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探戈一樣,米隆加也首先是一種音樂流派,準確地說,米隆加是探戈之母,阿根廷人喜歡將米隆加譽為探戈跳動的心臟。這樣一來,區分舞館是不是一家正宗的米隆加,首先要看舞廳內有沒有一顆「心臟」。
《環球》雜誌記者/熊通
受通貨膨脹和貨幣危機的雙重影響,阿根廷如今的經濟狀況可謂慘澹,甚至有報導說布宜諾斯艾利斯市郊的部分民眾不得不靠喝粥度日。但不論經濟怎麼起伏,春風仍在這個城市最古老的聖特爾莫區(San Telmo)廣場上蕩漾,在舞伴的懷抱中,探戈舞女似乎絲毫沒有感覺到經濟的低迷,其裙擺依然隨廣播中的手風琴音樂旋律而高揚。
是的,在阿根廷,探戈首先是指音樂,其次才是舞蹈。20世紀30年代,有數位女性在北南兩個美洲不約而同欲尋死,因為她們所崇拜的「探戈之王」卡洛斯·加德爾(Carlos Gardel)不幸在一次飛機失事中遇難。加德爾被稱為「探戈之王」,並非因為他的舞步多美,而是他的歌喉婉轉動聽。
他的歌曲是傳統探戈,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靡世界。而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期~50年代,阿根廷作曲家阿斯託爾·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融合其他音樂流派,將傳統探戈樂曲發展到一個新高度,並創造了新探戈風格。
從北京飛到地球的另一端,就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我的一部分阿根廷首都之行,就是跟隨當地兩位朋友,深入了解探戈以及「探戈舞館」米隆加。
當地朋友介紹,阿根廷探戈分兩種,一種是街頭探戈。上文提到的在聖特爾莫區中心廣場春風裡蕩漾的,就是街頭探戈。
那天風很大,廣場上,沒有幾個人。忽然,這對探戈舞伴在空蕩蕩的廣場上開始了表演。在大風中,廣播舞曲聲很難聽清。春天的拉美還有一絲涼意,但他們熱烈的舞姿仿佛一團火,讓過往的路人紛紛停下,駐足觀看。
一分多鐘後,一曲探戈奏完,有路人上前打賞。他們休息片刻,又接著舞動身姿。此時人們似乎全忘記了風還在刮。
這種街頭探戈在聖特爾莫區很常見。如果天好的話,廣場上會放置咖啡座,路人一邊喝咖啡,一邊圍著欣賞探戈表演,表演者一天能夠得到不少賞金。
但不要以為在街頭這樣的地方表演,就顯示出探戈是隨意的,也不要認為舞者穿著高貴,探戈就是高雅的。
19世紀後期,阿根廷拉普拉塔河河口移民區(也就是現今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一些來自歐洲下層的民眾為了打發時間,將結合了西班牙、義大利兩個歐洲國家和部分非洲國家的米隆加等音樂流派,融合一些消遣時的懷舊情緒,創立了如今被稱為探戈的舞步。
這種舞步除一小部分沿用在廣場上或是大街上舞動的「街頭探戈」外,大部分已經融入布宜諾斯艾利斯民眾的日常。如今真正享受著探戈生活態度的人們隱藏於市井,發展出了專門的舞會場所「米隆加」。
每一個類似搖滾歌廳的米隆加舞館裡,都有一個大型探戈舞俱樂部。來到米隆加參加探戈舞會的平民,要麼從午飯時間開跳到晚上11點,要麼從臨近午夜開跳到第二天晨曦。
與街頭探戈就是為了展示給大眾遊客看的不同,米隆加是跟親朋好友社交用的家常便飯。因而參觀米隆加,就需要提前定製專門的旅遊線路。
我在阿根廷的一天下午,當地的一位朋友Elisa大媽帶我和其他定製遊客參觀了一家當地有名的米隆加舞館。
同探戈一樣,米隆加首先也是一種音樂流派,準確地說,米隆加是探戈之母,阿根廷人喜歡將米隆加譽為探戈跳動的心臟。這樣一來,區分舞館是不是一家正宗的米隆加,首先要看舞廳內有沒有一顆「心臟」。
這顆「心臟」不是真的心臟,而是一種藝術作品。比如我們參觀的這家米隆加,代表其「心臟」的立體藝術造型就被懸掛於屋頂。有了「心臟」,再去尋找米隆加的「靈魂」,它通常由一些仿古蠟燭的燭光烘託。
另外,一個典型的米隆加會在舞池邊擺放幾排桌子,因為在每一場探戈開始之時,部分有伴的舞者會先入池表演,其他單獨的舞者則坐在桌邊。如果跳完幾曲,舞池內有人點頭揚眉面向桌子旁的某位舞者,該舞者便從桌邊站起,隨舞池中的舞伴開跳。
當然,如果遊客作為觀眾,不想跳,那麼最好不要眉來眼去,否則會引來麻煩。在米隆加中,初學者有專門的付費學習場地,而排練者則可以在舞池中央熱身。
在米隆加中還有器材室等,因為真正的探戈舞曲需要樂隊演奏。
傳統的米隆加,除了用於準備探戈舞曲的房間外,還有著名探戈樂隊的收藏品。畢竟,探戈音樂先於探戈舞蹈而存在。因而如很多搖滾歌廳那樣,探戈舞館不同房間的牆上也滿是裝飾品,而隨著探戈舞蹈的發展,探戈文化也得到創新,舞美等元素也逐步得到體現。
米隆加裡的探戈,由於沒有過多的遊人注意到,相較於街頭探戈而言,則顯得浪漫優雅、深入百姓生活。
不過,跟其他藝術文化一樣,探戈也頻頻受到來自社會新思想的衝擊。帶我去看街頭探戈的胡利安曾告訴我,在他那個只喜歡足球的圈子裡,探戈只屬於父輩,而年輕一代已經失去興趣了。
就在我即將離開阿根廷的時候,看到一則報導,有幾位「探戈女權運動」的倡導者,認為當前的阿根廷探戈舞步有種男尊女卑的意味,決定將探戈舞步扭動到新的方向。
來源:2019年10月30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