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蘇聯PKP反坦克機槍 經典小口徑火炮設計 充滿古典槍械風範

2020-12-12 hawk26講武堂

近日,位於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歷史博物館發布了一條動態,展示了他們的一件新展品——PKP大口徑機槍。

這挺機槍發射蘇聯特色的M41/44型14.5×114mm彈藥,採用弗拉基米羅夫重機槍(KPV)的槍身,安裝在輪式槍架上,構成一挺反坦克機槍。由於它是在1944年研製並裝備蘇軍的,因此也被稱為KPV-44型機槍。

別看14.5×114mm彈藥口徑並沒有超過20mm,而只能稱之為槍,但由於大量發射藥的關係,其穿甲威力甚至超過了部分20mm炮。

PKP大口徑機槍與旁邊配備6T7步兵三腳架的NSV「懸崖」大口徑機槍(12.7×108mm)相比,明顯感到PKP更加霸氣側漏。

從外觀上看,它就是炮。無論是較大直徑的整體式雙輪,還是開腳式槍架,完全就是小口徑火炮的設計。

槍架結構相對簡單,直接安裝了成熟的KPV槍身,通過D形握把進行控制和射擊。

槍口部分採用簡單的喇叭口消焰器。

槍管上方有較大的提梁,並有厚實的木質護板,方便快速更換發熱的槍管。

由於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所以KPV槍身顯得非常簡潔,機匣採用鋼板製造,零件通過鉚接方式安裝到機匣上。從這點也能夠看到當時的製造工藝,後來的機槍大多採用焊接技術。而在上世紀40年代,鉚接技術依舊是製造槍械,尤其是大口徑槍械的主流工藝,在FNMAG、白朗寧M2等經典機槍都可以看到鉚接製造工藝。

輪式槍架上有三個彈鏈箱,只有右側靠後的是正在供彈的,其餘兩個都是搭車運輸的。

注意,左右兩個彈鏈箱上部的鎖定裝置形狀不同,看來博物館方面特意找了兩個細節不同的彈鏈箱進行對比展示。如果仔細看一下輪軸,就會發現輪軸是偏心設置的,可以小幅度調節火線高度。

弧形表尺,缺口照門(可調節風偏),D形握把,蝶形扳機,一切都是當時經典的機槍設計。設計師只是做了一個能夠匹配KPV槍身的槍架,滿足低火線的射擊需要。

PKP機槍發射的14.5×114mm彈藥,在5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32mm厚的垂直裝甲。這樣低火線高度的機槍,如果使用得當,完全可以擊穿當時坦克的側裝甲,是一款非常合格的反坦克機槍。

右側供彈,不可散閉式彈鏈,這兩個設計很有蘇聯槍械的傳統風格。

KPV機槍槍身設計非常成功,成為日後23mm機炮的設計藍本,23mm機炮就是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的主用武器。儘管PKP機槍生產數量較少,但它的名氣卻很響亮,很多人都喜歡它這樣的古典風範。

