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從百家爭鳴到大一統所折射的華夏轉折#紀錄片中國#
撰文丨墨黑紙白
一、用現代化眼光梳理古中國,是我們長期要做的事
將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用現代化的眼光來精緻梳理一遍,這是紙白君最樂於去看到的事,被不少人諷刺的芒果臺不僅接棒了,而且很精美且思想性的完成了。
該紀錄片紙白君目前只看了第四集《一統》,因為只有這一集能看出這個紀錄片除了製作精良外,它是否存在思想性,又是否對我們過往歷史不只是膜拜?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在這個時期孕育,在這個時期高速發展,象徵著古中國人的思想自由與制度思考,雖然仍局限於歷史。
分裂在我們的印象中從來都不是個好的現象,但我們卻沒有更多的去思考,為什麼分裂會帶來迥然不同的百家各派與璀璨思想?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是權力的鬆動,是地緣的不同,是智慧不再局限於貴族之所思,恰恰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璀璨,西方社會在這個時期也是如此。
奈何華夏大地巨而廣,人口眾而多,一統一詞永遠是華夏大地最終的歸宿,而在這個歸宿背後,不僅只有所獲,還有很多的付出與代價,思想一統即其一。
於是百家生於春秋戰國開始,也亡於春秋戰國結束,包括塑造秦帝國的法家,也因秦帝國真正的建立而消亡,最終只有一種學說,權學。
二、從百家之長到權學歸一,代價是極其巨大的
紀錄片《中國》對墨、儒、道、法等百家都有不盡詳略的解說,在向我們所有中國人闡述先賢們的不拘一格與思想境界的同時,可能忘卻描述最後的悲劇。
所以在該紀錄片第四集,究竟會如何描繪一統後的秦帝國怎樣走向崩塌的?又會如何描述一統後的秦帝國所開啟的思想一統道路?這成了紙白君最關心的。
還好,這個紀錄片沒有芒果臺之前的《亮劍》之髮膠的整體垮掉,在這關鍵的一集。紙白君也可以很好的推薦給讀者諸君,此紀錄片是值得觀看和了解的。
在一統這一集,從開頭講述的就是嬴政在囊括中華大地,建立遠不同於夏商周的秦帝國後,所有的權力欲望都開始集中,再也沒有掣肘和制約的力量。
從現代化的角度來說,當權力再也沒有掣肘和制約,那麼它可能去做的只有兩件事,要麼是影響眾生的好事,要麼是影響眾生的壞事,再沒第三件事。
我們之前的史書對秦始皇從來都是批判多於歌頌,但在我們新中國成立後對秦始皇有了更多視角的評價,即不拘泥於其暴政,也看到其貢獻。
那麼秦始皇的貢獻是什麼呢?統一華夏,奠定華夏版圖,車同軌、書同文等等,只是可惜的是,這種統一更多的是表象的統一,內在卻未完成統一。
三、當秦始皇橫掃六國後,將秦帝國和自己視為對手時
對秦始皇確定帝位和稱號後,他的人生再也沒有敵手,他的敵手就變成了自己和秦帝國,如何讓自己追求長生?如何讓自己追求更奢華的宮殿?
如何讓自己聽到更多的歌頌之聲?如何讓自己所塑造的帝國千秋萬代……但在他認為帝國生機勃勃的時刻,不悅耳的聲音也出來了,他會如何應對?
這已經不是他如何應對了,而是他代表了華夏乃至以後幾千年的中國如何應對,這是一個歷史大考,也是歷史性的轉折。
前齊國博士、後秦帝國博士淳于越提出:「不遵循以前的制度風俗,政權是不能長久的,請求始皇帝以古為鑑,恢復周朝分封制……」
淳于越的思維正確與否,相信我們作為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存在問題的,封建時代既然已死,又何必再溯回?
但秦始皇也忘了秦法不誅心的秦孝公思維,所聽到的只是非歌頌之聲,所看到的只是挑戰帝國根基的人存在。
於是兩種不同治理思維的對抗,在秦帝國的制度上開啟了讓華夏黯然的道路,秦始皇最終廢百家之長,李斯也積極借帝權穩固法家而支持焚書坑儒。
百家失聲、諸國失史、諸人失自由,秦帝國在這一刻,也將中華文明的璀璨多元變為一種文明,往後幾千年,中華社會與西方社會從思想上開始拉大差距。
四、面對我們過往歷史的輝煌,也要看到過往歷史的問題
紀錄片《中國》能夠實事求是地評價這段歷史,並以現代化的眼光加以分析,以達到對我們古中國的輝煌之中保持反思思維,這是紙白君始料未及的。
但也是紙白君更加願意推薦給讀者諸君去觀看的原因所在,我們每一個人在對我們中華文明崇拜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中華文明所遇到的問題和轉折。
這樣我們得到的歷史才會接近於真實,這樣歷史所帶給我們的價值才有重大意義,這樣我們才能透過現代的眼光洞悉過往,掌握未來。
再也不用在被列國卑秦中奮發自強的秦帝國,在自斷百家之言後,在失去思想未來後,秦始皇也開啟了他最後的輝煌與隕滅,而他的帝國也行將就木。
一方面是讀書人的信心喪失,另一方面是各項浩大工程的不斷開啟,民眾苦不堪言,而帝國經濟也接近崩塌,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還能控制。
而在秦始皇死後,權學卻未亡,帝國成了李斯與趙高的帝國,讀書人、民眾乃至六國舊貴,竟然不約而同的在歷史走到了殊途同歸,即推翻秦帝國。
五、奮六世之餘烈,十五年即崩塌,權學是中華文明延續的阻礙
於是建立在華夏文明上的全新帝國在秦始皇死後僅僅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就煙消雲散,雖然後世建立的王朝依然遵循了秦制,但利弊目下來看一覽無餘。
遙想秦孝公當年為求賢不惜苛責先祖,為求賢不惜得罪秦舊貴族;遙想秦惠文王為捍衛秦國,發出後世子孫若無德無能,秦國再強大又有何用的疑問。
於是我們中國的歷史邁入了漫漫長達數千年的秦制時期,雖然我們中國也一直在創造輝煌,但我們華夏也永遠無法擺脫一個魔咒——歷史周期律。
即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最終我們中國在數千年後,才徹底擺脫了帝王之道,重開百家,制衡權學,曾經輝煌已過去,未來創造才重要。
落筆之際紙白君想問,秦始皇為什麼不能遵循其先祖對待百家的尊重?大約是那時候還弱小,但強大是為了什麼?如果是為了更好扼殺自己,這很可悲。
表象的統一是法律,內在的統一是思想,法律的統一很簡單,制定與發布律法即可,而思想的統一呢?是讓人道路以目,獨尊一家嗎?這是毀滅非統一。
2020—12—12落筆於墨辯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