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黑子一減少,地球就要冷颼颼?

2021-02-15 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最近,有消息稱,「太陽時已經連續15天沒有出現黑子,受其影響,地球即將進入一個寒冷期。」竟然有這麼嚴重嗎?我是不是要去買軍大衣啦?各位不必擔心,大院er和大家聊一聊「太陽黑子」和太陽活動周期。

 

如果區區15天不出現黑子就能為地球「解暑」的話,那麼今年夏天,北方地區就不需忍受副熱帶高壓帶來的持續高溫悶熱天氣了。事實上,自2018年初至今,已經累計有一百五十多天在太陽上沒有觀測到任何太陽黑子。太陽黑子的減少或消失並不意味著地球寒冷期的來臨。太陽只不過按照它11年的活動周期,進入了例行的休息階段。

2018年9月19日SDO衛星的觀測數據顯示,太陽黑子目前已經在太陽表面上完全消失。(來源:NASA)

如果你使用加裝了濾光片的望遠鏡觀察太陽,會發現太陽表面有時會出現一些黑色的斑點,這便是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傾向於成群出現,太陽上每個黑子群中黑子的數量從一兩個到幾十個不等。 一些黑子數量多、面積比較大的黑子群是顯著的天文現象,在日落或有薄霧時通過肉眼就可以觀察到(但請讀者不要進行這樣的嘗試,以免對眼睛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2014年10月18日,SDO衛星觀測到的超大黑子群。(來源:NASA)

由於太陽黑子十分容易觀察,因此在天文望遠鏡出現前就已經有了對黑子的記錄,其中最早的就來自於我們中華民族那些敏銳的觀察著萬物變化的祖先們。公元前43年,《漢書》五行志中記載那年四月之中,「日色青白,亡影,正中是有景亡光。」公元前28年,《漢書》又記載「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

這是因為黑子所在區域的溫度低於周圍溫度。黑子中心的溫度約4000~4500K(開爾文),相對於溫度在6000K左右的明亮太陽光球顯示出了較黑的顏色。實際上,黑子本身也向外發光。如果將黑子單獨移動到另一片天空之中,其發出的光亮會比正月十五的月亮還用明亮。

Trace衛星拍攝的太陽黑子精細結構。(來源:Wekipedia)

那麼,為什麼黑子又會成為太陽上的溫度「窪地」呢?

原來,黑子是太陽上強磁場的聚集區,黑子所在位置的太陽磁場強度可達0.1-0.4T(特斯拉),約是地磁場強度的數千倍。組成太陽的物質,並非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固、液、氣三態,而是一種被稱為等離子體的狀態,由帶負電荷的電子和帶正電荷的離子構成。磁場和等離子體間存在著凍結效應,等離子體不能橫越磁力線流動。當磁場較強時,磁力線就像一根根柵欄,阻礙了太陽物質的對流運動,導致太陽內部釋放的能量不能及時運輸到黑子所在位置。缺了能量,黑子自然就又「冷」又黑了。

1844年,連續積累18年的太陽黑子群數量記錄啟發了德國天文學家施瓦貝(Samuel Heinrich Schwabe)。在太陽表面呈現的黑子數隨時間起伏變化的數據中,他發現了太陽黑子數量的變化規律:在為期11年的周期中,黑子數先增加,之後逐漸減少,最終回到11年周期開始時的水平。要確鑿的驗證這一規律,18年的數據顯然不夠充分。於是瑞士天文學家沃爾夫(Rudolf Wolf)一頭扎進了故紙堆,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找到了從1749到1847年的太陽黑子數記錄。在這些記錄中,太陽黑子數仍然明顯的以約11年的周期發展變化。

太陽黑子數目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呈現了明顯的周期性。(來源:SILSO dataimage, Royal Observatory of Belgium, Brussels)

時至今日,人們已經對太陽黑子的11年變化周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科學家們將黑子數變化的周期稱為太陽活動周。在每個太陽活動周開始後,在太陽南北緯30度左右出現的黑子群打破了太陽的沉寂,之後,太陽黑子的數目開始上升,並逐漸達到活動周中的最大值。之後,太陽黑子的數目會在一定時間內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並小幅波動。再往後,太陽黑子的數量開始穩步下降,最終在太陽表面上完全消失。隨著太陽活動周的發展,黑子出現的位置也逐漸從南北緯30度附近向赤道附近轉移。如果將黑子出現的位置按照時間順序標記到同一張圖上,就會形成一種形似蝴蝶的圖案。

太陽黑子出現緯度隨時間變化的示意圖,也稱為「蝴蝶圖」。(來源:Wikipedia)

