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2010年雨季中國重大地質災害的解讀

2021-01-15 中國網

摘要:我國的西部山區是崩塌、滑坡、泥石流集中分布的災害易發區。近幾年,關於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也有很多討論,有的觀點認為地質災害主要是自然因素引發的,也有的觀點認為人為因素不容忽視。本文以2010年舟曲泥石流災害為例,剖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並對災害預警以及災後重建進行探討。

關鍵詞:地質災害 泥石流 災害預警 災後重建

2010年8月8日,甘肅舟曲縣城北的三眼峪、羅家峪兩條山溝暴發泥石流,衝毀掩埋了三眼村、月圓村、春場村以及舟曲縣城的部分地段,釀成了中國自1949年以來傷亡最慘重的泥石流災難。而這,只不過是2010年雨季中國內地一系列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中的一例。

綜合國土資源部及地方政府公布的數據,2010年雨季的5~9月,中國內地共發生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約65起,已造成至少2385人死亡或失蹤。另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字,2010年1~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0466起,造成2909人死亡或失蹤,死亡失蹤數比上年同期多了五倍,被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地質災害最嚴重的一年。

我國的西部山區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集中分布的災害易發區,藏東南、川西-川南、滇東北-滇西、甘南-陝南等四大泥石流高發區,2010年都出現了重大泥石流災害,如藏東南的川藏公路波密段、八宿段的泥石流;川西的龍門山地震災區的泥石流;滇西的貢山泥石流;甘南的舟曲泥石流等。造成重大傷亡的貴州關嶺特大滑坡-泥石流,則顯示了華南喀斯特山區地質災害的巨大風險。

一 地質災害的自然原因與人為影響

2010年,以舟曲特大泥石流為代表的一系列地質災害發生之後,對於災害究竟是純屬自然原因,還是有人為因素影響,存在頗多爭議。

筆者認為,從根本上說,這些地質災害的易發地區是由一定的地質地理條件決定的,也就是說,即使沒有人類活動的影響,或者即使植被保持原始狀態,這些地區依然會經常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因為這是地球表面削高填低、地貌循環的自然過程。但是,一方面,人類活動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增加、植被損毀、山體破壞、水土流失等影響,可以大大增加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另一方面,在建設規劃、防治工程、預警避險方面的缺陷,又會加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帶來的生命與財產損失。

以舟曲為例,舟曲所在的白龍江流域的地質災害本來就十分頻繁。從舟曲縣城往下白龍江沿岸大概17公裡的地段,就有13處滑坡,12條泥石流溝。其中有幾個滑坡是全國有名的,例如舟曲縣城下遊55公裡處的洩流坡滑坡,歷史上多次滑動,最大方量達到6000多萬方,1981年發生的一次滑動把白龍江堵斷,形成堰塞湖,回水把舟曲縣淹沒了一部分。舟曲縣城附近還有一個很大的滑坡,叫鎖兒頭滑坡。這些滑坡實際上都被列入了2010年甘肅省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點。

舟曲這次發生泥石流的三眼峪、羅家峪兩條溝,都是泥石流溝,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泥石流,整個舟曲縣城實際上就是建在長期以來泥石流堆積形成的扇狀體上。三眼峪溝180年以來,發生較大規模的泥石流災害11次,給舟曲縣造成嚴重損失。最近的一次是1994年8月7日,規模最大的一次是1992年6月4日,當時統計的是衝毀房屋344間,死傷87人,直接損失1260萬元;其他的還有1989年5月10日,毀房360間,傷51人,衝毀橋梁、公路多處,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萬元;1961年夏,泥石流毀房160間,死傷28人;衝毀道路、橋梁,中斷交通40天;1916年夏,泥石流衝毀房屋90餘間,死傷63人。

