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的時候一定讀過這個故事,晉朝有個傻子皇帝晉惠帝,完全不理朝政,將政務全部交給大臣楊駿處理。有一年,晉朝發生了大旱災,田地顆粒無收,百姓們苦不堪言。大臣就向晉惠帝報告,百姓們已經淪落到開始搶著吃樹皮草根,有的甚至去挖「觀音土」來吃。大臣們在大殿上討論解決這場天災的方法,身居高位的晉惠帝也想參加,他認真地思考了很長時間,想到了一個自己認為最合適的辦法,興致勃勃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那一句「何不食肉糜?」
因為這句話,晉惠帝被嘲笑了幾千年,後世也經常用這句話來嘲諷不知民間疾苦,高高在上,完全不了解現實情況的言論。晉惠帝也因此成為公認的傻子皇帝。其實叫晉惠帝傻子皇帝一點都沒有冤枉了他,不管是登基前還是在登基後,他的所作所為確實如同後世對他的評價一般無用。這樣一個人,上任皇帝為什麼會選擇他作為繼承人,畢竟他的愚蠢是在被立為太子前就被世人熟知了。
晉惠帝司馬衷昏庸無能,但從他往上數三代,他的父親、爺爺、曾爺爺個個都是排得上號的政治家。曾爺爺司馬懿和爺爺司馬昭父子二人一起結束了三國後期三足鼎立的局面,以他們所在的魏國為大。他的父親司馬炎直接逼皇帝魏元帝禪位,尊自己為皇帝,改國號為晉。他的祖輩能人輩出,他卻一點英勇機智都沒有。父親晉武帝能創立新朝,做了爺爺他們想做卻一輩子都沒有敢做的事,足可以看出晉武帝的雄才大略。但晉武帝卻把皇位傳給了自己最不中用的兒子,這又是為了什麼?
晉武帝有好幾個兒子,晉惠帝司馬衷只是他的二兒子,而且是最愚笨的那一個,無論是立長還是立賢似乎都輪不到司馬衷做皇帝。但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運氣,司馬衷的運氣就好得驚人。首先是原定的繼承人,司馬衷的大哥司馬軌,在兩歲的時候就夭折了,司馬衷就成了最大的皇子。但是晉武帝並不喜歡司馬衷,他當然知道司馬衷是最不適合做皇帝的那一個。司馬衷不討晉惠帝喜歡不要緊,他有一個最大的助攻,就是自己的兒子司馬遹。我們都知道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格外喜歡太孫朱允炆,甚至直接將皇位傳給了朱允炆,惹來了兒子朱棣的不滿,發動了靖難之役。但是輪到朱棣選拔繼承人的時候,他也像自己的父親一樣看中了太孫朱瞻基,因此堅定地立了長子朱高熾,就是為了朱瞻基能當皇帝。
司馬衷也有這樣好的運道,自己沒有一樣拿得出手的,卻生了一個晉武帝最寵愛的兒子。司馬遹從小在晉武帝身邊長大,晉武帝覺得司馬遹是最適合做皇帝的人選,因此不情不願地立了晉惠帝做皇帝。
晉惠帝繼位以後,將朝政大權交給大臣楊駿,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尤其是在有了皇后賈南風之後,他放任賈南風專權,替自己處理政務,最終使得賈南風權利越來越大。賈南風攝政後廢掉了太子司馬遹,第二天就找了個由頭殺掉了司馬遹,也是因為這樣,引起了「八王之亂」。兒子被殺,妻子禍亂朝綱,兄弟們起兵造反,晉惠帝一點都沒放在心上,該吃吃該喝喝,誰打贏了他就給誰做傀儡皇帝,繼續吃喝忘玩樂。
這樣的晉惠帝簡直是皇帝中最失敗的,但拋去他是皇帝這個身份,將他看作一個普通人,他一直生活得自得其樂,容易滿足。「何不食肉糜」雖然被嘲笑了幾千年,但仔細想想,晉惠帝智商有限,所以他完全不知道什麼才是處理這件事最好的辦法。他也沒有用事不關己的態度,不去考慮民眾的苦楚。他知道他的百姓正在受苦,他很想幫助他們,他只是以他的生活經驗提出了解決辦法。
關於晉惠帝,還有一個大多數人沒有聽說過的故事。晉惠帝被自己的皇弟追殺,大臣隨從侍衛都四下逃散,沒有人管他的死活。除了他的侍從嵇紹,惠帝被箭射中,眼看大軍就要把他們包圍,嵇紹用身體擋住了晉惠帝,用生命保護著晉惠帝。晉惠帝雖然愚蠢,卻很講情義。他請求官兵們不要傷害嵇紹,一個曾經尊貴無比的皇帝,為了一個卑微的侍從,去求敵人的士兵們。這是非常讓人感動的,因為自古以來,臣為君死似乎是理所應當的,而且是很光榮的一件事。很少有君王會為了一個奴婢的生命向敵人示弱求饒。但這正是晉惠帝不同尋常的一點,這時的他將嵇紹看作自己的救命恩人,他為自己死是不應該的。
士兵們當然不會理會這個傻子皇帝,毫不猶豫地在惠帝面前殺死了嵇紹。嵇紹的血濺到了晉惠帝的衣服上,追兵們抓住了晉惠帝,但是他還有用處,因此他們並沒有難為晉惠帝,還有給他換一身乾淨的衣服。晉惠帝拒絕了追兵幫他換衣服,哪怕他自己也忍受不了,但他對追兵說這衣服上有嵇紹的血,自己應該穿著這身衣服,永遠的記住嵇紹。這是很難得的,一個帝王用這樣的方式去記住一個保護了自己的無名小卒。晉惠帝就是這樣的思考方式,嵇紹為自己獻出了生命,自己應當記住他。
晉惠帝的悲劇在於他坐了自己不應該坐的位置,晉武帝希望孫子司馬遹能有一番作為,卻不想兒子是個扶不起的阿鬥。倘若晉惠帝做了一個閒散王爺,也許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他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不用捲入任何糾紛。世人對他的評價,總逃不開誤國、愚蠢,但這都是把他當作皇帝來評論,但作為一個普通人,他算得上一個好人。只是好人不一定能做個好皇帝,好皇帝也不一定會是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