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導致家庭矛盾,年輕父母為何走不出困局?

2020-12-14 秋兒育兒說

很多年輕父母都十分感慨:生娃前家庭關係一片和諧,大家相敬如賓感情不錯;卻不曾想生娃後矛盾不斷出現,家庭關係出現明顯裂痕。只是因為多了一個孩子,家人的感情基礎就如此不堪一擊嗎?生活有了共同的焦點和重點,為什麼不是心往一處使呢?……很多年家長都想不明白的問題,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理一理,聊一聊。

01帶娃,是彌補童年缺失的機會

每個人的成長史,都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有美好也有遺憾。我們甚至都曾假想過,如果我們能夠自己挑選父母,那我們一定會把父母改造成我們理想的樣子。打個比方,如果你最不滿意的是爸媽老是把你當小孩子看,那你一定希望父母能平等地把你當大人看,尊重你,信任你。

但這些念頭,都只能是想想而已。我們的父母依然是我們的父母,他們的優點依然在,缺點也不會消失。直到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成為父母,那我們就會想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並且這時候我們有了機會。

我們會把我們童年可望而不可即的願望,加倍地讓我們的孩子滿足。比如你很不開心父母老是要求你學習成績優異,那你就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間,不會過分看重他的學習成績。並且你在這麼做的時候,似乎是在跟父母宣洩自己的不滿,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

當你的任何一個家人對你提出反對意見,不管是伴侶,還是長輩,你都會感覺到不舒服,怎麼能阻止你彌補童年遺憾呢?於是,矛盾的種子就這樣種下了。

02帶娃焦慮,每個人都不可避免

當身邊的家長們都在著急地為娃謀劃未來,你很想靜下心來,跟著自己的想法走,不為外界所動。但是你每天不離手的手機,卻不停地在向你施加壓力。

手機app推送的,是各種學霸養成記,是各路專家的各種教育理念;

微信群和朋友圈裡頭,是家長們各種積極表現和各種曬娃曬付出;

出門聚會聊天,媽媽們十句話就有九句在探討如何帶娃;

……你被逼著往前走,不得不思考你的帶娃方式是不是錯了,你是不是會害娃更輸在起跑線上了,你和你的同齡朋友們是不是沒有共同語言了……是的,你很想做自己,你很想用自己的方式帶娃,但你卻不得不和大多人一樣,用幾乎相同的方式去帶娃。

而壓力,是會傳導的。家人在壓力之下都無法真正放鬆身心,彼此間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也難免不對眼,再加上生活的各種雞毛蒜皮夾雜在一起,矛盾不產生是不可能的!

03沒有做好準備的二胎,讓生活更加捉襟見肘

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讓很多家庭都喜出望外,終於可以有個弟弟妹妹陪著娃一起長大了。立馬著手備孕二胎,積極響應政策紅利,一時間忘卻了生二胎可能帶來的各種難。

年齡大了恢復慢,生娃後頭髮大把大把地掉,氣色一日不如一日;

工作太忙帶娃難,一個娃還勉強應付,兩個娃經常是忙不過來;

經濟考驗隨之即來,養一個孩子又豈是多添一雙筷子那麼簡單;

……

新生命的到來固然值得慶祝,可並不是每個家庭都適合二胎。對於那些還被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的家庭,對於那些工作已經十分忙碌的家庭,對於那些夫妻關係已經出現了裂痕的家庭,多生養一個孩子,可能讓原本已經存在的矛盾更加激化。

04年輕父母渴望獨立,卻不能真正獨立

能夠在家全職帶娃的父母,畢竟少之又少,大部分的父母都是需要賺錢養家。照顧孩子的重任,就委託給老人家來幫忙。但兩代人的教育,勢必就會導致兩代人的焦慮。

老一代認為你讓我幫忙帶娃,就得讓我有一定的主動權,再說你不就是我這樣帶大的;