這些泥石流都和暴雨有關。而2010年舟曲泥石流的規模以及造成的損失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則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直接原因除了降雨量大這一自然因素外,人為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西洋鎮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西洋鎮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西洋鎮人民政府  2020年5月26日  西洋鎮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一、概況  西洋鎮位於永安市南部  二、地質災害點分布  1.至2020年全鎮共發現地質災害點2處,主要有滑坡、崩塌兩種類型,其中滑坡1處,崩塌1處;高陡邊坡隱患點合計123處,共影響125戶498人。區內地質災害與降雨密切相關,人類工程及經濟活動也是主要誘發因素之一,主要形式為切坡等。
  • 國土資源部2012年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綜述
    「東川地區突降暴雨,大白泥溝發生地質災害,直接威脅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012年11月13日,國土資源部、雲南省國土資源廳聯合開展全國首次不預先通知的「突發性地災應急技術綜合實戰演練」。據統計,2012年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的地災演練達5000多次,參加人數約68萬。
  • ...訪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許強
    原創 中國測繪雜誌 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7期「要推行全域雷射雷達計劃,不僅僅是搞地質災害監測——山水林田湖草的監測與評估都能用上它!」
  • 貴州地質專家應邀在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交流會上做專題報告
    2020年12月7-9日,全國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裝備新標準交流會在長沙舉辦,貴州地質環境監測院總工程師朱要強博士應邀在會上作了《貴州省地質災害風險「點面」雙控實踐》的專題報告。朱要強介紹,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省自然資源廳的統一部署和指導下,通過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貴州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具體組織實施,在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風險評估與應用示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大數據應用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具有較好的示範作用。
  • 四川北川:編織地質災害防護網 築牢百姓生命安全堤
    加之受「5.12」特大地震影響,山體支離破碎,一遇暴雨,極易發生洪澇、泥石流等災害,基礎設施抗災能力弱。在中央、省、市以及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縣牢牢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圍繞「不因地質災害死亡一人」的目標,積極開展隱患排查,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加強監測預警,落實各項防災避險措施,全力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相關工作,為確保全縣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 監測儀器儀表大顯身手
    中國領土廣闊,地質較為複雜,一旦遇到暴雨等惡劣天氣,有些省份會經常發生地質災害。垮塌、滑坡、泥石流等每一場兇猛的災害都來得地裂山崩,因此,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已經刻不容緩。在過去幾十年裡,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數量眾多,導致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損害。為此,亟需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據統計,2019年發生地質災害其中滑坡4220起、崩塌1238起、泥石流599起、地面塌陷121起、地裂縫1起和地面沉降2起,全年地質災害共造成211人死亡、13人失蹤、75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7.7億元。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質災害小常識,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2.地質災害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地質災害給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危害。例如,雲南小江流域近 40 年來發生嚴重泥石流 25 次,造成 163人死亡, 55 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 6906 萬元。1991 年 9 月 23 日 發生於雲南省昭通市頭寨溝的滑坡,總方量 1800 萬 m 3 , 造成 216 人死亡。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地質災害那些事兒
    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不斷推進,中國與南亞各國交流不斷深入,必然伴隨著大規模的商貿交易和人員流動,而南亞交通廊道(南亞通道)是西藏到尼泊爾、印度、緬甸、不丹等周邊國家的重要通道,其地位也在不斷升高。圖片來自(萬喆,光明網)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江湖就會有鬥爭,與天鬥與地鬥,與地質災害鬥。
  • 名  稱:寶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寶雞市2020年地質災害...
    寶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2020年3月30日寶雞市2020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為做好2020年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陝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陝人常發〔2017〕50號)及中省有關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要求
  • 地質防災「黑科技」!甘肅省舉辦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方法應用研討會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5月13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多維監測儀、次聲傳感器、智能夜視儀、入戶報警器……今天上午,甘肅省舉辦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方法應用方向及效果研討會,涵蓋聲吶、光電、雷射雷達、飛控及導航等技術的一大批地質災害防災監測預警
