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入5萬和1萬的家庭支出,才知道中年夫妻不拆夥就是為了養娃

2020-12-23 媽媽智囊團

養個孩子到底多費錢,我很多媽媽朋友都是不知道的,不是算不出,而是不敢算。

算帳實在太傷感情,怕一算完,忍不住把四腳吞金獸給扔了:錢不停地往裡投,效果一點都沒有。錢扔水裡還能聽個響,投給娃只能聽見自己吼得震天響。

不過咱不算,不等於別人不算。最近我分別在網上刷到兩個特別詳細的家庭開支統計。

一個是東北二線城市的養娃支出統計,還有一個是上海的家庭開支統計。稍微不足的是這兩個開支統計的小孩都還在讀幼兒園,當媽的都知道,娃上了學,開銷只會更大。不過公立學校義務教育的話還是能節約出一筆幼兒園園費的。

東北二線城市的養娃支出:

東北芃芃媽,坐標瀋陽,人均工資4000元一個月。她沒有說她的家庭年收入,我問了幾個東北的朋友,他們兩口子的收入大概在1萬到1.5萬之間。

芃芃是個女孩,上一個非常普通的私立幼兒園,月託費1980元,餐費420元,校車接送一個月200元,一年按照11個月算就是2.86萬。

接下來是興趣班的費用。娃上興趣班,已經是一個全國普遍的現象了。從一線城市到十八線城市,或許區別只是能報班的種類數量有所不同,而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是一般無二的。

當年我在四川待過一段時間(非成都),那邊才藝培訓主要就是鋼琴、畫畫、跆拳道、舞蹈、英語,稍微有點口碑的培訓班都火的一塌糊塗,每個學期剛開學就開始收下個學期學費了,因為等著報班的家長實在太多了,根本不愁招不到人。

芃芃媽報的班,也很有二線城市地方特色:舞蹈一年3900,美術一年6400,跆拳道一年4000,英語一年12800,這樣一年加起來就是27100元。

她這報的班有點多,我了解過,一般二線城市的「報班標配」都是男生跆拳道+英語,女生舞蹈+英語+鋼琴,大概一年支出1萬-1.5萬的樣子。

然後她家寶貝其他支出,包括300元/月的零食費,105元/月的牛奶費,一年4000元的置裝費,100元/月玩具費,150元/月繪本、樂高、教材費用,加在一起,一年吃穿用大約在11560元。

然後雙休日要帶孩子出去吃吃逛逛,一周200元,一個月800元,一年就是9600元。這個開銷也是看著多,但很難省下來的。帶孩子的家庭,不可能不出門,一周一家三口花200元,也真不算多了。隨便看個電影,玩個遊樂場就超了。

加上一年6400元的保險費,1000元社交費(小孩過生日請客,給小朋友買禮物各種開銷),1000元看病費(僅限於看感冒發燒),以及4000元補牙費(這個錢有點貴了,都跟一線城市看齊了),林林總總,芃芃媽算下來女兒一年的開銷在8.8萬左右。

她這開銷稍微有點偏高,根據我二線城市朋友的普遍反饋,養孩子一年開銷大約在5-6萬,如果讀公立幼兒園更便宜。但就算5萬一年,基本上父母一方的工資也全交代了。這還不算房貸車貸。

單靠父母一方養娃,絕對供不起孩子現有的生活水平。所以說要什麼離婚冷靜期。

哪怕對方愛喝酒,不做家務,懶得要命,能湊合就湊合吧,只要一看娃的興趣班收費單,就會覺得,「豬隊友」也是隊友啊!

上海月入5萬的家庭開銷:

說老實話,別看東北芃芃媽媽吐槽吐得挺歡快,跟上海這位博士媽比起來,就覺得其實她幸福指數還挺高。

這位媽媽是個博士,她在「月薪四萬人民幣是一種怎麼樣的感受」下面回答是這樣的:

他們夫妻兩口子都是博士,老家都不在上海,算是新上海人。兩口子工資加在一起稅後月入47000元左右。

按說這個收入不算少了,可對他們來說,還真沒富到哪去。

首先兩口子都要工作,家裡也沒請保姆,全靠老人幫忙帶孩子。買房肯定得住得下一家五口。總價400萬的房子,扣掉公積金,一個月還要還1.2萬。400萬的房子在上海基本上最多也就是個兩房一廳的配置了,而且絕對不是學區房。