根據歷史數據,沃爾夫將1755年定為第一個太陽活動周的開始,之後,每當進入新的太陽活動周,就將太陽活動周的計數加一。根據黑子變化情況確定的太陽活動周時間不是嚴格的11年,可能比11稍長或稍短。

我們來看下現實記錄,例如,從1996年8月到2008年12月的第23太陽活動周持續了12.3年,而它之前的第22太陽活動周僅持續了9.9年。在兩個太陽活動周交替的時期,會出現太陽黑子完全消失的現象。在第23太陽活動周末期,共出現了至少817個「無黑子日」。而2008年更是創造了自有連續可靠黑子數記錄以來全年無黑子天數第二多的記錄,全年中共有266個無黑子日,僅次於1913年311個無黑子日的記錄。連續若干天沒有黑子也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自1849年起,共出現了29個連續30天以上無黑子出現的時期,其中最長的出現在1913年4月8日至1913年7月8日,共92天。而在1913年,全球平均氣溫正處在穩步上升的過程中,黑子的消失並沒有改變這一趨勢。

近百年全球平均氣溫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圖中標出的數據是每年的平均氣溫減去 1951-1980 年的平均溫度得到的溫度異常值。從圖中不難看出,平均氣溫曲線並沒有和黑子數曲線那樣明顯的周期性變化。(來源:NASA)

為什麼太陽黑子一消失,就總會有人「預言」冰河期要來臨呢?這要從著名的「小冰河期」和太陽活動的「蒙德爾極小期」說起。

 

所謂「小冰河期」,指的是從16世紀到19世紀全球出現寒冷天氣的一段時間。由於那時的氣象觀測條件還不盡完善,小冰河期持續的時間和範圍都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開始時間可以前推到1300年。也有學者認為寒冷的氣候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創作於1677年,描述小冰河期冬日場景的畫作。(來源:Wikipedia)

而蒙德爾極小期,則是指1645年至1715年太陽黑子數量非常低的一段時間。這個時期是天文學家蒙德爾夫婦通過分析歷史資料發現的。在這段時間內,太陽似乎休了一個長假,在本應出現的太陽活動極大期,黑子也沒有像正常情況下那樣成群結隊的出現。

太陽黑子數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在蒙德爾極小期太陽黑子幾乎消失。

由於孟德爾極小期和小冰河期在時間上存在重合,有學者就將地球變冷的原因歸結於黑子數目的變化。然而,單純用時間上的重合來確定因果關係,難免得出謬誤。

例如,廣東地區剛剛經歷了颱風「山竹」的肆虐,而「山竹」登陸後的第二天,發改委根據國際油價變化情況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如果單純用時間上的聯繫推斷因果,就會得出「颱風山竹導致油價上漲」,顯然是無稽之談。事實上,對於「小冰河期」的成因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是火山噴發的增強導致了小冰河期的出現,因為火山噴出的火山灰能夠遮擋太陽賦予地球的光和熱。還有人認為是海洋環流的異常導致了小冰河期的出現。

確定兩種現象間的因果關係,一定要找出他們之間是通過怎樣的作用過程而聯繫在一起的。太陽黑子所代表的太陽活動水平增強或減弱,對於太陽輻射能量的影響僅有約0.1%,這樣的輻射能量變化不足以引起地球氣候發生明顯的改變。

目前,對太陽活動影響地球氣候的研究仍在進行當中,研究者們提出了一些可能存在的作用途徑。例如,當太陽黑子上面的活動區爆發太陽風暴時,高能粒子會引起地球大氣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改變,從而使臭氧層的厚度輕微減小。這種效應會在大氣層中引起一些列連鎖反應,最終引起天氣和氣候系統的一些變化。但是這類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的間接影響,其程度和範圍都尚在探究之中,還沒有「太陽黑子一減少,地球就要冷颼颼」這樣簡單粗暴的結論得出。事實上,第23太陽活動周的黑子數量相比前一活動周出現明顯的減少,但全球平均溫度依然在徐徐上升。

太陽黑子之上,一般存在的複雜的磁場結構,是孕育太陽風暴的溫床。因此,太陽黑子的多少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當黑子數較多時,太陽將會更加頻繁的爆發太陽風暴,給距離地面100公裡以上的空間環境造成顯著的影響,威脅太空中的太空飛行器安全,也會通過地磁場、電離層的變化將不利影響擴展到供電、通信、導航等各個領域。因此,對於太陽黑子,我們更應該關心它的多少將如何影響太空中的天氣——空間天氣的變化,而我們人類自身的活動,可能才是目前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轉載請聯繫cas@cnic.cn)