  • 地質災害如何重點防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的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5238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3億元。我省是全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5月份連續發生的4起小型地質災害更是敲響了防災減災的警鐘。黃土區呂梁、臨汾、忻州等地是地質災害高發區和防治重點區域,其中23縣(市、區)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地區
  • 湖南2019年成功避讓地質災害574起 避免經濟損失7386萬元
    圖為會議現場華聲在線4月15日訊(記者 龍騰 通訊員 羅文清)今日,2020年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在長沙召開,總結回顧2019年工作,安排部署2020年地質災害防治任務。據了解,2019年,全省共緊急轉移9.22萬人,成功避讓地質災害574起,避免傷亡11987人,避免經濟損失7386萬元。副省長陳文浩出席會議並講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黎鹹興主持會議。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周海兵作工作報告。省應急管理廳副廳長朱崇洲、省氣象局副局長曾建輝發言。
  • 2019年貴州成功避讓地質災害20起 避免直接經濟損失3768萬元
    1月20日,記者從貴州省自然資源廳新聞通氣會上獲悉,2019年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年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20起,避免4983人傷亡,避免直接經濟損失3768萬元。2019年,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創了兩個首例工程:搭建全國首個「群眾有獎報災微信平臺」,重獎成功預報人員,創建全省首個「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示範社區」;全年共投入7.87億元資金,對269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實施治理,保護了2.6萬餘名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 關於印發陽泉市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文件(陽政辦發〔2020〕68號...
    《陽泉市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解讀   根據陽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建立陽泉市應急救援指揮體系的通知》(陽政辦發[2019]65號)精神,起草編制修訂了《陽泉市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現將編制情況說明如下:  一、編制修訂背景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陽泉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陽政辦發[2017]105號)和《陽泉市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陽政辦發[2020]35號),我市委託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單位對全市範圍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科學排查,摸清了全市隱患底數,據調查,我市全境都是地質災害易發區
  • 我省部署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近日,全省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在蘭州召開,分析研判今年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安排部署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我省地質構造複雜,是全國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截至目前,全省排查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達1.8萬餘處,中東南部9個市州、30個縣區是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根據蘭州區域氣候中心預測,今年5月至8月,全省大部降水以偏多為主,河西偏多兩到三成,河東偏多兩成左右。5月下半月有低陰雨時段,6月雨日較多,7月至8月雨強偏大,發生由短時強降水引起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可能性大。
  • 山區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升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長期以來,樂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採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加以推進,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樂清市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種。
  • 四川要求:切實抓好非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1月30日,四川省地質災害指揮部辦公室針對近日來甘孜州九龍縣、阿壩州理縣等地相繼發生突發地質災害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切實做好全省非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知》強調,目前,四川省雖已進入非汛期,但部分地方受異常氣候、人類工程活動加劇等因素影響,地質災害時有發生,特別是地震災區、暴雨洪澇受災地區以及重大工程建設區域地質災害仍處於較高風險態勢。
  • 田友祥:苦口婆心的地質災害「吹哨人」
    這是田友祥擔任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員後的最深感觸。他知道,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一旦麻痺大意,那是要付出財產甚至生命的代價。  田友祥,今年47歲,擔任興義市馬嶺街道辦事處龍井村支部書記,同時也是該村九組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員。
  • 「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7月10日福建省自然資源廳發布地質災害...
    福建省自然資源廳、福建省氣象局於2020年07月10日09時27分聯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橙色預警:2020年07月10日09時至2020年07月11日09時南平市的光澤縣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為橙色,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大,應做好值班值守、監測
  • 四川蘆山7.0級地震看對防範山區地震地質災害的啟示
    冉勇康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蘆山縣發生Ms7.0級地震(圖1),地震造成近200人遇難,上萬人受傷,大量房屋受損破壞。這是2008年汶川8.0級特大地震發生5年之後,龍門山斷裂帶發生的又一次破壞性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