孩子還沒上幼兒園,託班一個月5K,這個費用也就是幫忙給看孩子而已。6年前的託班基本上就要4k一個月了,我專門去了解過。他們夫妻沒有請保姆,老人全天帶孩子吃不消的,所以這錢也是剛需。

早教班2k一個月,說是主要為了培養娃的音樂和藝術細胞。估計他們的孩子大約在2歲-3歲之間。光上託班加上老人帶孩子,父母會焦慮,這個當媽的都懂。所以這個錢主要也是買個心安。

其他各項開銷如下:

看起來旅遊花費一個月5K有點高,但是一家5口,來回機票就是不小的開支了。結合兩口子通勤加外賣一個月4K,看著好像開銷太大,可是將心比心,這倆人一輩子辛辛苦苦讀到博士,都沒個燒錢的嗜好,上下班都是地鐵,保姆也不請,也不買車養車,一年全家出去玩兩次過分嗎?月入5萬喝個星巴克過分嗎?

真不過分,甚至可以說,大部分時間日子都過得沒滋沒味的。

再加上每個月存1萬應急,剩2.5k買買日用品,必需品,其他娛樂活動都不怎麼花錢。就這日子還緊巴巴地需要父母時不時拿退休工資支援點。

說實話,跟那東北媽媽比起來,上海博士兩口子真沒好過到哪去。至少東北媽媽心底對孩子的教育還抱著希望,感覺娃將來能超越自己的階層,更上一層樓。

可是上海這兩口子就只有滿滿的絕望。

(基因問題咱們先撇開不談,倆博士也有可能生出學渣娃的)

首先他們肯定是買不起學區房的,要上民辦小學,還得看搖號運氣好不好。

自己雞的話,兩口子工作壓力都大,沒那個勁兒去雞。就算花錢報興趣班,也不能把孩子往興趣班一送了之。像鋼琴、舞蹈之類的才藝班都需要回家練。英語、思維班也要認真完成回家作業,才能真正吸收。

所以她在焦慮孩子的教育問題,說孩子將來可能達不到自己和老公的高度,說不定連大學都考不上,還是非常真實的。

要說勤奮,兩人已經站在了學歷最頂峰,收入也排在了靠前的10%,可是依然病不起,玩不起,失業不起,教育孩子都沒法提供多高的資源配置。

如果吐槽隊友收入沒她高,還不積極雞娃,好像也不行。人家一沒不良嗜好,二沒花花腸子,掙的錢全交到家裡,勤儉節約,養家餬口,真要換人,絕不可能找到更好的了。

只能說,養孩子的成本太高了。博士媽說,剛畢業那會,月入一萬六,兩口子租房4000元,還能抵扣公積金,經常下館子,度假,約會看電影。生了娃以後請來父母,買了房子,開銷一下子就上去了,哪怕收入翻番都於事無補。

養孩子真是太傷錢了。所有敢於生二胎的,都是真的勇士,生三胎的都是土豪。以前多個孩子就是多雙筷子的事。現在吃穿用都是小頭,龐大的教育經費才是大頭。一個孩子送民辦,可能就是少去幾次星巴克,咬咬牙的事。兩個孩子都送,加上興趣班,到底要花多少錢,這筆帳專家算過沒有?

