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天下第一清官,兒子卻成第一巨貪,康熙說了7字,流傳至今

2020-12-23 騰訊網

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在古代,大大小小的官員,貪汙是非常多的。而明朝後期和清朝的時候由於監管不嚴,這種貪汙現象更加普遍,官員們貪汙的手段也是多種多樣,除了高風險的直接收受賄賂,還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貪汙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兩種是淋尖踢斛和火耗。

所謂淋尖踢斛,就是老百姓把糧食交給官府,在裝糧食的容器裡面堆得高高的時候,官員突然如武松一般飛起一腳把堆起來的糧食頂部一踹,踹下來的就是所謂的運輸「損耗」,老百姓只得重新把糧食補足。火耗則是百姓上交的銀子很多都是細碎銀子,上交到國庫時需要將它熔煉成規整的形狀,這期間會有一部「損耗」,其實也是由得官員自己說了。這兩項貪汙「絕技」,在當時屬於朝廷默認的「合法收入」。

我們要說的「天下第一大清官」是清朝的趙申喬,他是公元1644年生人,出生在江蘇常州一帶,他非常聰明,在26歲就考中了當時清朝的秀才,入朝為官,他的仕途一直很順利,一路高升,最高做到了刑部主事。到了康熙五十九年,他已經年紀非常大了,加上年老多病,康熙卻「仍獎申喬清廉,令在官調治。」。

那麼趙申喬的「清官」具體「清」在哪裡呢?

最主要就集中在趙申喬從來不向老百姓拿「火耗」,每次別人都在絞盡腦汁怎麼把火耗多報上去一點兒的時候,趙申喬總是如實匯報,不多拿老百姓得到一分錢。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火耗,這是當時官員「合法工資」的一部分,而且他們隨便加一加,就足以讓一個普通老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

趙申喬放棄了火耗銀子,贏得了康熙的嘉獎,稱呼他是大清官。因為有了趙申喬這個不拿火耗的對比榜樣,康熙也就能夠對其他官員究竟在火耗上面拿了多少銀子心裡有數了,所以趙申喬受到了康熙的特別關照,直到他年紀很大的時候仍然對他委以重任。

然而以清廉著稱的趙申喬卻有一個「二世祖」兒子,他的第二個兒子名叫趙鳳詔,趙鳳詔可能是繼承了他父親的優秀基因,從小就特別聰明,年紀輕輕高中舉人、進士,很快就得到了康熙的賞識,一方面他本人能力出眾,另一方面他有一個「天下第一清官」的父親,而且皇帝也看好他,所以其他大臣都特別將就他。

但是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生活環境讓趙鳳詔有一種優越感,時時刻刻覺得自己很厲害,與達官顯貴說話的時候也往往一針見血,一點兒情面都不留,因此得罪了很多人。那些人不敢直接去和他作對,但是背地裡卻有一套手段來對付趙鳳詔。

大家一想,趙申喬是鼎鼎大名的「天下第一大清官」,找趙申喬的麻煩不是很好找,但是趙鳳詔這個年紀輕輕又沒大沒小的毛頭小子的麻煩就比較容易找了。也不知道是趙鳳詔是真貪汙還是假貪汙,反正趙鳳詔就是奇奇怪怪的被人抓住了把柄,這個人還不是別人,就是他的上司。

他的上司向康熙參了一本,說趙鳳詔「受賄三十萬」。後來不知為何又查出確切的證據證明趙鳳詔「趙鳳詔勒索銀兩174600兩」,這麼多的錢也不知道趙鳳詔是怎麼弄來的,他自己居然都說不清楚這些錢的來龍去脈,可見他這個「貪官」做得十分的糊塗。

然而這些證據被報告到康熙那裡之後,本來以為自己的官員都是親政愛民的好官,就算是沒有趙申喬那幫清廉,至少也沒有幹過太多的貪汙之事,誰知道趙鳳詔一下子查出貪汙這麼多銀子,氣得康熙大罵趙鳳詔是「天下第一大貪官」!然後下令將趙鳳詔斬首示眾。

兒子犯了這麼大的罪,在當時的法律情況下,趙申喬是很有可能被株連的,不過康熙雖然是在憤怒當中,但是還是很有理智的,他也知道貪汙這麼多的肯定不是趙鳳詔一個人,只不過這個倒黴蛋趙鳳詔第一個被查出來罷了,為了以儆效尤,康熙必須嚴懲趙鳳詔。

而且清廉能幹的趙申喬是當時大清朝少有的大清官,很多重要的事情都需要趙申喬去處理,國家的許多責任也只有趙申喬才能當得起,所以他並沒有處罰趙申喬,反而撫慰了趙申喬幾句,讓他好好做官,多為朝廷奉獻一點兒力量。

雖然康熙沒有責備趙申喬,但是作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的趙申喬卻養出一個「天下第一大貪官」的趙鳳詔,趙申喬的一世英名差不多也被他兒子毀的一乾二淨了。從此趙申喬一直鬱鬱寡歡,不久之後就因病去世。

