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富養窮養的問題一直持續到今天,還是很多父母的心頭大事。
一方面有些父母堅持自己的方法,無論男孩女孩都一視同仁,給孩子平等的教育,另一方面有的家長堅持「窮養兒富養女」的老觀念方法,對男孩加強嚴格的教育,而對女兒則是百事百順還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
但這兩種教育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點,前者沒有遵循孩子不同的性格發展,而後者違背了孩子科學發展的規律,久而久之對孩子的全面發展不好,甚至會為孩子的未來產生阻礙的作用。
為什麼說「窮養兒富養女」的觀點是錯誤的?這要從上世紀20年代弗洛伊德的學術研究了解:
弗洛伊德通過大量家庭發現,大多數人們提倡的「窮養」其實是嚴厲的窮苦教育,而「富養是所謂的親密溺愛,這兩點已經被早期的育兒觀念和兒童心理學拋棄了。
而取而代之的是給孩子的「教養」,也就是根據性格特點,給孩子在關鍵期立下規矩,養成好習慣!
為了進一步證明孩子長大有出息,許多育兒專家以及明星寶媽都通過時間和改變孩子的物質生活做出了測試,在大大小小的教育測試中,我們從中發現了英國的一個案例比較典型:兩個貧富差距比較大的家庭交換了生活,跟孩子一起適應嶄新的生活,並在其中感受孩子的成長,但最後的結論驚人相似:
孩子長大能不能有出息,在於家長的後天培養,無關窮養富養,關鍵是從娃自力更生開始!
這個故事發生在英國一個《Rich house poor house》的真人秀節目中,節目的規則就跟名字一樣簡單,就是被選中的2個生活條件不同的家庭完全的互換生活,互相搬到對方的房子去體驗與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而節目組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探索孩子的教育成果跟生活條件的關係。
下面這幅照片是節目中選中的「窮家庭」,家裡只有三個房間,但是有四個孩子。
「窮夫妻」分別叫Neil 和 Louise和他們的孩子
兩人生活的開始,媽媽Louise本是一個公司主管,爸爸則是就職於普通的玻璃廠,但是隨著孩子的出生,負責帶孩子的媽媽只好捨棄了工作,做起了全職主婦,而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爸爸一個人的肩上。久而久之爸爸每天拼命工作到12個小時,但是孩子的支出還是讓這個家庭入不敷出。
在交完各種家庭費用之後,也就是扣除掉140磅左右的費用,就足以讓他們成為了英國「最窮的10%家庭」當中的一個。
而與之相對的是「富人家庭」不僅沒有這樣的窘境,還會生出太富裕的煩惱。
在家庭的住上,他們住在所謂的富人區,房價都是百萬英鎊起,而且家裡的房間太多,富人家庭中的爸爸Haslams就曾抱怨道:「房間太多,會為經常走錯衛生間而煩惱」。
不僅如此他們家裡只有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已經到了獨立的年紀搬了出去。
富人家庭的房子到底有多大?
為了孩子玩遊戲,家裡就設置了專門的遊戲室,而且為了支持女兒成為高爾夫手的夢想,開設了每周500磅的培訓課程,而富爸爸的這些財富不是無緣無故來的:在年輕的時候貪玩曠課被老師斷言以後「沒出息,只配幹刷廁所之類的活」。
而生性要強的Haslams經過自己的打拼,在23歲的時候就憑藉「洗廁所」闖出了自己的事業,掌控了1家酒吧、10多家餐廳,每個月都能為家庭開出3000多磅的零花錢。
對於這兩個「天上地下」的家庭生活互換,每個家庭都充滿了各自的疑惑和擔憂。
比如說「窮家庭」中的爸爸就對'富生活「充滿了期待,坦言道:有錢人的生活肯定非常棒,可以給孩子想要的任何東西,我甚至已經等不及了!」
而富家庭中的女兒卻充滿了擔憂,對於即將要體驗窮人的生活表示:「我覺得應該會很糟糕,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弟弟打斷說話,一針見血的說道:」因為你花錢大手大腳。」
3000磅VS140磅
我們前邊說了富家庭每個月有3000磅的花銷,而窮家庭僅僅能承受一個月140磅的開支。
在窮家庭簡單的收拾自己的行李之後,來到了羨慕已久的富人家庭」,不愧是富人區的房子,「窮爸爸」一進門就被客廳的裝潢和氣派震驚到了,呼喊了一聲「Nice」(好棒的意思),而到了富人家庭看到「窮人房子」的時候就比較平淡了,富人家的女兒只是看到家庭的裝飾之後淡淡的說了句「還挺可愛的」。