其實要什麼離婚冷靜期,有個娃就足夠讓人冷靜的了,兩個娃就更是徹底熄火了。中年夫妻,只要雙方還在乎娃,願意做共同投資人,就拆不了夥。

相關焦點

  • 「月入5萬依舊養不起娃」,雞娃父母也分等級:孩子是巨型碎鈔機
    很多人想如果我月入過萬就能養活一個孩子,可是月入過萬的父母會想,如果我月入五萬,就可以送孩子上更多培訓班了。真正月入過五萬的家庭,卻在哭喊著對不起孩子。雞娃也是分等級,每升一個級別就像是換了一個世界,階級鴻溝似乎成了抹不掉的存在。
  • 給娃報啥興趣班,就是中年夫妻感情的照妖鏡
    朋友A說:中年夫妻哪有力氣吵架,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孩子,老人不生病就謝天謝地了。結婚久了,兩公婆就像兩個高級合伙人,只要公司能正常運轉,誰有閒功夫成天開會。朋友B不同意:中年夫妻不吵架,只因未報興趣班。每次一提要給娃報這個那個興趣班,家庭辯論會+冷戰+熱戰就交替著來。她家女兒目前在學鋼琴和舞蹈,老公的意思是女孩子不用學那麼多,讀書已經很辛苦了。
  • 中年夫妻婚姻實錄:我們養的不是孩子,而是「碎鈔機」
    如何用一張圖,詮釋中年夫妻的生活?電梯裡的一則廣告,展示了有娃家庭的日常狀態:媽媽美容,爸爸植髮,孩子要上補習班。結婚前,生活是詩和遠方;結婚後,生活是風花雪月;有娃後,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帶著一個鬧心的娃。中年夫妻,真的太不容易了。
  • 老司機告訴你,夫妻兩個人月入1萬,能買什麼車?
    夫妻倆月入1萬,能買哪些區間的車J.D.Power有個報告,《疫情影響下的購車者行為和需求之變》透露個數據。受訪者當中,沒有計劃買車的人,近半數開始考慮買車了;原本就計劃買車的受訪者,有1/4考慮會提前買車。
  • 準夫妻提出「兩頭婚」:以後生兩娃,各養各的,換你答應不?
    我弟弟就是這種婚姻,婚前說好生兩個,第一個隨女方姓,孩子由男方母親帶。孩子出生那天,因為生了一天沒生出來,結果還是剖腹產,當場女方就說就生一個了。這時候要不是我媽也贊同,一般家庭就會鬧出不愉快來的。
  • 在上海養個娃,只要80萬?奧運跳水冠軍,胡敏霞:每天都是錢
    奶粉的花費也得小1萬了。1萬多、孩子長大點後的興趣班、西西作為女孩子,父母當然也希望她美美的,這也是一筆花費、還有未來不確定的物價....然而面對這組數據,無數寶爸寶媽家長吐槽:在上海養個娃,80萬何止??
  • 「我生老三老四,就是為了不上班」,家庭主婦的奇葩發言惹爭議
    我想大部分寶媽都願意出去上班,畢竟上班比在家帶娃更有地位,更有話語權。但是見過寶媽用生孩子來逃避上班的嗎?寶媽偷偷生下老三老四,就是為了不上班認識一位寶媽朋友,家庭條件一般,老公是跑長途的,收入也就那樣。
  • 養娃導致家庭矛盾,年輕父母為何走不出困局?
    很多年輕父母都十分感慨:生娃前家庭關係一片和諧,大家相敬如賓感情不錯;卻不曾想生娃後矛盾不斷出現,家庭關係出現明顯裂痕。只是因為多了一個孩子,家人的感情基礎就如此不堪一擊嗎?生活有了共同的焦點和重點,為什麼不是心往一處使呢?……很多年家長都想不明白的問題,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理一理,聊一聊。
  • 夫妻26年生了15個娃,叫孩子吃飯需「搖鈴」,網友:啥家庭啊
    那大概就是計劃生育了吧,也是因為計劃生育人們才停止了女人是生育機器的想法,因為在以前,人們一生就是5個7個的,不管養不養的活,只要生下來就行了。不行了就送人或者是直接扔掉,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孤兒院福利院,並且就不得不進行計劃生育了,現在人們雖然沒有那麼衝動的生育欲望,但是有些地方還是依舊堅持自己的想法。
  • 養兒到底有多貴?不全職帶娃就...
    於是,夫妻中一方全職在家帶娃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並且,這種負擔不成比例地落在了女性身上。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工資差距意味著,女性往往更有可能成為家庭中的「次要收入來源」。並且,如果她們的工作時間越長,這意味著需要支付的託兒所/幼兒園費用更高。
  • 「養娃的錢,拿來養老」,丁克族的晚年到底有啥不同?對比很明顯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當年嗎,我們當初說要是自己有孩子,就把他們一起帶來母校瞧一瞧,沒想到我家那孩子 ,自己跑去旅遊了,就是不跟我來。"有人發話,大家紛紛附和,說自己家孩子工作和家庭都很忙。
