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君逆臣宇文化及小傳

2020-12-15 騰訊網

宇文述,鮮卑族,北周時襲父爵為上柱國。隋初為右衛大將軍,靠幫助楊廣奪取太子位,成為朝中權貴。

其子宇文化及,楊廣當太子的時候為宮廷護衛官,後遷為太子僕,成為東宮的高級僚屬,深得太子的寵愛。

楊廣即位後,對他甚為恩寵,拜他為左衛大將軍,封許國公,勢傾朝野。宇文化及滿身紈絝習氣,依仗父親的權勢,胡作非為,不遵法度。他經常帶領家丁,騎高頭大馬,挾弓持彈,狂奔急馳於長安道上。他每見民間有美貌女子或狗馬珍玩,便強行搶奪,佔為己有。

他的弟弟宇文智在年輕時好打群架,長大了蒸淫醜穢無所不為。曾和吐蕃私下做買賣差點被判刑。宇文述死後,楊廣念舊情提拔他做了少監。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席捲全國。616年7月,隋煬帝第三次乘龍舟遊幸江都(揚州)。因為瓦崗寨軍擊潰了隋軍主力,截斷了隋煬帝西歸之路,隋煬帝打算另以丹陽(南京)為都城,偏安江東。

然而禁衛軍大多是西北關中人,思歸心切,見隋煬帝欲久留江東,便欲謀劃叛亂。武賁郎將司馬德是禁衛軍頭領,負責皇帝的安全警衛,卻打算借著士兵舉事叛亂,搶掠些財物回家。一向性情狂逆的宇文智及卻慫恿他,何不利用手握精銳禁軍的良機奪取天下。

公元618年,禁軍發動叛亂,推化及為主帥,縊弒煬帝,殺了持反對意見的幾十位大臣,立秦孝王之子楊浩為帝,引兵十餘萬西歸。

路遇李密領導的瓦崗軍雙方戰於黎陽(今河南濬縣北),化及屢敗,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化及見大勢已去,嘆曰:「人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於是毒弒秦王浩,即帝位於魏縣,國號許,改元天壽。

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聞訊,帶領部隊討伐大逆不道的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敗退聊城,竇建德率軍繼續攻城,進城之後,拘捕殺害煬帝的全部主謀斬首示眾。宇文化及連同他的兩個兒子一起關進檻車,拖到大陸縣殺了。

楊廣識人不明用人不當,宇文化及兄弟狐假虎威不僅敗壞了朝廷形象,而且佔據關鍵位置玩忽職守甚至落井下石,埋下了江山傾覆身處絕境的隱患。

宇文兄弟身處富貴之境不思回報,為非作歹禍國殃民,形象一塌糊塗,豈能做的了一國之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一日皇帝心願了,身首異處貽笑大方。

