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從百家爭鳴到大一統所折射的華夏轉折

2020-12-22 墨黑紙白

紀錄片《中國》:從百家爭鳴到大一統所折射的華夏轉折#紀錄片中國#

撰文丨墨黑紙白

一、用現代化眼光梳理古中國,是我們長期要做的事

將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用現代化的眼光來精緻梳理一遍,這是紙白君最樂於去看到的事,被不少人諷刺的芒果臺不僅接棒了,而且很精美且思想性的完成了。

該紀錄片紙白君目前只看了第四集《一統》,因為只有這一集能看出這個紀錄片除了製作精良外,它是否存在思想性,又是否對我們過往歷史不只是膜拜?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在這個時期孕育,在這個時期高速發展,象徵著古中國人的思想自由與制度思考,雖然仍局限於歷史。

分裂在我們的印象中從來都不是個好的現象,但我們卻沒有更多的去思考,為什麼分裂會帶來迥然不同的百家各派與璀璨思想?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是權力的鬆動,是地緣的不同,是智慧不再局限於貴族之所思,恰恰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璀璨,西方社會在這個時期也是如此。

奈何華夏大地巨而廣,人口眾而多,一統一詞永遠是華夏大地最終的歸宿,而在這個歸宿背後,不僅只有所獲,還有很多的付出與代價,思想一統即其一。

於是百家生於春秋戰國開始,也亡於春秋戰國結束,包括塑造秦帝國的法家,也因秦帝國真正的建立而消亡,最終只有一種學說,權學。

二、從百家之長到權學歸一,代價是極其巨大的

紀錄片《中國》對墨、儒、道、法等百家都有不盡詳略的解說,在向我們所有中國人闡述先賢們的不拘一格與思想境界的同時,可能忘卻描述最後的悲劇。

所以在該紀錄片第四集,究竟會如何描繪一統後的秦帝國怎樣走向崩塌的?又會如何描述一統後的秦帝國所開啟的思想一統道路?這成了紙白君最關心的。

還好,這個紀錄片沒有芒果臺之前的《亮劍》之髮膠的整體垮掉,在這關鍵的一集。紙白君也可以很好的推薦給讀者諸君,此紀錄片是值得觀看和了解的。

在一統這一集,從開頭講述的就是嬴政在囊括中華大地,建立遠不同於夏商周的秦帝國後,所有的權力欲望都開始集中,再也沒有掣肘和制約的力量。

從現代化的角度來說,當權力再也沒有掣肘和制約,那麼它可能去做的只有兩件事,要麼是影響眾生的好事,要麼是影響眾生的壞事,再沒第三件事。

我們之前的史書對秦始皇從來都是批判多於歌頌,但在我們新中國成立後對秦始皇有了更多視角的評價,即不拘泥於其暴政,也看到其貢獻。

那麼秦始皇的貢獻是什麼呢?統一華夏,奠定華夏版圖,車同軌、書同文等等,只是可惜的是,這種統一更多的是表象的統一,內在卻未完成統一。

三、當秦始皇橫掃六國後,將秦帝國和自己視為對手時

對秦始皇確定帝位和稱號後,他的人生再也沒有敵手,他的敵手就變成了自己和秦帝國,如何讓自己追求長生?如何讓自己追求更奢華的宮殿?

如何讓自己聽到更多的歌頌之聲?如何讓自己所塑造的帝國千秋萬代……但在他認為帝國生機勃勃的時刻,不悅耳的聲音也出來了,他會如何應對?

這已經不是他如何應對了,而是他代表了華夏乃至以後幾千年的中國如何應對,這是一個歷史大考,也是歷史性的轉折。

前齊國博士、後秦帝國博士淳于越提出:「不遵循以前的制度風俗,政權是不能長久的,請求始皇帝以古為鑑,恢復周朝分封制……」

淳于越的思維正確與否,相信我們作為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存在問題的,封建時代既然已死,又何必再溯回?

