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2月8日訊(通訊員 羅亞琪)12月8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二集《眾聲》,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眾聲》講述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時期,展示了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盛況。這裡有墨家、儒家、道家等不同觀念、不同主張的學術流派,質樸而深邃的見解在這裡生根發芽、蓬勃律動,為中國文化注入了長久的自信與從容。
墨子:實用主義,「兼愛」「非攻」
出身平民的墨翟,對機械技術和自然科學懷有異於常人的熱愛與鑽研。他曾是孔子的信徒,卻又漸漸成為儒家的批評者。在墨子這裡,儒家華而不實的觀念並不利於社會發展,能夠廣泛應用的精巧器械才更能順應時代需求。
墨子的技術經驗派上了用場。當聽聞楚國要對宋國發動戰爭時,墨翟長途跋涉十日來到楚國,憑藉一己之力,九次戰勝了魯班的模擬進攻,澆滅了楚王心中的戰火,化解了宋國的滅頂之災。墨子並不是宋國人,是心中堅持的「兼愛」「非攻」的信念,讓他以天下為己任,不計個人得失,為正義,為蒼生,赴湯蹈火,死不回頭。而墨家的品德,在後世兩千年間,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令人肅然起敬。
孟子:犀利好辯,主張「仁政」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是孟軻留下的千古名言,這也是他跌宕人生的真實寫照。
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中心,孟軻憑藉犀利的言辭在這裡聲名鵲起。作為儒家繼承者,他將孔子的「仁」,發展成「仁政」,認為執政者應該親民,與民同樂,主張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仁心治理國家。但是,孟軻未曾受到齊威王的啟用;循循善誘的道理沒有得到魏惠王的肯定;堅持的「仁政」也沒有得到齊宣王的推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的珍貴理念,在時代背景下顯得那樣不合時宜。
但孟子從未放棄,反而走上了一條與先師孔子相似的,悲壯且豪邁的道路。趕上了一個崇尚武力的時代,是孟軻的不幸。然而,他卻在世事沉浮中,依舊保持了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的君子之風,成為讀書人的畢生追求。他與弟子編撰的《孟子》,與《論語》一起,成為後世儒家必修的孔孟之道。他的「仁政」思想,更是為後世的統治者治理天下提供了一條道路。
莊子:以「道」悟世,寄情自然
在百家爭鳴的時代,有一個人顯得尤為不同。他熱愛自然,寄情山水,在天地中窺見了自然的奧秘。這個人就是莊子。他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他身無長物,卻逍遙快樂;他愛與好友惠施辯論,卻認為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什麼都不說;他推崇人與人之間平淡、質樸的關係,認為「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果說,孟子教會了讀書人如何在世事沉浮中堅守赤子之心;那莊子則是為失意者開闢了一條心靈的通途。他思想中的智慧與機鋒,他用意象構建的哲學世界,讓中國人用成百上千年的時間去猜測,去領悟。莊子的思想與理論,對後世的文學、宗教學、傳統戲曲等影響巨大,後人贊:「才華橫溢、言辭之美、飄逸灑脫者,莫過於莊周。」
那個時代,人們徵戰殺伐,顛沛流離,但同樣是在那個時代,中國多樣的思想波瀾起伏,蔚為壯觀。各家學派在思辨中創造出精彩絕倫的故事,留下了恆久流傳的精神。他們的思想,成為了中華文化發展幾千年的基因;他們的聲音,穿過戰火紛飛的年代,穿過喧囂與沉寂,直擊中國人的心靈深處。
紀錄片《中國》第三集《洪流》將於12月9日在芒果TV、湖南衛視同步播出,講述一個蓄勢待發的嶄新國家的誕生,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