相關焦點

  • 宇文化及殺死隋煬帝,控制十萬驍果軍,為何最終慘敗?
    那麼擁有如此強大軍隊的宇文化及為何一敗李密,再敗竇建德,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宇文化及弒君,引起了公憤,各方勢力想幹掉他理由都非常充足。 首先,楊廣雖然被殺死,但其威信尚在,死心塌地效忠於楊廣的人還有很大的力量。
  • 弒殺楊廣的宇文化及,在他死後,為何他弟弟卻做了唐朝的宰相?
    看過隋唐演義的朋友,對於宇文化及這個角色,一定會非常印象深刻。不管是哪一個版本的故事,宇文化及這個角色,在裡面永遠都是最大的那個奸臣。這個形象,對於宇文化及來說,倒也不冤。因為在歷史上,宇文化及確實不是什麼好人,確實是隋朝的一個大奸臣,也確實是他發動政變殺了楊廣。
  • 楊廣實在是太有能力,宇文化及完全拿不住他,難怪不敢拿他當傀儡
    宇文化及之所以要殺楊廣,那是因為害怕楊廣。隋煬帝楊廣雖然不是什麼明君,可是能力還是有的。一來楊廣不可能甘為宇文化及的傀儡,早晚必出么蛾子。二來楊廣作為隋朝皇帝,還是有不少支持者的。三來宇文化及想要自立,楊廣就是最大的障礙。
  • 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後,又是如何在險象環生中獨掌大權的?
    在叛亂實施後,一切陰謀昭然於眾後,隋煬帝問裴虔通要弒君嗎?心虛的裴虔通只好說不敢,只是想讓皇帝帶領大家回京師。隋煬帝千防萬防,因為猜忌,殺了多少人,許多人因此成為冤死鬼,卻沒有防備自己身邊最近的人,終於罹難,真是可悲、可嘆。
  • 古代史:一代奸臣宇文化及禍亂朝綱毀掉整個隋朝
    特別是宇文化及和他弟弟宇文智及且不說宇文化及如何,他弟弟宇文智及鬥雞走狗,姦淫民女,做的醜事罄竹難書。就連資深貪汙犯宇文述都看不下去了,好幾次想除掉這個活寶。作風比較正派的大隋駙馬宇文士及,也瞧不起這個哥哥。全家老小都鄙視他,唯獨宇文化及給弟弟護短話說回來,宇文化及無愧於合格的長子,不管是爛仔宇文智及還是好青年宇文士及都唯大哥馬首是瞻。宇文化及仗著太子這個保護傘,屢屢索賄斂財。
  • 其實宇文化及也很無奈
    但宇文化及偏偏有著很好的運氣,隋煬帝楊廣還是太子時就深受寵愛,等到楊廣登上了皇位,更是授宇文化及為太僕少卿,妥妥的高官,更是把自己的長女南陽公主嫁給了其弟宇文士及。 得勢之後的宇文化及更加囂張跋扈,他倚仗與隋煬帝的老交情,更加貪婪妄為,橫行不法。隋大業初年,隋煬帝駕臨榆林郡,陪駕的宇文化及和弟弟智及違背禁令與突厥人做買賣。
  • 【小車車】【將軍X皇帝】《逆臣》by米洛
    《逆臣》by米洛更甚至,這逆臣竟還敢爬上龍C?肆意妄為?! 淳於愛卿知道自己是個無用的皇帝,也知道最初是他主動挑逗這個冷煤有帆軍,卻弄得如此狼狽下場,真是追悔莫及! 而且,堂堂天子,卻因是巫雀異族子孫,所以能以男兒之身受yun…… 於是,這大燕國的妃子都還沒選進宮呢!皇上就先有喜了! 御醫跪言,「恭喜皇上,這是喜脈!」
  • 《爐石傳說》無限吸血弒君賊怎麼玩 無限吸血弒君賊玩法詳解
    導 讀 爐石傳說拉斯塔哈的大亂鬥無限吸血弒君賊怎麼玩?
  • 宇文化及殺了隋煬帝,奪了數萬大軍,為何最終兵敗身亡?
    隋朝末年,宇文化及曾擔任隋煬帝的太僕少卿、右屯衛將軍。由於接近隋朝的權力中心,所以宇文化及深刻地發現了隋朝的內在問題。他預感隋朝必定滅亡,所以要先下手為強,才有爭奪天下的可能。於是宇文化及殺了信任他的隋煬帝,坐了幾天皇位,但是最終身死,這是因為什麼呢?宇文化及的爺爺宇文盛和父親宇文述都曾官拜北周上柱國,父親宇文述在北周時因剿滅叛將尉遲迥被拜為上柱國。
  • 考據 春秋「弒君」考
    一所謂「弒君三十六」的春秋時期,是一個社會變動、政治變革的歷史時期。「弒君」事件就是這個場景的一個組成部分,且是其最突出的組成部分。以這一基本歷史事實為背景,我們就可以具體地分析一下春秋時代「弒君」事件的各種直接起因,從而區別它們不同的性質。大別之,主要有五類:第一類,爭位,共九例;第二類,大族爭權,共六例(七人);第三類,權臣擅政,共八例;第四類,因私慾私憤殺君,共四例;第五類,君無道,共六例。
  • 趙盾弒君
