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西部山區是崩塌、滑坡、泥石流集中分布的災害易發區。近幾年,關於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也有很多討論,有的觀點認為地質災害主要是自然因素引發的,也有的觀點認為人為因素不容忽視。本文以2010年舟曲泥石流災害為例,剖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並對災害預警以及災後重建進行探討。
關鍵詞:地質災害 泥石流 災害預警 災後重建
2010年8月8日,甘肅舟曲縣城北的三眼峪、羅家峪兩條山溝暴發泥石流,衝毀掩埋了三眼村、月圓村、春場村以及舟曲縣城的部分地段,釀成了中國自1949年以來傷亡最慘重的泥石流災難。而這,只不過是2010年雨季中國內地一系列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中的一例。
綜合國土資源部及地方政府公布的數據,2010年雨季的5~9月,中國內地共發生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約65起,已造成至少2385人死亡或失蹤。另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字,2010年1~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0466起,造成2909人死亡或失蹤,死亡失蹤數比上年同期多了五倍,被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地質災害最嚴重的一年。
我國的西部山區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集中分布的災害易發區,藏東南、川西-川南、滇東北-滇西、甘南-陝南等四大泥石流高發區,2010年都出現了重大泥石流災害,如藏東南的川藏公路波密段、八宿段的泥石流;川西的龍門山地震災區的泥石流;滇西的貢山泥石流;甘南的舟曲泥石流等。造成重大傷亡的貴州關嶺特大滑坡-泥石流,則顯示了華南喀斯特山區地質災害的巨大風險。
一 地質災害的自然原因與人為影響
2010年,以舟曲特大泥石流為代表的一系列地質災害發生之後,對於災害究竟是純屬自然原因,還是有人為因素影響,存在頗多爭議。
筆者認為,從根本上說,這些地質災害的易發地區是由一定的地質地理條件決定的,也就是說,即使沒有人類活動的影響,或者即使植被保持原始狀態,這些地區依然會經常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因為這是地球表面削高填低、地貌循環的自然過程。但是,一方面,人類活動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增加、植被損毀、山體破壞、水土流失等影響,可以大大增加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另一方面,在建設規劃、防治工程、預警避險方面的缺陷,又會加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帶來的生命與財產損失。
以舟曲為例,舟曲所在的白龍江流域的地質災害本來就十分頻繁。從舟曲縣城往下白龍江沿岸大概17公裡的地段,就有13處滑坡,12條泥石流溝。其中有幾個滑坡是全國有名的,例如舟曲縣城下遊55公裡處的洩流坡滑坡,歷史上多次滑動,最大方量達到6000多萬方,1981年發生的一次滑動把白龍江堵斷,形成堰塞湖,回水把舟曲縣淹沒了一部分。舟曲縣城附近還有一個很大的滑坡,叫鎖兒頭滑坡。這些滑坡實際上都被列入了2010年甘肅省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點。
舟曲這次發生泥石流的三眼峪、羅家峪兩條溝,都是泥石流溝,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泥石流,整個舟曲縣城實際上就是建在長期以來泥石流堆積形成的扇狀體上。三眼峪溝180年以來,發生較大規模的泥石流災害11次,給舟曲縣造成嚴重損失。最近的一次是1994年8月7日,規模最大的一次是1992年6月4日,當時統計的是衝毀房屋344間,死傷87人,直接損失1260萬元;其他的還有1989年5月10日,毀房360間,傷51人,衝毀橋梁、公路多處,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萬元;1961年夏,泥石流毀房160間,死傷28人;衝毀道路、橋梁,中斷交通40天;1916年夏,泥石流衝毀房屋90餘間,死傷63人。
這些泥石流都和暴雨有關。而2010年舟曲泥石流的規模以及造成的損失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則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直接原因除了降雨量大這一自然因素外,人為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