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最新的報導,2016年開始就開放3胎政策的黑河市,生育率依然沒有提高,相反,新出生的人口數,依然在持續的下降。
從2胎政策到3胎政策,反映出了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人們生孩子的意願,不斷的在降低。
新中國成立後,曾經迎來了3次生育的高峰。
1951年到1958年,人口總增長約為1億8百萬,平均每年增長約為1500萬。1963年到1976年,人口總增長約為2億2千萬,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約為1700萬。1985年到1991年,人口增長約1億,平均每年增加約1600萬。
1953年,新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
這幾個時期人口的迅速增長,與經濟的快速發展脫不了關係。
而當下的經濟現狀,相較起從前,無疑又進入了一個更加繁華的階段,根據這些數據來預測,開放2胎和3胎政策之後,無疑人口增長會進入一個快速增長階段,但事實與預測截然相反,不僅沒有帶來相應的增長,數據依然在持續走低。
以黑河市為例,從2010年到2019年,當地小學的在校生由100265人,降到了53920人,降幅約為一半。
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路偉東認為,在中國古代,人口增長的最主要原因來自於社會的穩定與太平。一個社會環境讓人們感受到更高的安全感,那麼生育的意願往往就會升高。
從1951年以來的3個生育尖峰時間段來看,這些時期經濟的發展,無疑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足夠的生活物資以及心理滿足,這也成為了人們生育意願強烈提高的重要原因。
以前不願意生,是因為養不起,自己連飯都吃飽,現在糧食夠了,多養幾個娃也不成問題。
而當下經濟發展帶來的,除了更加富裕的生活,同時也帶來了貧富差距的加劇、生活成本的提高、經濟壓力的增加以及社會比較的加劇。
雖然經濟發展了,可是人們的心態轉變了,這也是開放2胎3胎後沒有獲得足夠響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老齡化的焦慮
2015年,中國人口年齡的中位數為37.6,也就是說有一半人的年齡大於這個數字,有一半人的年齡小於這個數字。
隨著新增人口數的下降,可以預測,到2021年,這個數字可能已經超過了40。
老齡化的加劇,會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勞動力質量的下降,中高端人才需求供不應求;養老金缺口越來越大;市場萎縮,經濟縮水。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焦慮,實際上,是社會中一個人焦慮的縮影。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變好了,理論上,生活壓力也會變小。
可事實上,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2019年,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焦慮障礙患病率達4.98%,也就是說,100個人裡,約有7個人有焦慮症以及抑鬱症的困擾。
這個數據實際上是很龐大的,同時也證明了,在經濟發展的背後,我們的社會中,依然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致病因子」。
女生不想生孩子的五大原因
女性作為生孩子的主體,她們生育意願的降低,無疑是人口下降的一個核心表現。
不想生育的女生變多了,直接導致了結婚率下降,離婚率增高。
女生不想生孩子的原因有很多,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5個原因:
經濟壓力太大——自己的生活還不夠幸福,沒有信心可以照顧好孩子;生育成本太高——除了身體上的損耗,帶來的還伴隨著職業生涯上的損耗;未來看不到希望——房價居高不下,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將如何安放;滿足於工作中的成就感——職業女性的增加,也讓很多女生在工作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階級鴻溝很難跨越——在自己的未來裡看不到希望,在子女身上也無法看到希望。出生率過低,對於一個社會系統帶來的負面效應,無疑是非常劇烈的。
1966年,羅馬尼亞為了提高生育率,曾經把生育子女寫進法律裡:年輕夫婦一旦結婚,就不能離婚,而且必須生4個孩子以上,禁止墮胎。
這個規定讓羅馬尼亞於1967年生育率馬上飆到了3.6,但同時也導致了新生兒死亡率的飆升。
這種規定,無疑是反人性的。因此,在這個越來越需要尊重人性的時代,無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要解決生育率低的問題,更加需要從一個人性的視角出發,去了解人們在生育問題中,所遇到問題是什麼。
個人主義思潮的來襲,所帶來生育意願的下降,無疑只是暫時的。
即使是在個人至上的美國,生育率也持續穩定在一個健康增長的水平。
隨著個人主義的深入,人們對於人際關係的理解也會從孤立,逐漸的往聯結感轉移。
目前我們所面臨生育焦慮,事實上主要還是由於養育成本過高以及社會階層分化造成的焦慮感而造成的。
如果生育能夠獲得足夠的保障,養育子女的成本所帶來的經濟壓力能夠得到足夠的緩解,我相信,人們生育的意願肯定能夠得到大大的提升。
畢竟將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是一種動物的本能,只要把阻礙磨平,那麼生育這件事,還是有很高的行為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