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在古代,大大小小的官員,貪汙是非常多的。而明朝後期和清朝的時候由於監管不嚴,這種貪汙現象更加普遍,官員們貪汙的手段也是多種多樣,除了高風險的直接收受賄賂,還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貪汙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兩種是淋尖踢斛和火耗。
所謂淋尖踢斛,就是老百姓把糧食交給官府,在裝糧食的容器裡面堆得高高的時候,官員突然如武松一般飛起一腳把堆起來的糧食頂部一踹,踹下來的就是所謂的運輸「損耗」,老百姓只得重新把糧食補足。火耗則是百姓上交的銀子很多都是細碎銀子,上交到國庫時需要將它熔煉成規整的形狀,這期間會有一部「損耗」,其實也是由得官員自己說了。這兩項貪汙「絕技」,在當時屬於朝廷默認的「合法收入」。
我們要說的「天下第一大清官」是清朝的趙申喬,他是公元1644年生人,出生在江蘇常州一帶,他非常聰明,在26歲就考中了當時清朝的秀才,入朝為官,他的仕途一直很順利,一路高升,最高做到了刑部主事。到了康熙五十九年,他已經年紀非常大了,加上年老多病,康熙卻「仍獎申喬清廉,令在官調治。」。
那麼趙申喬的「清官」具體「清」在哪裡呢?
最主要就集中在趙申喬從來不向老百姓拿「火耗」,每次別人都在絞盡腦汁怎麼把火耗多報上去一點兒的時候,趙申喬總是如實匯報,不多拿老百姓得到一分錢。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火耗,這是當時官員「合法工資」的一部分,而且他們隨便加一加,就足以讓一個普通老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
趙申喬放棄了火耗銀子,贏得了康熙的嘉獎,稱呼他是大清官。因為有了趙申喬這個不拿火耗的對比榜樣,康熙也就能夠對其他官員究竟在火耗上面拿了多少銀子心裡有數了,所以趙申喬受到了康熙的特別關照,直到他年紀很大的時候仍然對他委以重任。
然而以清廉著稱的趙申喬卻有一個「二世祖」兒子,他的第二個兒子名叫趙鳳詔,趙鳳詔可能是繼承了他父親的優秀基因,從小就特別聰明,年紀輕輕高中舉人、進士,很快就得到了康熙的賞識,一方面他本人能力出眾,另一方面他有一個「天下第一清官」的父親,而且皇帝也看好他,所以其他大臣都特別將就他。
但是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生活環境讓趙鳳詔有一種優越感,時時刻刻覺得自己很厲害,與達官顯貴說話的時候也往往一針見血,一點兒情面都不留,因此得罪了很多人。那些人不敢直接去和他作對,但是背地裡卻有一套手段來對付趙鳳詔。
大家一想,趙申喬是鼎鼎大名的「天下第一大清官」,找趙申喬的麻煩不是很好找,但是趙鳳詔這個年紀輕輕又沒大沒小的毛頭小子的麻煩就比較容易找了。也不知道是趙鳳詔是真貪汙還是假貪汙,反正趙鳳詔就是奇奇怪怪的被人抓住了把柄,這個人還不是別人,就是他的上司。
他的上司向康熙參了一本,說趙鳳詔「受賄三十萬」。後來不知為何又查出確切的證據證明趙鳳詔「趙鳳詔勒索銀兩174600兩」,這麼多的錢也不知道趙鳳詔是怎麼弄來的,他自己居然都說不清楚這些錢的來龍去脈,可見他這個「貪官」做得十分的糊塗。
然而這些證據被報告到康熙那裡之後,本來以為自己的官員都是親政愛民的好官,就算是沒有趙申喬那幫清廉,至少也沒有幹過太多的貪汙之事,誰知道趙鳳詔一下子查出貪汙這麼多銀子,氣得康熙大罵趙鳳詔是「天下第一大貪官」!然後下令將趙鳳詔斬首示眾。
兒子犯了這麼大的罪,在當時的法律情況下,趙申喬是很有可能被株連的,不過康熙雖然是在憤怒當中,但是還是很有理智的,他也知道貪汙這麼多的肯定不是趙鳳詔一個人,只不過這個倒黴蛋趙鳳詔第一個被查出來罷了,為了以儆效尤,康熙必須嚴懲趙鳳詔。
而且清廉能幹的趙申喬是當時大清朝少有的大清官,很多重要的事情都需要趙申喬去處理,國家的許多責任也只有趙申喬才能當得起,所以他並沒有處罰趙申喬,反而撫慰了趙申喬幾句,讓他好好做官,多為朝廷奉獻一點兒力量。
雖然康熙沒有責備趙申喬,但是作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的趙申喬卻養出一個「天下第一大貪官」的趙鳳詔,趙申喬的一世英名差不多也被他兒子毀的一乾二淨了。從此趙申喬一直鬱鬱寡歡,不久之後就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