  • 英國貧富家庭互換生活,2組家長共同發現:富養從娃自力更生開始
    >在於家長的後天培養,無關窮養富養,關鍵是從娃自力更生開始!久而久之爸爸每天拼命工作到12個小時,但是孩子的支出還是讓這個家庭入不敷出。在交完各種家庭費用之後,也就是扣除掉140磅左右的費用,就足以讓他們成為了英國「最窮的10%家庭」當中的一個。而與之相對的是「富人家庭」不僅沒有這樣的窘境,還會生出太富裕的煩惱。
  • 90後夫妻深山生9娃,陳浩民老婆5年生4胎,漂亮女人也敵不過懷孕
    陳浩民老婆5年生4胎,三十多歲已顯老態陳浩民的老婆蔣麗莎是模特出身,身材沒得說,兩人相差16歲,結婚後,蔣麗莎開啟了生生生的模式,5年生4胎,而且4次都是剖腹產。懷孕生孩子對於女人來說本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按理說,明星藝人應該更注重保養和身材,而像蔣麗莎這樣不坐月子,猶如機器一般的生娃模式,對身體的損害還是很嚴重的。
  • 中國家庭收入等級標準劃分,超這一級可輕鬆養二胎,你達標了嗎?
    由上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目前有14%的家庭年收入在3萬以下、30%的家庭年收入在3-7.4萬之間、28%在7.5-14萬之間、僅17%在15-29萬之間。 而有專家認為,按照如今這個物價水平,如果一二線城市的家庭想要精養孩子,那麼最好家庭收入最好是達到第五級,即年收入在30~100萬(高產)才行。 不過,綜合可見出,至少有7成的人達不到生二胎所需要的5級以上,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養娃成本有多高大家都知道,誰還敢貿然生二胎呢?
  • 老人帶娃的家庭和自己帶娃的家庭,有何不同?這些優缺點你要知道
    很多老人看見孩子就很開心,心想孩子在自己身邊熱鬧,也可以緩解下一代的經濟壓力,所以便很爽快答應幫兒女帶娃。但是只有當雙方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家庭矛盾有多麼的大。那麼,有老人幫忙帶娃的家庭和寶爸寶媽自己帶娃的家庭將會出現哪些不同呢?
  • 二胎不是兒戲,傷了老大和家庭和睦很正常,盲目要二胎是不負責任
    自從國家二胎政策放開以後,很多家庭踏上了二胎之路,這其中有二十多歲的年輕夫妻,也有四五十歲的中年夫妻,我們平常看到的一般是二胎家庭兒女雙全的圓滿,孩子歡聲笑語的幸福,可這背後又有多少二胎家庭的生活是一地雞毛,有多少家庭倆娃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和諧,又有多少老大被忽略了呢
  • 「我生那麼多孩子,就是為了逃避上班」,家庭主婦的想法,很奇葩
    我想大部分寶媽都願意出去上班,畢竟上班比在家帶娃更有地位,更有話語權。但是見過寶媽用生孩子來逃避上班的嗎?寶媽偷偷生下老三老四,就是為了不上班認識一位寶媽朋友,家庭條件一般,老公是跑長途的,收入也就那樣。
  • 90後夫妻婚後生育9個娃,第10個馬上出生,網友:窮是根本
    文|婆媳育兒,本文為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國家放開二胎生育政策以來,有不少夫妻響應國家號召,紛紛加入二胎行列,但也有夫妻表示:一個都養不起,實在是不敢生!而這些不敢生育二胎的夫妻大多都是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年輕夫妻,他們面臨著房貸、車貸、教育孩子還有撫養老人等多項任務。
  • 人到了中年才明白
    突然仔細看看對方才發現,那個陪自己走過大半生的伴,頭髮漸斑白,額頭添新皺,眼睛漸花,身體走了樣,蜷縮著身軀待在某一個角落,早已失去相識的風採。少了激情的話語,多了沉默的思想。看著身邊那些離婚的人,心裡難免感慨萬千,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同甘共苦共患難,吵吵鬧鬧依然陪在身邊的人,才是真正的愛人。人到中年,對另一半害怕失去,多了擔心。
  • 家庭年入40萬,不敢生二胎:人到中年,只靠工資養家太難了
    阿佑兒子5歲了,夫妻倆卻遲遲不敢生二胎。阿佑父母說一個孩子太孤單了,又怕再過兩年會因年齡太大生不出來,於是天天催生二胎。阿佑夫妻很無奈,裝作沒聽見。父母生氣了,在孫子幼兒園複課沒多久,就氣呼呼的回了鄉下老家。阿佑說,二胎是奢侈品。誰不想多個孩子?可是,經濟壓力真的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