    世人常稱「春秋筆法」,一個容易想到的例子是孟子的「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晉靈公列為與桀紂相同的末品,而《春秋》卻不認為殺死晉靈公是正義的,而是歸罪趙盾。與《孟子》不同,《春秋》把所有殺死君主的行為通稱為「弒」,但這並不表明所有弒君行為均錯在臣下。書曰「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權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無能逹也。」
  • 歷史解密:大奸臣宇文化及殺了楊廣又睡楊廣的女人,臨終卻留下
    宇文化及這位老兄,雖然不務正業,但是卻榜上了當時最大的一個二代,那就是當時的太子楊廣。楊廣登基當了皇帝之後,對宇文化及大賞一番,對其無比寵愛。就算宇文化及犯了天大的事,楊廣也會饒恕他。最嚴重的一次,宇文化及居然通敵賣國,私底下與隋朝的敵人突厥做生意。
  • 「江都兵變」中,宇文化及為何要殺死隋煬帝?而不是將其作為傀儡
    此時驍果軍的統領司馬德戡和虎賁郎將元禮、直合裴虔通密謀推左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主,發動江都兵變,準備率眾西歸。最終殺入寢宮,逼死楊廣,也將隋朝皇室宗親男女老幼一一殺害。傀儡皇帝楊浩(秦孝王楊俊長子,隋文帝楊堅之孫)最終也被毒殺。宇文化及也因為殺了楊廣被認為弒君者,被天下人誅討。
  • 真實的宇文化及其實是才能不足的花花公子
    在隋唐小說系列中,宇文化及大多被刻畫成了一個奸臣形象,為隋煬帝楊廣所信賴,而且還做著丞相這種大官。但事實上,在楊廣還活著的時候,宇文化及做的最大的官是左僕射,而且還沒有宇文成都這個兒子。宇文化及是一個比祖父和父親能力都要差得多的花花公子,因為他的父親宇文述我們知道是隋煬帝楊廣特別倚重的大臣,而且他的三弟娶了楊廣的長女南陽公主,所以宇文化及與楊廣的關係也是不同尋常的。宇文化及個人能力差也就算了,主要性格也不太好,還屢次觸犯法律,被楊廣罷免了很多次。
  • 「江都兵變」中,宇文化及為何要殺死隋煬帝,而不將其作為傀儡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司馬德戡和虎賁郎將元禮、直合裴虔通扥人密謀,推左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主,於江都發動兵變,縊殺隋煬帝楊廣,史稱「江都兵變」。那麼,宇文化及為何要殺死楊廣,而不讓其作為傀儡呢?實力問題:宇文化及實力有限,隋煬帝楊廣難以掌控權臣立傀儡,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則,那便是「主弱臣強」,只有如此,權臣才可以將皇帝牢牢掌控在手中。而宇文化及和楊廣,恰恰不滿足這個條件。先來說宇文化及,宇文化及雖然出身名門,進入官場較早,最後也做到了右屯衛將軍,也算的上是位高權重。
  • 一個殺父弒君的故事
    A Story about Patricide and Regicide早在史前的神話中,就有主神和他的反對派這樣的體系構成,「殺父弒君
  • 宇文化及和隋煬帝有何關係?前者為何要滅後者?別信《隋唐演義》
    昨天駱駝寫了一下隋煬帝組建的「特種兵」,在查閱資料和寫的過程中,駱駝突然對一個人產生了興趣,那就是把隋煬帝給超度了的宇文化及。無論是在老版的《隋唐演義》中,還是近來拍攝的影視作品中,宇文化及和隋煬帝就像是乾隆和和珅,兩個人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關係好的非比尋常。
  • 是他的一生名言,《麒麟來了》聚焦千古逆臣
    聚焦的是戰國時代的千古逆臣明智光秀,就是因為前往本能寺的途中,明智光秀說了「敵人在本能寺!」這句名言。被明智光秀襲擊的織田信長親手持槍戰鬥,得知沒有勝算後自殺。豐臣秀吉繼承織田信長的衣缽統一天下,但是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打敗豐臣秀賴(秀吉的兒子)統一了日本建立了德川幕府,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