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ory about Patricide and Regicide
早在史前的神話中,就有主神和他的反對派這樣的體系構成,「殺父弒君」的傳說也在先民的神話體系中廣為流傳。這種現象是對當時人類社會早期頻繁出現的對外徵伐混戰以及內部鬥爭傾軋的直接反應,作為人性惡的一面永遠保留於我們人類這個整體的童年記憶之中。勝利者往往將戰敗者所信奉的神祇斥為黑暗、邪惡,將「人的勝利」升華到「神的勝利」的層面上來;面對自身無法解釋緣由的天然災禍與人為罪惡,也將這些過錯統統歸結到一個自我臆想中的與主神為敵的對立神身上,以此來警示和教育後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而「殺父弒君」這一真實的政治現象,也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與先民的口口相傳中成為亦真亦幻的故事,並被借鑑到神的體系之中,成為神話傳說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基督教作為整個西方愛琴海文明的社會意識的最終統一者,在其神話體系構造上繼續保持與發揚了這個源自於希臘神話的傳統。從希臘神話中一代代天神之間通過殺父弒君而完成的繼位,到與宙斯公然對抗的泰坦巨人普羅米修斯,無不反映著這兩種西方典型的「對抗衝突型」神化模式。經過對早期諸族神話的吸收與創始者們的積極發展創新,加之以統治階級的幹預與改造,終於使之形成了一套嚴密複雜的神話體系。而撒旦,作為與全能的上帝爭鋒相對的一個特殊角色,正式登上了人類文化的大舞臺,並引發出後世關於他的種種文化與社會現象。
英國十七世紀最著名的詩人約翰·彌爾頓晚年所創作的《失樂園》,無疑是將撒旦的形象與事跡塑造的最深入人心的偉大作品之一。它以《舊約-創世紀》第二、三章和《啟示錄》的有關內容為藍本,加之以詩人豐富的想像創製而得。作為詩中的第一主角,詩人用大量的篇幅去詳述他反叛上帝、墜落地獄、誘惑人祖、蛻變成蛇的生平事跡,為讀者展現出一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文學人物形象。
撒旦是誰?《啟示錄》一二-7記載:「在天上就有了戰爭,米迦勒同他的使者與龍爭戰。……大龍就是那古蛇……又叫撒旦。」《啟示錄》二〇-1—3:「我又看見一位天使從天降下,手裡拿著無底坑的鑰匙,和一條大鏈子。他捉住那龍……也叫撒旦,把他捆綁一千年,扔在無底坑裡,將無底坑關閉,用印封上。」
從基督教的經典中不難看出,撒旦是一個與代表光明與正統的上帝集團敵對的邪惡之神,他通常化身為一條紅色的巨龍,妄圖毀滅這個世界。文中與他進行戰鬥的是六翼熾天使米迦勒,七大天使長之首,上帝所創造的第二個天使,與第一個被創造出的天使即後來的撒旦可以算是兄弟關係。「古蛇」指的就是撒旦當年潛入蛇身誘惑人類的罪行,而蛇也成為對立神的標誌性符號之一。他居住於幽暗恐怖的地獄中,統領著暗世界中以惡魔這一群體為首的種種妖魔鬼怪。懾於上帝強大的力量,或者說善與惡因天意的安排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平衡,他不能直接進入人類世界,卻仍然時刻不忘誘惑世人墜入深淵,走入歧途的「高貴使命」。這種「使命」正是對人類社會中價值觀衝突的一種神話詮釋,即上帝教人向善,魔鬼引人從惡,人類永遠要在在善惡之間作出自己的選擇。
前文中已經提到,撒旦曾經也是天堂中的眾天使之一。《舊約-以賽亞書》一四-12有這樣的名句:「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句中的「明亮之星」指的就是金星,它是啟明之星,早晨之星,在希臘神話中是愛與美之女神阿弗蘿蒂特的象徵。在基督教神話中,這顆星象徵著熾天使路西法,也就是日後的地獄魔王撒旦。在天上,他擁有極高的地位與權勢,以天使長的身份統領著天使軍團的一部,本是上帝得力的左右手之一(另一隻就是米迦勒)。他自以為可以繼承上帝的衣缽,擁有可以掌管一切的力量。但沒想到,上帝卻立他的獨生子——神子耶穌為他的繼承者。《失樂園》第五卷中這樣描述到:「我指定你做他們的首領,我親自宣誓,天上眾生靈都得向他屈膝,承認他是主宰。……背叛他,就是背叛我,一旦破壞統一,便要從神和福地拋擲出去,落到天外的黑暗深淵,他所設置的拘留所,永遠不得救贖。」此舉讓路西法憤怒不已。彌爾頓在《失樂園》中用「對聖子身懷嫉恨」「不能忍受」「這對自己是一個損害」「身懷惡念和輕侮」來形容這個高傲自大的天使當時的心情。為此,他找來自己的死黨別西卜等人,密謀回到自己的領地召集軍隊實行兵變,藉以奪取天上的權力。他對自己的力量十分自信,《以賽亞書》一四-12—14中這樣寫到:「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和至高者平等。」他集結起三分之一的天使軍,公然反對上帝,叫囂與上帝一戰。而上帝則派出七大天使長中的米迦勒與加百列率領天軍與路西法作戰,之後又派出神子持他的雷霆與叛逆者作戰。在上帝的雷霆之下,叛逆軍損失慘重,分崩離析,繼而被神子打入地獄,囚禁於那個地方,成為「墮落的天使」。自此,曾經的天使路西法已然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地獄的統治者與魔王撒旦。他聚集起被天庭排除在天界之外的諸多神魔,在地獄建立起自己的勢力,雄心未泯,不甘沉淪,期待著東山再起的那一天到來。
不難看出,撒旦由「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高位走到淪為囚徒、異教徒的這一下場的過程,正是典型的「殺父弒君」模式。上帝之於路西法,亦君(是他的首領、他說要追隨和維護的「全能者」)亦父(是他的創造者與教化者);路西法對上帝,先是忠心服侍,以期在日後獲得更大的利益;後來知道繼位無望,便憤而起事,妄圖用武力奪取政權。這樣的例子在人類的歷史中屢見不鮮。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任何人間的情感與道德都被拋之於腦後,為了權力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即使背叛自己的信仰也在所不惜。而貪婪的野心最重要受到歷史的審判與懲罰,在冰與火的地獄中遭受永久的痛苦與折磨。
這種神話模式在後世被廣泛應用於文學作品的創造當中,有時是「殺父」,有時是「弒君」,更多的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因為弒君者多是作為反面形象出現,他們所弒之君又大多是賢明仁愛之君,對於叛逆者來說成像父親一樣對待過他。這是一種混合式的複雜情感。如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麥克白》,就是這類劇作的優秀代表。
撒旦雖然墮入地獄,但他的故事還尚未結束。在地獄中,撒旦聽聞上帝按自己的模樣創造了一個新物種——人類,為了拉攏人馬對抗上帝,同時毀滅他的功績與盛名,他親自前往人類始祖居住的伊甸園,潛入世間最狡猾的動物——蛇的體內,成功誘惑了人類之母夏娃與人類始祖亞當。但他的罪行被上帝揭露,所以與亞當與夏娃一道受到神子的懲罰,由墮落天使徹底淪為醜陋可憎的蛇形惡魔。
至此,人類、上帝、魔鬼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基督教現世神話體系正式形成。而基督教存在的目的,就在於如何將人類引向上帝光明的天堂,而不至於讓他們的靈魂墜入撒旦黑暗的地獄。善與惡、黑與白、光與暗的較量,就此揭開了這一出永恆戲劇的歷史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