相關焦點

  • 太陽正在沉睡?黑子活動明顯減少,或把地球帶入小冰河期
    按照科學家們的近期觀測,太陽已經連續好幾個月沒有出現過太陽黑子,這似乎預示著太陽活動正在進入極小期。這似乎預示著太陽正在陷入沉睡狀態,而地球溫度也將隨之下降。或許在未來迎接我們的不是全球變暖,而是三百年一遇的小冰河期。
  • 火星大小的太陽黑子「看向」地球?
    太陽帶給人類光和熱量,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在人們的印象中,太陽往往代表著生命、活力等。然而,太陽上時而出現的「黑痣」卻被古人認為是災禍的徵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太陽黑子與其自身活動、地球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監測太陽黑子便成為了天文學家的「日常」。
  • 太陽黑子活動減弱,地球進入小冰期?它為何與地球關係如此密切?
    前段時間就有科學家曾稱,2020年太陽黑子活動減弱,地球將進入新一輪的「小冰河期」。聽到這個消息,我突然一震,what?2020的末日預言剛被攻破幾年,又來一個?小冰河期究竟是什麼?太陽黑子又是什麼,它們和地球之間又有什麼關係,人類在這個語言中的處境如何?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
  • 2024年,太陽黑子大爆發,地球「小冰河期」可能即將到來!
    從古代開始人類就已經對太陽黑子有過記載,遺憾的是當時,他們只是將看到的太陽黑子理解成某種神靈現象,現在由於人類科技的發展,人們逐漸懂得太陽黑子的本質,雖說也有科學家指出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產生的自然現象之一,但人類對於太陽黑子的現象仍舊感到一臉茫然,接下來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什麼是太陽黑子以及太陽黑子發生大爆炸後,對地球造成的影響究竟有多深遠?
  • 太陽黑子重新出現,全球變暖或將加劇,地球會變成一個大火球嗎
    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它不僅照亮了整個太陽系,而且使地球產生了生命,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行星。我們知道太陽系發光發熱的原因是太陽中有一個核心區域在不斷地經歷核反應並釋放出強大的能量。地球上的生命依靠太陽提供能量,但太陽的活動並不穩定,因此也會影響地球。太陽周期。
  • 2020年或迎來氣候拐點,太陽黑子可能消失,地球會進入小冰期嗎?
    太陽黑子如何影響地球溫度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太陽將會在2020年迎來一次休眠期,此次休眠期可能會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有可能使地球進入一次迷你冰川期。而導致太陽進入休眠期的,正是太陽黑子。
  • 太陽活動進入極小期,黑子消失,難道地球要變冰球了?
    地球總是一驚一乍的,今天小行星到來了,明天「奧陌陌」好像是外星戰艦,要不就溫室效應,現在又來小冰期,這是要玩冰火兩重天嗎?不管怎麼樣,太陽進入極小期,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媽媽不會再給我轉發太陽磁暴的信息,告訴我今天不能玩手機,關掉所有家用電器。說歸說,我還得繼續科學地、通俗的解釋一下,極小期、黑子、冰河世紀,都是什麼?它們是否有關聯呢?
  • 超過3月無黑子!太陽還在「極小值」時期,地球真的要降溫了?
    太陽活動真的就能預示小冰河期即將來臨嗎?根據科學家們目前的觀測情況來看,太陽活動真的減弱了,正如太陽黑子已經超過三個月時間都沒有再次出現,這也是研究人員判斷太陽活動正在進入所謂的「太陽極小期」的主要依據。也就是說,太陽活動進入到了低谷期,於是,部分專家認為,我們的地球很可能將要進入小冰河期。
  • 太陽活動進入極小期,黑子幾乎消失不見,地球會進入小冰期嗎?
    太陽是支撐我們地球發展演化和生命生存繁衍的重要物質和能量來源,自從地球誕生以後源源不斷地為地球注入能量和活力。雖然太陽現在處於內部核聚變非常穩定的主序期,但是其表面也並非風平浪靜,太陽黑子、耀斑經常出現,通過天文望遠鏡可以清楚地看到太陽表面這些壯觀的景象。
  • 這枚巨大的太陽黑子比地球還大
    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觀測站發布了新的圖像。該天文臺名為Daniel K Inouye的太陽望遠鏡位於夏威夷毛伊島,科學家在2020年1月28日拍攝了這幅圖像,但現在才對外公布。下圖中央看到的巨大太陽黑子直徑約1萬英裡。
  • 太陽黑子周期