相關焦點

  • 康熙鐵了心庇護的巨貪噶禮,到底是什麼來頭?
    文/晚風暮雨在很多小說和影視劇中,康熙皇帝往往被塑造成英明神武的高大上形象,可真正歷史上的康熙與此相差甚遠,從他包庇巨貪惡吏噶禮一事即可窺見一斑!噶禮,滿洲正紅旗人,姓棟鄂氏,是清朝開國功臣何和哩四世孫,未經科舉考試而進入仕途,歷任吏部主事、郎中等職。
  • 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廉吏,竟然兩次落榜,終年不知肉味
    與清官海瑞相比,可能對于成龍就不太熟悉,于成龍是清初名臣,循吏,什麼是循吏?就是奉公守法的官吏,他不光奉公守法,還很清廉,被康熙稱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龍出生在山西永寧,現在叫山西呂梁市方山縣,字北溟,號於山,早年間家境應該是不富裕的,雖然先祖曾經當過官,但傳到他這都一兩百年了。于成龍曾經參加過兩次鄉試但都落榜了。
  • 康熙寫下的天下第一「福」字,為何不能倒著貼?裡面大有玄機
    到過恭王府的人都應該知道,恭王府的秘雲洞內,珍藏著一塊號稱「天下第一福源」的福字石碑。每天來恭王府的人都會來到這裡,人人都想見識一下這個大家都公認的「天下第一靈驗」的福字,沾一沾福氣,也希望能給自己帶來一些好運。據龔公府的導遊說,這座石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 廉吏于成龍:被康熙稱為「清官第一」,去世時南京人民為之巷哭
    在中央一套播出的歷史劇《于成龍》獲得了廣泛好評,大有成為經典古裝劇的潛力,劇中主人公于成龍愛民如子、心繫百姓,又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儼然是新時代清官能吏的代表。其實,很多年前,《成龍一代清官》、《成龍清官》等作品就已經出版。
  • 陳璸:千古罕見的清官,康熙譽之「卓然一代完人」
    「卓然一代之完人」,前賢許為八閩第一清官。陳璸一生,學儒者之學,行浮屠之行陳璸,字文煥,號眉川,廣東海康人。順治十三年(1656年)生,康熙三十三年進士。幼習儒業,篤信佛教,畢生以釋迦孔孟為所宗。累官督撫,猶布衣素食,清廉卓絕,康熙嘉曰:「從古清臣亦未必有如伊者」。卒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年六十三。
  • 張伯行,巡撫扳倒總督,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頂天立地的漢子,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清廉正直,但也命運多舛,傳奇的是仕途坎坷之中,卻得到了天子康熙本人的親自舉薦。清廉正直的官員,老百姓的最愛,但也有人仇恨,那就是擋住了貪官汙吏們的財路。張伯行秉性耿直,從不巴結上司,對腐敗風氣深惡痛絕,他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他又疾惡如仇,從不與貪官汙吏為伍,而且敢於抵制上司的橫徵暴斂。
  • 為什麼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清官」,一生廉潔名垂青史!
    自封建社會迄今,民間對好官的稱呼,皆稱為清官,也就是俗語說的「青天大老爺」。我國歷史上,曾湧現出一大批敢於為民請命,剛正不阿,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直臣廉吏,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就有這樣一位「不取民一錢」的清官廉吏,不僅百姓歌頌之,皇帝也稱之為「天下清官第一」。
  • 康熙親手寫的福字有何特別?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福?現藏在恭王府
    現在朋友們去北京的恭王府景區,依舊可以看到這個「福」字,這個字如今藏在恭王府後花園的假山之中,號稱天下第一福。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名氣呢?原來這個福字是康熙皇帝親手所寫,而且十分特別,所以才會彌足珍貴。那麼為何又跑到恭王府的假山之下呢?這就跟和珅有關係了。
  • 清朝一清官,死後家裡就留了8兩銀子,為何康熙還要罵他可恥?
    這種情況造成了古時候的很多官員都貪汙腐敗,魚肉百姓,強徵暴斂老百姓的財產,本本分分的清官則成為了稀有之人。提及古代清官,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主要是兩位,一位在大宋王朝擔任要職的包拯,一位在大明王朝擔任要員的海瑞。
  • 康熙問施琅兒子狀況,施琅有8個兒子,為何偏偏不介紹老二?
    插圖施琅,字尊侯,號琢公,是福建泉州人。他早年曾是鄭芝龍的部將,鄭芝龍降清後,他也跟著一起投降。後來鄭成功舉兵反清,施琅又加入了鄭成功的隊伍,並成為了鄭成功的得力助手。因為鄭成功手下曾德得罪了施琅,所以施琅便找個由頭處死了曾德。鄭成功為此大怒,殺了施琅的父親和兄弟洩憤。
  • 一家六個兒子名字全帶「土」字旁,康熙震怒,下令全家斬立決