但秦始皇也忘了秦法不誅心的秦孝公思維,所聽到的只是非歌頌之聲,所看到的只是挑戰帝國根基的人存在。

於是兩種不同治理思維的對抗,在秦帝國的制度上開啟了讓華夏黯然的道路,秦始皇最終廢百家之長,李斯也積極借帝權穩固法家而支持焚書坑儒。

百家失聲、諸國失史、諸人失自由,秦帝國在這一刻,也將中華文明的璀璨多元變為一種文明,往後幾千年,中華社會與西方社會從思想上開始拉大差距。

四、面對我們過往歷史的輝煌,也要看到過往歷史的問題

紀錄片《中國》能夠實事求是地評價這段歷史,並以現代化的眼光加以分析,以達到對我們古中國的輝煌之中保持反思思維,這是紙白君始料未及的。

但也是紙白君更加願意推薦給讀者諸君去觀看的原因所在,我們每一個人在對我們中華文明崇拜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中華文明所遇到的問題和轉折。

這樣我們得到的歷史才會接近於真實,這樣歷史所帶給我們的價值才有重大意義,這樣我們才能透過現代的眼光洞悉過往,掌握未來。

再也不用在被列國卑秦中奮發自強的秦帝國,在自斷百家之言後,在失去思想未來後,秦始皇也開啟了他最後的輝煌與隕滅,而他的帝國也行將就木。

一方面是讀書人的信心喪失,另一方面是各項浩大工程的不斷開啟,民眾苦不堪言,而帝國經濟也接近崩塌,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還能控制。

而在秦始皇死後,權學卻未亡,帝國成了李斯與趙高的帝國,讀書人、民眾乃至六國舊貴,竟然不約而同的在歷史走到了殊途同歸,即推翻秦帝國。

五、奮六世之餘烈,十五年即崩塌,權學是中華文明延續的阻礙

於是建立在華夏文明上的全新帝國在秦始皇死後僅僅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就煙消雲散,雖然後世建立的王朝依然遵循了秦制,但利弊目下來看一覽無餘。

遙想秦孝公當年為求賢不惜苛責先祖,為求賢不惜得罪秦舊貴族;遙想秦惠文王為捍衛秦國,發出後世子孫若無德無能,秦國再強大又有何用的疑問。

於是我們中國的歷史邁入了漫漫長達數千年的秦制時期,雖然我們中國也一直在創造輝煌,但我們華夏也永遠無法擺脫一個魔咒——歷史周期律。

即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最終我們中國在數千年後,才徹底擺脫了帝王之道,重開百家,制衡權學,曾經輝煌已過去,未來創造才重要。

