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古巴的紅色政權似乎一直都是美國在加勒比海的一個心病,但實際上,在1959年建國後,卡斯楚第一個出訪的國家就是美利堅,但在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眼中,這位大鬍子,軍大衣的「領袖」,似乎比遠在莫斯科的赫魯雪夫更加危險,於是,吃閉門羹,被無數次敷衍,成了卡斯楚美國之行的最大特色。
被潑了冷水的年輕領袖,在其弟勞爾的建議下,快速走上共產主義的道路,一系列的改革在1960年開始了,一頓「打土豪,國有化」的操作後,古巴幾乎徹底於根深蒂固的美國資本家們決裂了,這種速度讓赫魯雪夫都大驚失色,想入夥的心也太急了,但反過來說,卡斯楚能不著急向蘇聯靠攏嗎,當時的古巴經濟高度依賴美國,古巴糖的最大進口國是美國,石油更是全部來自美國,快速倒向蘇聯,是當時內困外交的古巴,唯一的出路。
軍事行動,已經箭在弦上
古巴和蘇聯的頻繁接觸,讓美國方面大為恐慌,他們不允許這個距離美國海岸線,不足100公裡的國家,成為蘇聯的橋頭堡,一直被美國視為後花園的加勒比海,絕不能出現一個新生的紅色政權。
於是,一場招募古巴流亡分子,奪取機場,通過所謂「流亡政府」名義,向美國求援,從而使美軍參戰,徹底顛覆卡斯楚政權的計劃,有了最初的框架,然而由於美國大選的原因,一直等待甘迺迪上臺,中央情報局才得以落實這個事件,但初來乍到的甘迺迪,對於「前白宮」的計劃,並不是很認同,但在情報局屢次勸諫下,最終有些無奈地點了頭。
大海不會因為一杯水而沸騰,卡斯楚成功粉碎了入侵計劃
1961年4月15日,在事先選定的古巴西南海岸豬灣,偽裝成古巴反政府武裝的8架C-54運輸機、14架B-26轟炸機、10艘登陸艦艇,和一千餘人的僱傭軍,開始了入侵計劃,從地理位置上說,人煙稀少,長期存在流亡反政府人員的豬灣,實在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登陸地點,但顯然,美國中央情報局,錯誤的估計了古巴的國內形勢,長期作為美國資本拓展市場的古巴,人民生活水平停滯不前,他們顯然更加認同卡斯楚的改革,內部的高度穩定讓古巴人民的力量宛如加勒比海一樣開闊,絕對不是一支小小的僱傭軍能撼動的。
顯然,這支僱傭軍的素質實在是不敢恭維,沒有組織,沒有歸宿他們,早在美國本土,就多次洩露過偷襲計劃,面對古巴人民武裝,他們在激戰三天後,幾乎全部被俘,這些最後的「倔強分子」,被卡斯楚當作人質,向甘迺迪換取了大批的藥品以及食品,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美國建國之後,第一次支付戰爭賠款。
甘迺迪和中央情報局,誰才是真正的負責人
顯然,從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角度來說,去指望這一千人的僱傭軍,就能顛覆古巴,這顯然是天方夜譚,然而他們堅持行動的唯一原因就是,一旦計劃開始,甘迺迪一定會在緊要關頭,命令美軍登陸,但顯然,甘迺迪發現了卡斯楚深受古巴人民的支持後,為了避免重現韓戰的教訓,他堅決的終止了計劃。
所以,豬灣事件失敗的真正原因是,西方政客們,錯誤的估計了共產主義改革對於古巴人民團結在一起的推動意義,加上甘迺迪的及時止損,最終組合成了這場鬧劇,從此,蘇聯在加勒比海這場話劇中,正式登場,並且在兩年後,爆發了古巴飛彈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