學習和融入,交流與拓展》、北京中法實驗學校校長孫繼剛就《以語言學習為橋梁續寫中法友誼新篇章》、中法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高雷就《淺談中法文化藝術交流項目產業化》、北京大美西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曉輝就《北京西山貝家花園文化交流項目》分別進行了主題分享。
20餘件作品體現多元化
本屆論壇同時舉辦2020—2021「藝術的流動」中法藝術交流展,由中法絲路藝術文化交流協會支持策展,聯合展出6位中法兩國當代國際知名青年藝術家的20餘件國際展覽及獲獎藝術品。據介紹,展出作品均圍繞東西方歷史文化交融,疫情背景下兩國藝術家的交流創作,中法藝術碰撞現代先鋒藝術等題材,通過架上繪畫、雕塑、藝術裝置、影像等多元藝術形式聯合展出。展現了在國際疫情背景之下,中法文化交流互動的堅毅持續活力,及兩國人民攜手向前、克服困難的信心。本次聯展更吸引了很多優秀國際文化藝術人才專家,關注中國文化、北京文化、海澱文化,也是當前國際疫情之下,中法文化交流不間斷的持續推動成果展示。
法國當代青年藝術家DonalTurner曾在中國多個城市深度體驗生活。此次展出的藝術油畫作品《在北京自我隔離》手寫手工書,以普通的法國青年視角,表現北京生活中本土文化感受的正能量。法國藝術家Alexandre展出巴黎創新工藝雙年展作品裝置藝術作品《阿彌陀佛》,用對中國東方文化中圓之美,來表現團圓、圓滿等美好的寓意。在視覺上,呈現出強烈衝擊感。城市藝術聯盟UbranArtUnited(UAU)聯合創始人DEZIO(法)本次展出的系列新材料藝術展品,注重以北京為主的中國北方城市,並加以色彩化的表達。
交流活動以青年為主題
2016年,為加強中法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東西方文明對話,推動中法兩國以及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平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共同發起「中法文化論壇」。在此視角下,結合海澱區豐富的中法人文交流資源,海澱區委宣傳部、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學院、外研社、歐美同學會法比分會共同主辦了「中法人文交流海澱論壇」,現已成功舉辦四屆。
2019年,海澱區「江山如此多嬌——三山五園皇家園林光影藝術展」在法國巴黎羅斯柴爾德公館舉辦,首次亮相海外就受到各界廣泛好評,也為慶祝中法建交55周年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海澱與法國一直有著豐厚的歷史淵源,我們希望通過本次以青年為主題的交流活動,更多地挖掘海澱中法交流資源,進一步發揮青年人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積極作用,為促進兩國友誼發展貢獻海澱力量。」海澱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高潔說。 (陳乃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