相關焦點

  • 蘇聯斯洛斯汀轉管機槍,曾打算安裝在IS-7重型坦克身上
    上世紀30年代,蘇聯考慮到未來空戰、空地掃射、對空掃射等實戰需求,開始注重高射速機槍的研製工作,在那個時期先後出現了幾款造型獨特的機槍,它們無一例外都具有超高的射速,斯洛斯汀轉管機槍就是其中一款。
  • 蘇聯「大盤雞」機槍之父,榮譽等身的捷格加廖夫和他身後的故事
    提到二戰時期的蘇聯經典槍械,除了最為知名的PPSh-41"波波沙"衝鋒鎗之外,被吃雞玩家親切成為"大盤雞"的DP-28型輕機槍、酷似"波波沙"的PPD-40衝鋒鎗、還有從二戰使用至今的RPD機槍都是槍械愛好者的心頭好。這些在軍事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武器,它的創造者都是來源於同一位優秀的設計師。
  • 納粹德軍的噩夢:被譽為史達林鐵拳的蘇聯ISU-152自行反坦克炮
    1943年春,蘇聯逐漸取得了東線戰場的主動權,開始不斷地對德軍發起大規模反攻,然而在攻擊過程中進展並不順利,為了能夠有效摧毀德軍堅固的防禦工事及德軍最新研製成功的虎式重型坦克,蘇聯決定研發一款威力強大的大口逕自行火炮,該計劃被蘇聯命名為241項目。
  • 圖說:異常罕見的蘇聯DS-39坦克機槍 捷格加廖夫設計的「混血兒」
    這挺機槍是瓦西裡·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設計的,是DS-39中型機槍的改進型,博物館方面將這挺機槍擺放在兩挺不同樣式的DS-39機槍的中間,可以形成一個小系列,讓參觀者可以橫向對比三者的不同。該槍並沒有正式的型號,只是被稱為DS-39坦克機槍。
  • 二戰時期蘇聯的伊爾-2「飛行坦克」攻擊機,真的那麼抗揍嗎?
    李三萬摘要:二戰時期蘇聯的伊爾-2攻擊機,因為防護性能出眾,而得到了「飛行坦克」的外號,那麼在戰場上伊爾-2真的很能抗揍,具有很高的生存率嗎?圖1:外號「飛行坦克」的伊爾-2真的那麼抗揍嗎?【百家號獨家報導團】伊爾-2攻擊機是蘇聯二十世紀3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的對地攻擊機,1940年10月首次試飛成功,1941年3月開始量產,到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時,已經交付部隊約200架。此後伊爾-2經歷了整個蘇德戰爭的殘酷考驗,在歷次重大戰役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被德軍敬畏地稱為「黑色死神」。
  • 蘇聯三輪自行反坦克炮,騎著大炮飆車,空降兵的好幫手
    同樣在二戰時期崛起的空降兵,也被認為是一種可以出其不意的新兵種,不過空降兵限於運輸飛機的運載能力,長時間裡無法獲得自行反坦克炮這樣的輔助裝備,為了滿足空降部隊的火力需求,蘇聯在40年代研發了自帶動力的三輪式自行反坦克炮。
  • 蘇聯步兵的戰地炮火支援,用各型坦克底盤改裝的SU76自行火炮
    如果說起蘇德戰爭中的蘇聯自行火炮,估計很多人會想到的是SU-85自行火炮、SU-122自行火炮和SU-152自行火炮這樣的強大存在。畢竟這些大傢伙,往往都可以在戰場上力挽狂瀾。不過對於蘇聯步兵而言,這些大傢伙雖然可靠,卻不是時時刻刻都能為他們提供掩護的,步兵們需要的是隨時都能為他們提供掩護的東西。
  • 鑽進蘇聯T-62中型坦克 首戰珍寶島就被英勇的中國軍隊繳獲
    今天我們要鑽進一輛T-62中型坦克,這種坦克大家並不陌生,最讓我們記憶猶新的就是在珍寶島上繳獲的那輛,至今還陳列在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T-62是T-54/55的後繼型號,蘇聯情報部門得知北約已經開始裝備105mm線膛炮,可能獲得對T-54/55的優勢,於是蘇聯開始研製新型坦克,來重新取得優勢。
  • 看似雞肋,卻能正面擊穿德軍三號坦克的蘇聯反坦克槍
    毛瑟1918反坦克槍毛瑟1918反坦克槍第一代反坦克槍基本就是在普通步槍上的暴力升級,加裝藥量以及放大加長槍管,雖然對付當時的坦克效果還不錯,但產品就很差強人意。回到二戰作為德國陸地最強大的對手之一,蘇聯在這一時期也有兩款反坦克步槍,分別是PTRD-41以及PTRS-41,它們和波波沙一起構成蘇聯軍隊的標誌性裝備。
  • 細看:蘇聯DP早期型輕機槍 47發大彈盤成就「轉盤機槍」的美名
