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林則徐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同時還是一位知醫識藥、深通中醫攝生之道的行家。心寬病自去 養生重在制怒 「怒」是歷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 都說林則徐的座右銘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林則徐自少年起一生遵循的座右銘卻是「制怒」。他幼時聰慧但脾氣暴戾,其父林賓日親筆寫下「制怒」二字懸於林則徐書房之上,為其取名「則徐」也是克暴制怒之意。 林則徐年輕時每次發過火後,又深感後悔。為此,他每到一處都會把座右銘「制怒」懸掛在他的公堂上,提醒自己克制急躁情緒,防止大腦發昏。一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盛怒之下把一個茶杯摔得粉碎。當他抬起頭,看到自己的座右銘「制怒」時,立刻意識到自己又犯了老毛病,於是,親自將摔碎的杯子收拾乾淨,以示對自己的懲戒。 在歷代養生家看來,在傷害人的七情之中,「怒」是危害最大的一種情緒。因為怒不僅傷肝臟,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疾病。《老老恆言·戒怒》篇中這樣說:「人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 現代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發怒對人體的不良影響,人生氣時大腦會生成大量的激素,直接引起心室纖維顫動。反覆出現傷害性情緒,就會逐漸損壞心肌纖維,以致造成心臟的循環紊亂。此外,憤怒會使腎上腺素激增,從而造成冠狀動脈毛細血管收縮痙攣,迫使心臟補償性地加壓泵血,若反覆、頻繁地出現,可能導致高血壓、偏頭痛甚至冠心病和中風。 憤怒對腸胃也有刺激。人在情緒激憤時,胃部會大量充血,整個消化系統都處於紊亂狀態。
以禪學論書法,在書法中悟禪 「禪靜」融入書法,在書法藝術上,達到了以「寂寞戰勝寂寞」的境界。 林則徐青年時期,受佛法薰陶,把禪機融入書法技藝中,寫一手頗有風骨的好字。他認為,書法和佛法同為一理,書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寫字,而是禪悟。沒有悟性是不可言禪的,同樣沒有悟性也沒有書法。就像古代一位書法家說的:「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 林則徐還把書法上升到靈魂的高度,即書法為心學。他認為書法是心靈的寫照,「心不正則書不正」。就如唐李世民在論書法藝術時所說的:「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 對於書法的養生功效,林則徐借用了四句話總結:「洗筆調墨四體松,預想字形神思凝。神氣貫注全息動,賞心悅目樂無窮。」所謂「洗筆調墨四體松」,是書法養生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通過洗筆、調墨等預備動作,達到四體放鬆,疏通全身氣血經絡。「預想字形神思凝」,是書法養生的第二階段。這階段要思想集中,把意識調節到最佳狀態。這樣才能進入形象思維,就會頓覺心曠神怡,氣力強健。「神氣貫注全息動」,是書法養生的第三階段。把神、氣貫注於書法運動的全過程,關鍵要做到神領筆毫、氣運於手,以此帶動全身心的活動。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書法運動的最實質性的階段。「賞心悅目樂無窮」,是書法養生的第四階段。好的作品可以賞心悅目,心境也隨之得到一種超然與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