年輕一代認為帶娃要講科學,在養育上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卻不被老一代所接受。

如此一來,兩者互相不認可,互相不服氣,哪怕表面上還客客氣氣,心裡頭卻很不舒坦,並且這個矛盾是無法調和的。

特別是經濟上還要依靠上一輩的年輕人,更是難以實現真正的獨立。老人家難免會有這樣的想法:你自己都還要依靠我,憑什麼我要聽你的?而年輕父母,更是眼睜睜地看著父母用錯誤的方法帶娃,無奈又難受。

05小編說

正因為如上種種原因,養娃導致的家庭矛盾,一直普遍存在。但不管怎麼樣,老年人其實並沒有幫你帶娃的義務和責任,還是建議年輕人暫且忍耐,和平相處,畢竟是你需要人家幫忙的。同時,帶娃的忙碌之餘不忘自立自強,努力多賺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上獨立了腰杆才站直了。你們同意不?

我是秋兒,80後寶媽,二級公共營養師,與您一起分享育兒經驗,溝通育兒情感。歡迎大家關注、轉發、點讚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

相關焦點

  • 隔代育兒矛盾多,老人和孩子均受傷,多數家庭難避免
    ,儘管減輕了家庭壓力,可是也衍生出一系列的家庭矛盾,老人和孩子均難逃傷害。,要知道帶娃是份壓力很大的工作,帶好了皆大歡喜,稍微出點差錯,老人就遭埋怨,吃力不討好,心理壓力很大。  另外,老人帶娃時很難拿捏分寸,既怕寵壞孩子,又怕給予的關心和愛不到位,讓孩子心情鬱結,子女還責怪自己。多數老人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舒服,內心過度焦慮,就是怕孩子出狀況,無法向子女交代。
  • 最「刁鑽」公婆出現:年輕有退休,不帶娃不出錢,你能奈我何?
    老人的想法:雖然說養兒防老是天經地義,老人年輕的時候把全部積蓄都花在了兒子身上,為他組建新家庭提供了啟動資金,但這好像還不夠,兒子又有養育孩子的新困難,老人好像必須要把孫輩帶大,才更有籌碼要求兒子為他養老,老人不管年輕時多自信,老了也會有無助感,帶孩子就是他老年價值的體現。
  • 兒媳眼中「刁鑽」公婆出現:年輕多金,不帶娃不出錢,你奈我何?
    小夫妻不用擔心帶娃問題,也不用擔心沒錢花,或許這是他們最理想的生活狀態了帶娃與養老本不相關,為何會被捆綁在一起?坊間一直有這樣的說法,那就是養兒防老,老人在年輕的時候掙錢供孩子上學,之後又給孩子買房買車,為孩子組建新家庭提供助力。
  • 「窮養」孩子也要有度,父母不正確的養育,只能養出「自卑娃」
    「窮養」孩子要有度,父母不正確的窮養,會讓孩子自卑到骨子裡小趙就是一直在窮養兒子,在小趙的「努力」之下,兒子成長的確實是非常「懂事」,從來不亂花錢不說,有時候還會給爸爸媽媽省錢,在買一些必需品的時候,會挑選價格更便宜一些的。
  • 澳洲年輕父母的崩潰,是從缺錢開始的!養兒到底有多貴?不全職帶娃就...
    於是,夫妻中一方全職在家帶娃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並且,這種負擔不成比例地落在了女性身上。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工資差距意味著,女性往往更有可能成為家庭中的「次要收入來源」。並且,如果她們的工作時間越長,這意味著需要支付的託兒所/幼兒園費用更高。
  • 中國姥姥如何帶娃?從早上忙到晚上,不比年輕父母上一天班輕鬆
    現在很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後迫於生計無法辭職在家照顧孩子,所以大多會請家裡的老人幫忙照顧孩子。而越來越多的家庭都選擇讓姥姥幫忙照顧孩子,一方面也是避免了婆媳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做姥姥的都心疼自己的女兒。想必閆阿姨最有話語權,其實這個過程真的不比年輕父母上一天班輕鬆。每天早上不到六點,趁著女兒女婿沒上班能照看寶寶,閆阿姨趕緊去早市買菜,七點多回來後忙著做早餐。等女兒女婿起床後吃完了早餐上班去了,閆阿姨就開始了一天的帶娃生活,帶孩子下樓遛彎,給孩子做飯,還要做家務,準備晚飯,真是從早上忙到晚上一直沒閒著。