    2000年是太陽黑子的第23周高峰期,這以後太陽黑子的數量開始緩慢下降,2008年是太陽第24活動周期的啟動期,在2008年全年366天中,無黑子天數是266天,佔全年總天數的73%。太陽是地球上光和熱的源泉,它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地球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黑子既然是太陽上物質的一種激烈的活動現象,所以對地球的影響也很明顯。
  • 太陽黑子出現多年來最大的太陽耀斑,太陽是否開始覺醒?
    這種光是從太陽能材料發出的,描繪出了磁場線,這些磁場線懸停在一組將在太陽左側上方旋轉的黑子上。圖片來源:NASA /太陽動力學觀測站2020年5月29日,一個太陽黑子家族——太陽表面的黑點,代表複雜的磁場區域——發生了自2017年10月以來最大的太陽耀斑。雖然太陽黑子在地球上還看不見,但航空航天局的宇宙飛船在它們上方還是發現了太陽耀斑。
  • 世界上最大的太陽望遠鏡:發布首個如地球大的太陽黑子圖像
    坐落在夏威夷的世界上最大的太陽望遠鏡,發布了其首個1萬6千裡寬的太陽黑子圖像,這個巨大的太陽黑子可輕鬆容納整個地球。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的視覺圖像,表面上存在的越多,大質量恆星就越活躍。圖像顯示了黑子的中心,儘管中心溫度比周圍環境較低,但也在華氏7500度的溫度下燃燒。伊努耶(Inouye)太陽望遠鏡位於夏威夷毛伊島(Maui),專為發現太陽的爆發行為而建造。它目前尚未構建完成,仍具有足夠的功能來捕獲熾熱恆星的近距離圖像。
  • 研究顯示金融危機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島中雄二在書中的開篇就發問「1933和2009經濟跌入谷底,恰逢太陽黑子極小期,是巧合還是必然?人類經濟周期與太陽活動周期存在怎樣的關聯?」島中雄二說,2009年伊始,世界又一次陷入了全球性經濟危機。先是美國受前一年9月爆發的雷曼事件衝擊,金融危機日益嚴重,進而波及全世界,以至於美國前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認為這是「百年或五十年一遇的事態」。
  • 太陽上火星大小黑子會影響地球嗎?專家:不罕見 對地影響尚難判斷
    專家指出—— 火星大小黑子不罕見 對地影響尚難判斷   太陽帶給人類光和熱量,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在人們的印象中,太陽往往代表著生命、活力等。然而,太陽上時而出現的「黑痣」卻被古人認為是災禍的徵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太陽黑子與其自身活動、地球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監測太陽黑子便成為了天文學家的「日常」。
  • 太陽黑子與庚子年經濟?
    太陽黑子的周期和經濟周期總是在同一頻率出現,在科學上這是一個難以解釋的密,在科學的定義上,太陽黑子是太陽的光球層的一種太陽運動也是指太陽表面一種炙熱氣體的巨大漩渦大致的時間周期大概是11年,而且太陽黑子的數量並不固定,它會隨著時間的波動,每隔11年達到一個最高值。 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W.S. Jevons)就注意到了這一點。
  • 新一輪太陽活動峰值或有115個太陽黑子,地球還會進入小冰期嗎
    按照目前的預測,柯林頓·華萊士表示預計在2025年夏天,太陽活動會達到峰值,到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大約115個太陽黑子。也就是說,如果在本月太陽進入新一輪活動周期的話,在接下來5年多的時間內,太陽會越來越活躍。
  • 2020年地球或迎來小冰期?研究發現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地球曾經歷過四次大冰期時代,最近一次大冰期時代距今有260萬年。此外,大冰期中間會穿插時間短、溫度較低的小冰期,據記載,地球一共經過四次小冰期。在歷史上,最後一次小冰期發生在明末清初時期。縱觀歷史,南方溫暖且下雨頻繁,溫度常年處於零度以上。不過,某段時間的南方珠江三角洲居然下起了大雪,以及江西的橘子遭受冰雹天氣的虐待,導致農民收成驟減,民不聊生。
  • 沒有了太陽,地球將進入黑暗時期?
    太陽的變化可以說對我們地球影響是存在的,以前我們主要是討論太陽是否導致我們地球會進入一個小冰河時期,主要說的就是太陽黑子的一個變化,然而從太陽黑子之前的消失到太陽黑子的出現,再也沒有看到有人根據這個作為參考數據,來說明「地球會進入小冰河」時期了。
  • 40天裡的第一批太陽黑子預示了將要到來的太陽活動周期
    太陽活動周期可能導致一些極端的太空天氣,甚至可以幹擾地球上的通信和電網。兩個新太陽黑子結束了我們這顆炙熱明亮的恆星表面上長期的相對平靜,預示了新一輪11年期的太陽黑子活躍期的開始--這將會導致有時極端的太空天氣,可能會干擾地球上的通信和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