落筆之際紙白君想問,秦始皇為什麼不能遵循其先祖對待百家的尊重?大約是那時候還弱小,但強大是為了什麼?如果是為了更好扼殺自己,這很可悲。

表象的統一是法律,內在的統一是思想,法律的統一很簡單,制定與發布律法即可,而思想的統一呢?是讓人道路以目,獨尊一家嗎?這是毀滅非統一。

2020—12—12落筆於墨辯閣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是他創辦的 紀錄片《中國》告訴你這些故事
    紀錄片《中國》由《河西走廊》主創團隊耗費近5年時間打造而成,該片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通史,而以獨特的切入角度再現華夏歷史切面,挖掘古代中華文明中對今日中國社會最具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回溯中華文化淵源,為觀眾帶去悠悠千年古國的精神圖騰,提升民眾文化自信。
  • 《河西走廊》原班底打造,紀錄片《中國》多維度復盤華夏歷史
    紀錄片《河西走廊》播出後一直備受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7,播出記錄甚至一度打破《舌尖上的中國》,而今由其團隊再次打造的紀錄片《中國》即將在12月7日上線,這也是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
  • 華夏大一統帝國的構建
    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一個年份,因為就在這年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始皇終於消滅了山東六國中堅持到最後的齊國,古老的華夏大地迎來了嶄新的大一統帝國時代。然而秦始皇所要建設的究竟是怎樣一個帝國呢?事實上在這一刻他被歷史賦予了全新的使命,一個時代的新命題由此拉開序幕。既然要打造一個全新的帝國,那麼就需要進行一整套與新帝國配套的建設工作。
  • 為何大一統是中國專屬?
    從上述介紹中國,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到「大一統」的一些特點:始終存在、不斷發展、側重不同。「大一統」自黃帝開創華夏文明以來,就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其存在的三個主要內容也是伴隨著華夏文明出現而出現的。後續的不斷發展,只是內容的深度以及發展側重點不同。為此,「大一統」所帶來的影響是持續性的,是與中華文明共生共存的。
  • 紀錄片《中國》第二集《眾聲》:探尋百家爭鳴時代的文化繁榮
    紅網時刻12月8日訊(通訊員 羅亞琪)12月8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二集《眾聲》,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眾聲》講述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時期,展示了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盛況。這裡有墨家、儒家、道家等不同觀念、不同主張的學術流派,質樸而深邃的見解在這裡生根發芽、蓬勃律動,為中國文化注入了長久的自信與從容。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具體的表現形式:炎黃兩族通婚,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等。血脈以及文字的傳承,很容易可以看出端倪。到了夏朝,國家統治觀念逐漸成型,形成了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
  • 以寫意之美追溯歷史之源,紀錄片《中國》定檔
    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即將於12月7日晚登陸湖南衛視、芒果TV。作為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同時也被列為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紀錄片創意選題,《中國》將在這個冬天再現華夏歷史切面,挖掘古代中華文明中對今日中國社會最具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回溯中華文化淵源。《中國》從籌備到完成,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
  • 到底是怎樣一部紀錄片,取名為《中國》?
    到底這是怎樣一部紀錄片,取名為《中國》? 作為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中國》將在這個冬天再現華夏歷史切面,挖掘古代中華文明中對今日中國社會最具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回溯中華文化淵源,為觀眾帶去悠悠千年古國的精神圖騰
  • 周濤何炅配音,這部豆瓣8.5分紀錄片,名叫《中國》|聽主創說
    「當時我和他打電話,說了兩件事,一是《河西走廊》要在央視播出,二是我想拍一部紀錄片叫《中國》。」李東珅回憶,《河西走廊》播後,網友評價它是「半部中國史」,他這才有了「能不能做一部中國史」的想法。當年5月21日,主創團隊寫下第一個《中國》文稿。但直至5年後的歲月,這部12集的紀錄片才得以與觀眾見面。
  • 在紀錄片《中國》裡,聆聽千年歷史迴響
    由《河西走廊》製片人李東珅、總撰稿鄧建永,以及《大國崛起》執行總導演、總撰稿周豔聯袂打造的紀錄片《中國》,將於12月7日登陸湖南衛視和芒果TV。紀錄片以《中國》為名,承載的是主創再現歷史、傳承文化的使命感和宏大願景。
  • 房寧:中國為啥自古以來就是「大一統」?
    為此,中國從古代開始逐漸建立了一條能夠在「華夏空間」中實現南北互濟、溝通國家的治理體系和調節機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而把國家這樣一個行政共同體變成了一個經濟共同體、社會共同體乃至文化共同體。正是在行政、經濟、社會、文化這四個共同體的意義上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講到中國,人們總愛說:大一統。可是為什麼自古以來就是「大一統」呢?是什麼構建了「大一統」?