  • 「女兒奴」成家庭新趨勢,你是否真正理解「富養女兒」的含義?
    都說女兒是爸爸前世的小情人,一點也不假。再鐵骨錚錚的漢子,只要有了女兒,都秒變得柔軟如水,對孩子寵溺得「無藥可救」。不管你是男明星還是普通老父親,都難逃「女兒奴」魔咒。以前重男輕女的觀念似乎被倒了過來,很多年輕的家庭都渴望生女兒。
  • 「月入5萬依舊養不起娃」,雞娃父母也分等級:孩子是巨型碎鈔機
    「雞娃」一詞越來越火,形容父母拼盡全力,讓孩子和打了雞血一樣學習各種技能。生活條件確實上來了,可是教育成本也是飛速上升,你家孩子不上補習班,可能就融入不了集體,這樣的社會現狀讓「減負」成一種擺設。很多人想如果我月入過萬就能養活一個孩子,可是月入過萬的父母會想,如果我月入五萬,就可以送孩子上更多培訓班了。真正月入過五萬的家庭,卻在哭喊著對不起孩子。雞娃也是分等級,每升一個級別就像是換了一個世界,階級鴻溝似乎成了抹不掉的存在。
  • 三世同堂矛盾重重,除了小孩子哪個家庭成員都不無辜,別否認
    而分家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很重大的事項,還會找家族裡的長輩當見證人,可見在以前分家也是一個家庭中極有儀式感的標誌性事件。而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眾多,結婚後不與長輩同住也是很多女生的婚前條件之一。而父母在子女談婚論嫁前往往就會準備好婚房,這基本也就代表著結婚後不會與小兩口同住。可以說這二三十年間家庭觀念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看月入5萬和1萬的家庭支出,才知道中年夫妻不拆夥就是為了養娃
    養個孩子到底多費錢,我很多媽媽朋友都是不知道的,不是算不出,而是不敢算。算帳實在太傷感情,怕一算完,忍不住把四腳吞金獸給扔了:錢不停地往裡投,效果一點都沒有。錢扔水裡還能聽個響,投給娃只能聽見自己吼得震天響。不過咱不算,不等於別人不算。
  • 「易怒」父母養出的孩子,多半逃不開2種結局,讓人心疼不已
    父母愛孩子、疼惜孩子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每個家庭中的父母都有著自己的性格。有些性格比較容易"上火"的父母,如果沒有及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很容易傷害到孩子。01"易怒"父母養出的孩子,讓人心疼不已包女士這個人脾氣不太好,遇到事情的時候非常容易著急上火
  • 英國貧富家庭互換生活,2組家長共同發現:富養從娃自力更生開始
    孩子的富養窮養的問題一直持續到今天,還是很多父母的心頭大事。一方面有些父母堅持自己的方法,無論男孩女孩都一視同仁,給孩子平等的教育,另一方面有的家長堅持「窮養兒富養女」的老觀念方法,對男孩加強嚴格的教育,而對女兒則是百事百順還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
  • 兩種情況無需躲避,能讓娃學會正確化解矛盾
    通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在父母進行吵架時,完全地進行迴避,那麼孩子就很難知道如何去處理矛盾,甚至會覺得矛盾會自然消失,這將不利於娃的人際關係處理。家長爭吵是否要迴避孩子?吵架本身並非一件壞事,它只是一種衝突,起源於人與人之間的意見不統一,因一個人不可能每時每刻的想法都跟另外一個人相同。孩子在長大後也會面對這些問題,家庭就屬於一個微型的社會,與其刻意假裝得很完美,還不如讓娃看到事情本身的樣子。家長在處理問題時的方式,也會為孩子將來解決問題的奠定基礎。