緊接著兩個家庭開始開始了解並融入各自的生活,我們先說過上「富生活」的「窮家庭」,他們第一飯的開支就是之前一周的總費用,而且開始享受家裡的遊戲室和院子裡的高爾夫球場地。
但是「窮爸爸」看到自己孩子玩每周500磅的高爾夫球課程時,心裡產生了異樣的滋味:
要是我也能給孩子帶來這樣的生活就好了。
後來他又通過「富爸爸」手下公司的員工和他的父親了解到,「富爸爸」的財富積累過程非常勵志。
再來說一下過上「窮生活」的富家庭,除了房子的變小,他們還見到了幾乎空空蕩蕩的冰箱,再就是面對交完生活費後僅剩「1塊八毛錢」的窘境。
但是在這樣的生活中,「富爸爸」因此獲得了陪伴孩子家人的時間,在跟孩子精打細算的買菜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還增強了親子關係。
在兒子生日這一天,一向不怎麼碰廚房事情的」富爸爸」通過自己的努力只做了一個蛋糕,兒子感動之餘說道:」這是我過得最有意義的生日了!」。
不同的家庭,得出了共同的家心得:富養從娃自力更生開始
在到了星期天這天時,雙方的體驗生活就宣告結束了,而兩個家庭與之而來的感悟心得卻長久的銘記在了心裡。無論是「窮爸爸」,還是富爸爸「,他們都找到了教育孩子缺少的東西,比如說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及時間分配。
對此,窮爸爸立志不再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富人」,要學習他們為家庭拼搏奮鬥的精神,並把這種精神傳達給孩子。而對於「富爸爸」而說,以後不僅要多陪伴一些孩子,更要教會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這樣長大的孩子才能以後各種各樣的生活環境。
其實跟這兩個家庭得出結論相同的家長還有很多,比如說明星家長汪涵、白巖松就提倡孩子從小培養「抗挫力」、「自立」的能力。
孩子自力更生也就是「自立自理」的能力,是可以伴隨孩子一生的好習慣,不僅可以快速的適應新的學習和工作生活,還能給自己和別人留下值得依靠的印象。
對此,我呼籲家長朋友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這項能力。
李玫瑾教授曾提到:3-6歲是孩子性格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家長在這個時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新手爸媽來說,這個時期可以根據孩子性格特點,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利用故事繪本對孩子進行習慣能力上的培養。在這一方面,我推薦給大家一份專業的工具書《小腳鴨 培養好習慣 情緒管理繪本》, 就是專門針對孩子的能力習慣養成的繪本故事。
這套《小腳鴨 培養好習慣 情緒管理繪本》一共10冊,書裡面包含了生動形象的故事和鮮豔多彩的插畫,準確的把握住了孩子對色彩圖畫的吸引力,而且故事情節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孩子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懂,有些簡單的道理不需要家長千言萬語的說教,孩子就能被潛移默化的理解。
在孩子3歲之前可以當做孩子的睡前故事書,在3-6歲的關鍵期當做培養好習慣的「幫手」。
這10冊書分為了10個主題,雖然主題都不相同,但是都是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它們分別是:
我能承擔責任、我不隨便發脾氣、我能表達自己、我能與人分享、我相信自己、對孩子懂禮貌、我可以獨立、學會尊重別人、我能守信用、我有自制力。
而這些對孩子一生有益的好習慣,都被繪本簡單的故事傳遞給了孩子。
好習慣是開啟孩子一生的「基石」,而我們家長要想孩子有出息,就務必要從種下好習慣的「因」開始。
這套《小腳鴨 培養好習慣 情緒管理繪本》不光可以幫助家長培養孩子文章開頭說到的「自力更生」的能力,還能全面健全孩子的生活習慣,孩子也可以通過主人公「小腳鴨」的的優點來改正自身的習慣。
足足10冊《小腳鴨 培養好習慣 情緒管理繪本》,現在參加了活動,感興趣的家長點擊下方【去看看】就能用1頓飯的花銷搶到這本書。
育兒有道,養娃有術。最好的帶娃不是又教又育,而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我是阿玉媽媽,帶有倆娃,希望跟大家一起陪娃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