  • 孔聖人的起伏一生,是這部紀錄片給我們的驚豔開篇——《中國》!
    2020年12月7日晚上19點30分,《中國》如期而至。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來回應我在預告之時提出的疑慮。《中國》,展現悠悠歷史感和厚重的精神內涵,在我看完後,我只能說:「超棒!」而讓我驚豔的不僅僅是《中國》的質感,微黃偏暖的色調是時代的沉澱,放緩細刻的場景是記錄的穿越,而更讓人驚喜的配音的意蘊。有網友說:「閉上眼睛只聽聲音,也是絕頂!」不同於一般的紀錄片所採用的男低音,《中國》由周濤老師配音,數十年的功底一出聲便是歷史該有的韻律,沒有男低音那麼厚重而更多幾分男聲沒有的細膩和記錄時光時的平實。
  • 首部以「中國」命名的紀錄片,藝考的你還不趕緊看?!
    小眾熱片集散地【2020年末爆款紀錄片】如果說2020年末還能有什麼驚喜的話,這部歷史題材的國產紀錄片稱得上是紀錄片市場最大的黑馬了。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中國》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開播,一經播出就收穫了如潮的好評,收視率也一路突飛猛進,可謂口碑收視雙豐收。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一、「大一統」的治理目標理念與「夷夏之防」和「華夷一統」  現存的文字記載表明,在中國古代文明形成初期,便對不同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民族之別有所認識。7商、周國家形成,尤其是周朝建立後,形成以王畿為「中國」、撫綏四方諸侯的觀念和制度。隨著「中國」內涵擴大為指代黃河中下遊一帶及雛形中的華夏民族,「四方」也涵括了不同的地理單元和民族。
  • 【前沿成果】李大龍:農耕王朝對「大一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從36郡到40個郡,郡縣行政體制的劃一不僅保證了秦朝中央政令的貫徹,而且先秦時期「大一統」觀念謀求的「六合同風」也隨著文字、度量衡等在郡縣區域的推行讓先秦時期處於割據狀態的中原地區有了實現「同風」的可能,而「皇帝」管轄的「中國」也由「王畿」(京師)拓展到了整個郡縣涵蓋的區域,為後世「大一統」王朝的建構樹立了一個標杆和標準,也成為後世「大一統」思想的核心內容。
  • 湖南衛視熱播紀錄片《中國》,司馬遷是萬能作文素材 登微博實時熱...
    關注 陝西韓城旅遊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過客吾城 | 有故事的韓城 有味道的旅程《中國>》昨日,紀錄片《中國》之第五集《天下》在湖南衛視播出,講述了奏響千古不絕強音的大漢王朝。《中國》漢,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創立的國家,在漢武帝劉徹改革治理下,帶著青春朝氣,奏響了千古不絕的強音。大一統的國家制度和以儒家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得以確立,如同兩根堅實的支柱,令中國在世界東方長久屹立。
  • 中國的大一統思想從哪裡來?
    大一統思想探源中國「大一統」一詞的正式提出,始見於《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裡的大不是形容詞大,是動詞「尊大」的大,也就是以一統為尊。為什麼要尊大一統呢?大一統是不是公羊高提出的呢?當然不是,大一統的思想本來就蘊含在《春秋》裡面,公羊高只是把這一點闡發出來罷了。在《春秋》裡,「王正月」一詞出現頻繁,所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奉周王的正朔,突出周王的地位,強調天下一統。這種大一統的思想最起碼在《春秋》成書的時候就已經存在。
  • 爆款紀錄片《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青年紀錄片導演趙沐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說,觀眾欣賞一部影片,首當其衝的便是畫面和聲音,這部紀錄片在視覺上給觀眾以中國傳統美學的美感體驗,而在聽覺上,每一段音樂都符合畫面所要表現的內容,烘託出的氛圍讓觀眾很容易相信畫面情景,「能夠真的走進這部片子,讓自己沉浸其中」。
  • 歷史紀錄片《中國》開播 回到歷史現場見證歷史流變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8日電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於12月7日起開播。第一季共12集,故事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一直講述到開放進取、兼容並蓄的大唐盛世。作為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全片將用三季共36集體量,在全景視野下,以意識形態與國家制度為主線,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對今日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人和故事,並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群星的個人選擇及閃耀瞬間,用一幅有血有肉的歷史畫卷,讓當代的中國和中國人,在影像中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自信的源泉和密碼。
  • 紀錄片《中國》多次登上熱搜,歷史有多迷人
    被稱作中國紀錄片天花板的紀錄片到底講了啥?這是一部特別注重以思想創新、文化文明和高質量精神生產為主線回顧中國歷史文化的傑出作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史學科專家組成員 王子今紀錄片《中國》向我們展示每一個時代,那些有能力主宰國家發展方向的人所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