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遇到困難,尤其是遇到從未有過的困局時,你的大腦是會秩序井然開啟思考通道還是當即陷入一片混亂、任憑情緒和簡單的好惡做出判斷?
在與人有觀點上的分歧時,你是會意識到自己的思考可能存在盲點然後耐心聽取對方意見,還是立馬覺得:憑什麼你要否定我啊,本寶寶不開心……但是似乎也很難說服別人?
如果是前一種,恭喜你,你應該很有思考力,而如果是後一種,你恐怕真的和我一樣需要提升思考力。
《是思考,還是想太多——寫給年輕人的36堂思考課》這本書最初吸引我是因為書名,很認真地看完並做了讀書筆記,把啟發和你分享。
01
警惕立場
中國古書《列子》中記載了一個「疑人竊斧」的故事:一個農夫掉了斧頭,懷疑是鄰家小孩偷的,於是怎麼看他的言行舉止,都像個偷斧頭的人。然而,當農夫在田裡發現自己遺忘的斧頭之後,再重新觀看鄰居小孩,他怎麼看就都不像是個偷斧頭的人了。
這就是立場影響思考的好例子。立場讓我們的思考無法客觀,思考的結果就是不斷印證自己原本的立場是對的,這樣想問題只會讓人越走越偏,越來越缺乏反思能力。
這本書提到:
很多人自己的想法被否定時,思考能力好的人會以理智面對,尋找別人否定的理由。而不是先有負面情緒。如果對方沒有把反對的理由講出來,我們應該也會感到好奇並且詢問:「為什麼你會這麼認為呢?」如果沒有好奇提問的習慣,表示自己的想法來源很可能是立場優先於理由,缺乏客觀性的思考。當我們以立場優先時,想法容易受情緒幹擾,往往會把思考變成支持原有立場的附庸,而不是客觀分析的利器。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不想讓別人說「不」,可能是因為從小缺乏思維訓練,無法將「我」和「我的觀點」剝離開來。認為別人否定「我的觀點」就是否定「我」,所以在遭到批評的時候,頭腦中立馬就會出現危險信號,憤怒的外殼包裹的也許是害怕和想要擺脫危險的情緒。
《影響力》一書也提到影響力的六種武器,其中一種就是「喜好」,認為,我們會被自己喜歡的人操縱。你喜歡一個人,你就有了立場,就會覺得他說的是對的,做的事也是對的,實際上,這也是立場間接影響思考的例子。
當然,如果在生活中,對你的愛人這樣做,你覺得心甘情願,你覺得很幸福,也無可厚非,但如果是需要進行是非和過錯等價值判斷的場合,就需要警惕,否則可能帶來不良後果。
02
警惕固化的價值觀
我們總說找對象要看「三觀」,分手的時候也總以「三觀"不合為理由。到底什麼是「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很大,很空。往細了說,價值觀可能就是你對人對事所持有的確定的觀念和看法。
書中寫到:
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總有一套自己的思考法則,當我們無法跳出這些思考法則時,很多問題都無解,但是當我們通過深度思考,發現這些價值觀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確定,也沒有那麼重要,我們的思考便可以更自由。只要有機會選擇其他更適當的價值觀,就容易找到困局的新出路。
這本書認為,絕大多數家庭矛盾,都是因為抱持固化的價值觀導致的。比如,婆媳吵架,不管誰對誰錯,必須媳婦先道歉;又比如,人有缺點就一定要改正。還比如,男人就一定要賺錢養家,女人就一定要操持家務……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價值觀都難以找到不可動搖的必然性,它們不是什麼天理法則,而是人類社會應用的工具。一個有智慧人不應被這些價值觀所限制,而是要懂得善用它們。價值觀都有好的一面,在這一面我們好好運用它,但當它們的應用會導致不良後果時,就可以簡單地放棄。有了這樣的思考轉折,即使現況完全沒變,處境卻截然不同。這是智慧在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用途。只要觀念一變,生活便能從痛苦轉為幸福;只要感覺幸福,家人的關係也跟著改善,轉向更容易感覺幸福快樂的狀態,各種衍生問題自然煙消雲散。最困難的地方就在王很多人往往放不下既有的價值觀、這就需要更多以及更深入的反思來協助觀念的轉變。
舉例來說,我們其實也不夠好,是否應要求自己改掉所有不夠好的地方呢?就算是,我們真的做得到嗎?既然自己做不到,為什麼別人的缺點就一定要改呢?如此一想,對別人的要求就會降低,對別人的包容力則會想升,彼此施加的壓力相對減少,家庭可能就更和諧、安樂?
不久前剛剛結束的一個培訓營上,有個小夥伴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是,就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寫下來,顯性化,做成表格,然後不斷迭代。她認為價值觀是後天融成、升級迭代的行為指導模式,比如說愛情觀、事業觀,你怎麼做事都是由它們指導的。你要把心裡那些說不清道不明融合後寫出來,指導你的行為。
我覺得這樣做很酷,僅僅是寫下來這個動作就可以自動校正和迭代自己的價值觀。而面對各種價值觀,抱持著需要時拿來用,導致不良後果時就暫且放下它的態度,這會是智慧思考送給我們的一項大禮。
03
警惕成為頭腦想像的奴隸
智慧思考的宗旨是有智慧,從而更幸福。然而智慧思考太難獲得,必須經過大量生活的經驗總結和不斷反思,對生性敏感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在生活中,敏感的人總是想太多,也因此而吃盡了苦頭。
到底什麼是真相?什麼是頭腦的想像?陷入情緒中,一片混沌,無法分辨。
如何避免成為頭腦想像的奴隸?避免成為情緒的奴隸?或者說,怎麼才能不要「想太多」?
最近看一篇文章說:「敏感是好品質,但過度敏感就是病態了。」
別人再正常不過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你就能從中讀出對自己不利的信息。自卑又敏感,倔強又生硬。
對過度敏感的人來說,外界的一點浪花,就能掀起內心的波濤洶湧。別人的一點無心的批評和指責,就是一場能毀滅一切的災難。
怎麼辦呢?除了經常反思,好好訓練思考力,似乎也別無他法。
民國于右任先生有對聯,上聯是:「常思一二」,下聯是「不想八九」,橫批「如意」。的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就不要多和那「十之八九」糾纏了,多想想如意的那「十之一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