    清朝康熙年間,浙江餘姚官府登記戶籍時,看到了一戶姓王的普通百姓人家,生了六個兒子,這個六個兒子的名字之中全部帶有偏旁「土」,感覺奇怪,於是逐層上報,康熙接到奏報,直接下令:「全家斬立決!」這個姓王的人家被康熙斷定,是逃到浙江餘姚的明朝朱三太子,崇禎皇帝的三兒子朱慈炯。康熙為什麼這麼篤定他就是朱三太子呢?
  • 貼福字有哪些講究,為什麼康熙的天下第一福不能倒著貼?
    說文解字註: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在福這個字上,自古以來便寄託了人們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過年貼福字的習俗,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有「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貼春牌」的記載。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於門前。可見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南宋起便已廣泛流傳。民間傳說早在周朝姜子牙封神時,他將自己的妻子封為窮神,還告訴她: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
  • 他44歲入仕途,一生清廉,被康熙皇帝贊為「清官第一」
    而于成龍作為以漢人,被史上譽為清朝第一清官,收到百姓們的愛戴。于成龍,清初重臣,江西人。于成龍在崇禎十二年參加科舉考試,而于成龍發現有考生賄賂考官,徇私舞弊,于成龍大鬧考場,在試卷上痛罵考官考生。結果並沒有中榜,只是落得一個副榜貢生,于成龍參加完會試就家鄉照顧家人了。
  • 康熙御筆--天下第一福的來歷(過來沾沾福氣)
    在北京的人常說:「到故宮要沾沾王氣,到長城要沾沾霸氣,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氣!」所謂「天下第一福」有何來歷?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帝的祖母孝莊太后六十大壽將至,不料突染沉痾,太醫束手無策。
  • 康熙將他連降3級,他不悲反而樂開了花,回家後悄悄對兒子說了8字
    而康熙的成就和他的一幫臣子也是離不開的,比如姚啟聖、周培公、李光地等等。但是唯一一個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一品大臣就只有張廷玉。張廷玉是大學士張英之子,深受康熙的信賴和重用,但是在1722年,康熙皇帝卻將他連降三級,降到了五品一下,這是為什麼呢?
  • 于成龍:「天下第一廉吏」,一生為民清正廉潔,康熙為其撰寫碑文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康熙年間,朝中出現了一位被皇帝讚許的"天下第一廉吏",這位清官就是兩江總督于成龍。那時的于成龍對官場深感失望,再加上自己的成績不好,就以父親年老為藉口,辭去做官的機會,回到了來堡村。
  • 康熙寫的最好的一個字,被視為大清國寶,消失200年後被總理發現
    相比起乾隆來說,康熙就比他精明的多,不會那麼的誇張,雖然也有說他一天打死三百多隻兔子的,但是在書法上康熙還是很腳踏實地的。 順治最後的去向也很奇怪,有的人說他是得了天花而死,也有的人說他是為情所困,最後當了和尚,不管怎麼樣,因為順治的離開,康熙的命運改變了。 孝莊作為順治的母親,可能是因為和多爾袞之間不明不白的關係的原因(其實也沒啥,那都是當時的傳統,不算很過分),她是很不得順治的喜歡的,母子之間的關係非常的淡泊。
  • 康熙第一眼看見兒媳婦後,究竟說了哪八個字,竟然後來全應驗了
    要說清朝歷史上的皇帝,誰最有名,我覺得是康熙了,他一生功績很多,當了六十多年皇帝,生了幾十個兒子。到了他老的時候,除去一些年紀較小的皇子,他培養的兒子就有十幾個人,而這十幾個人當中,要是直說性格不說才能的話,三皇子和四皇子最受他的喜歡。
  • 施琅拜見康熙皇帝,介紹了家中七個兒子,為何唯獨不提二兒子?
    施琅施琅同鄭成功之間有殺父之仇,因此投靠了清朝,為康熙皇帝效力。在施琅取得對鄭成功水軍的大捷後,鎮守我國寶島,守衛我國寶島。康熙皇帝將施琅封為靖海侯,對他很是器重,常常封賞寶物給他。一次,施琅回京述職,面見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詢問施琅:「家中有几子?現在都在幹什麼呢?」施琅老實回答:「家中有八子,他們在勤奮讀書,以後好為國效力。」
  • 「歷史第一巨貪」:一年斂國財6200萬兩,和珅和他比是「小兒科」
    但人的本性中永遠有一個「貪」字,有的人為了獲取財富可謂不擇手段,縱然是飛蛾撲火了也無怨無悔。宋朝時期就有這樣一個人,被後人稱「歷史第一巨貪」,和珅和他比是「小兒科」。  第一、巧舌如簧的王黼,緊靠一張嘴就能往上爬  相信每當提起歷史上有名的貪官的時候,大家就會不約而同的想到清朝的和珅。事實上從夏啟建立夏朝的時候,貪腐之風就從未停止過。  如果說和珅是令人痛恨貪官,那麼這個被稱為「宋朝六賊「」之一的王黼,恐怕就是一個能將國家盜空的大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