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位於加勒比海西北部,面積約 10.99萬平方公裡。古巴由古巴島、青年島等1600多個島嶼組成,是美洲最大的島國。古巴距美國不遠,隔著佛羅裡達海峽就是美國本土,卻是一個反美的國家。
回顧歷史,卡斯楚和切格瓦拉在1959年執政之後並沒有反美路線的主張,相反古巴還不止一次向美國示好,以求達到美古關係的正常化。但由於美國的觀望和一系列陰差陽錯,古巴居然投身遙遠的蘇聯懷抱,成為美國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的一顆釘子,甚至高潮時期還險些引起美蘇之間的世界大戰。那麼古巴這樣一個緊鄰美國的小國,是如何走上反美之路的呢?
與加勒比海的眾多島嶼一樣,古巴的原住民是世代棲息於此的印第安土著,但從1492年開始,以哥倫布為代表的強勢歐洲文明接踵而來。1510年,西班牙宣布古巴為王室領土,自此開啟了古巴長達三百多年的西屬時期。隨著歐洲人的到來,古巴原住民人口銳減,為了彌補日漸減少的勞力,殖民者開始大量從非洲引進黑人奴隸。七年戰爭期間,英國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曾取代西班牙成為古巴新的主人,但在英西之間隨後的政治交易中,西班牙又用佛羅裡達半島換回了古巴。
此後西班牙繼續享有古巴的宗主權超過一百年,直到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鑑於古巴控鎖墨西哥灣的重要位置,美國對古巴勢在必得,於是在戰爭爆發後,美軍同時在菲律賓和古巴兩個方向上對西班牙展開進攻。已經行將就木的西班牙帝國自然不是新生強權的對手,美國人乾脆利落地擊潰了西班牙的防衛力量,古巴因此易主。同年12月份,美西雙方籤訂合約,西班牙放棄古巴的宗主權並承認其獨立。
由於美國在古巴「獨立」過程中的作用,在此後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古巴都對美國唯命是從,而美國也藉此逐步控制了古巴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個長期被殖民的島國,古巴缺乏成熟完善的工業體系,其國民經濟的支柱是製糖業和菸草業,而在這兩大產業當中美方資本佔據絕對優勢。除此之外,美國有權使用古巴土地開發礦產和修建基地,而著名的關塔那摩海軍基地正是其中之一。
從經濟角度來說,古巴完全被捆綁在美國經濟體系之上,只要北美打噴嚏,古巴必然感冒。進入20世紀前半葉之後,世界級的經濟危機接二連三,作為單一的商品出口型國家,古巴遭受到嚴重打擊。隨著貧富分化加劇、失業人數走高,古巴人愈加不滿於當權的巴蒂斯塔,於是在1953年,菲德爾·卡斯楚走上了武裝反抗的道路。經過六年的遊擊戰爭之後,起義軍攻入哈瓦那,以卡斯楚為首的新國家宣告成立。
此時古美關係面臨著嚴峻考驗,如何處理與美國的關係成為卡斯楚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從現實主義角度出發,古巴並不想得罪這樣一個強大的鄰居,而且由於歷史因素,古巴迫切需要美國在經濟方面的支持。於是卡斯楚數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古巴的革命是「橄欖綠」顏色的,革命不會影響古美關係,甚至古巴樂意看到美軍繼續使用關塔那摩海軍基地。
圖-古巴黑人
然而與古巴的積極示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模稜兩可的態度,時任總統艾森豪甚至以「忙於打高爾夫」為由拒絕會見卡斯楚。美國的觀望無疑阻斷了美古關係升溫的可能,處在內外交困當中的古巴等不到美國的回應,只能轉身採取激進的手段回收美國在古資產,美國提出嚴正抗議。此時身在地球另一端的蘇聯發現古巴是個可以聯合的對象,於是大量經援湧向古巴,蘇聯古巴關係進入蜜月期,就這樣古巴完成了從「親美」到「反美」的轉變。
圖-古巴白人
1962年,蘇聯為反擊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中程飛彈,破天荒地將飛彈基地設在古巴,由此導致了令全世界都為之捏把汗的「古巴飛彈危機」。如今蘇聯早已不復存在,古巴也褪去了革命初期的激情,未來的美古關係究竟如何,還要看下一代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