  • 老人幫子女帶娃,要守住三條底線,否則很可能「費力不討好」
    於是,普遍的現象是,帶娃的主力軍以老一輩為主。年輕父母倒是輕鬆了些,可新的問題也出現了,這些壓力一部分被轉嫁到了老人身上。年紀大了,帶娃難免感覺吃力,但這都是小事,最怕的就是傷害家庭和諧。3、有底線地管孩子老人帶娃難免與年輕人出現矛盾,一方面是觀念衝突,另一方面可能是未分清主次。孩子最終還是歸結於父母的責任,教育方面他們才是「一把手」。因此,當父母給孩子立規律時,老人最好旁觀。
  •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愛恨交織"下的中國傳統家庭,如盤根錯節的虯枝般,互相纏繞,也牽一髮而動全身。在紛繁複雜的家庭關係中,如若偏頗一隅,那家庭矛盾便也由此產生。縱觀影片中老朱家庭矛盾的產生,便是家庭關係失衡導致的最直接後果。
  • 孩子不孝順?只知道啃老?養出白眼狼的父母,基本都有這3個特徵
    養兒防老,是不少國人的傳統思想,然而,再當下社會中,有一些人不僅不贍養父母,甚至成為了只會不斷索取的啃老族。更甚者,有一些老人年輕的時候,為孩子付出了一切,臨到老了卻被孩子嫌棄。都說電視劇來源於生活,這種情節在我們的身邊也是真實存在的,很多人不懂,為何自己為孩子辛苦付出了已被子,反而養出了一個白眼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孩子沒有孝心的不是一天兩天的影響,很多時候,問題的源頭時來自父母,是父母在生活中一點點的影響累積而成的。
  • 那些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第二個家庭看了很扎心。
    她說,你儘管生,我來給你養,給你帶。可生下二胎後,出了月子她就回了老家,說什麼都不願意幫我們帶娃。」 可能很多人會說:「老人沒有帶孩子的義務,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這句話沒錯,但它是一句正確的廢話,說的人多了,讓人膩味。
  • 中國第一批「丁克家庭」如今是何現狀?過來人:活出了想要的模樣
    有沒有活出當初想要的模樣?當「丁克」的原因是渴望自由,如今活出了想要的模樣劉女士就是當初狂熱追逐「丁克潮」中的一員,和一起經歷了家人的指責、詬病,經歷了外人的冷眼相待和歧視,他們都順利地走了過來。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們,也算是步入了中老年的圈子,即便是此時此刻,再有人詢問劉女士當初丁克的選擇是否後悔時。她也會灑脫的回答:「從未後悔,日子很滋潤。」
  • 老人帶娃的家庭和自己帶娃的家庭,有何不同?這些優缺點你要知道
    很多老人看見孩子就很開心,心想孩子在自己身邊熱鬧,也可以緩解下一代的經濟壓力,所以便很爽快答應幫兒女帶娃。但是只有當雙方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家庭矛盾有多麼的大。那麼,有老人幫忙帶娃的家庭和寶爸寶媽自己帶娃的家庭將會出現哪些不同呢?
  • 這4類媽媽,累死也養不出優秀的娃
    像有些家長雖然說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卻依舊養不出優秀的孩子,這可能就是教育方式不正確了。案例我們家隔壁就有一起這樣的例子,鄰居家的兒子從小非常的聰明,能說會道的,當時我們村裡很多人都猜測,這孩子以後肯定有出息。但誰知道,現在她兒子都已經快30歲了,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不說,到現在基本上就是在家裡混吃混喝,遊戲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