    近日,位於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歷史博物館發布了一條動態,展示了他們的一件展品——DP-27輕機槍。DP輕機槍由瓦西裡·捷格加廖夫設計,是完全由蘇聯製造的最早的輕機槍之一。由於這個大號彈盤,得到了「轉盤機槍」的外號。DP機槍有多個型號,博物館收藏的是早期型號DP-27。1927年開始試用,並於1928年大批量生產全面裝備蘇軍部隊。除了作為標準的蘇聯步兵輕機槍之外,還成為航空機槍,成為很多蘇聯轟炸機、運輸機的自衛武器。其改進型DT坦克機槍,成為二戰中幾乎所有的蘇聯坦克的同軸機槍或自衛機槍。考慮到車載機槍的特殊性,DT機槍改用了彈容量更大的63發彈盤。
  • 從救死扶傷到槍械設計,經典機槍加特林以他的名字命名
    這款經典名槍的設計者就是理察·喬登·加特林。他一生擁有40多項發明專利,在槍械製造界享有「機槍之父」的美譽。時至今日,加特林機槍的設計原理仍被槍械研製者廣泛運用。這些不同尋常的經歷和過人天賦,為他之後的槍械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1861年的夏天,加特林終於把造槍夢想付諸實踐。那段時間,加特林將一所遠離市區的廢棄倉庫改造成自己的實驗室,難得的寧靜讓他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自己的「槍械世界」中。每天夜晚,他都會在實驗室裡,神情專注地勾畫機槍的設計圖紙;缺乏靈感時,他會望向天空長時間陷入沉思。
  • 二戰中最成功的火炮系統:防空,打坦克,削碉堡,火炮中的全能俠
    當時,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還被嚴格限制發展軍備,故該型火炮是在瑞典的克虜伯子公司完成設計和測試的。克虜伯公司的設計人員預見到作為高炮的主要作戰對象–轟炸機將會向飛得更高、更快的趨勢發展,因此他們選擇了88毫米這一在當時尚屬罕有的大口徑,並使其賦予彈丸較高的炮口初速,這個特點為它日後成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奠定了基礎。他們還設計了一個相當精緻的自動供彈裝置,使該型高炮具有很高的射速。
  • 蘇聯火力超猛的高射機槍,堪稱低空戰機的噩夢
    蘇聯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捷格加廖夫研發出一款12.7毫米口徑防空機槍,該槍被蘇軍命名為DK機槍,也就是捷格加廖夫大口徑機槍的縮寫。該槍使用12.7*108毫米大口徑槍彈,以及導氣式工作原理設計,整體性能還算不錯。只是,由於初期的DK機槍設計採用彈鼓式供彈,每個彈鼓只有30發彈藥,火力持續性和彈鼓重量明顯不如人意,射速也很讓人不滿。
  • 蘇聯ASU-85自行反坦克炮,不只空降殲擊車這麼簡單
    除了45千米的時速還算不錯之外,它的火力和防護都無法滿足軍隊的作戰需求,因此只有245輛服役,僅僅服役約十年就開始被新型號替代,而替代者正是本文的主題ASU-85空降自行反坦克炮。因為運輸機技術的進步,空降戰車的尺寸和重量設計冗餘度增大,設計師可以更加大膽的加強自行火炮的防護和火力。
  • 蘇聯第一款中間威力彈機槍,捷格加廖夫設計的RPD輕機槍
    而蘇聯自然也有自己的輕機槍,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瓦西裡·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在1928年開發的DP-28輕機槍,這種輕機槍因為有個碩大的彈盤,所以被蘇軍戲稱為'唱片機',因為它的彈盤實在太像一個唱片機的唱片了。可別看它長得奇形怪狀的,但好用是真的好用,不僅方便生產,而且操作也十分簡單,非常方便士兵使用。
  • 自行火炮、卡車炮、突擊炮、自走炮、坦克殲擊車,到底有啥不同?
    3、再說卡車炮,它也是自行火炮中的一員。只不過把火炮搬到了重型卡車底盤上,也叫輪式自行榴彈炮。1994年,法國在巴黎薩託利武器博覽會上率先推出「凱撒」卡車炮,引起世界關注,其緊湊型輕量化設計堪稱一絕。各國紛紛投入資金研發,並在中法等國快速發展起來,形成了龐大家族。
  • 被稱為DP28「大盤雞」的機槍,結構簡單易操作
    捷格加廖夫於1927年成功研製出這款輕機槍,第2年這款槍械就被廣泛的裝備到蘇聯紅軍中,這款輕機槍的結構比較簡單,採用導氣式,採用魚鰓式的閉鎖方式,因此這款輕機槍的生產過程也較為簡便,但同時也擁有比較嚴重的缺點,就是士兵在組裝槍械時,如果遺漏了閉鎖擋片,機槍還是可以射擊,但最終會導致故障甚至會出現事故,士兵無法有效的發現閉鎖擋片的遺漏。
  • 二戰時期的步兵火炮與反坦克炮的區別解密二戰各個國家的經典火炮
    實際上在1941年東線戰場,該型火炮擊毀蘇軍坦克數量是要超過德軍的37毫米42倍徑戰防炮的,也是德軍第一個型號的輕型反坦克炮,那麼反坦克炮與步兵炮的區別在哪呢,最顯著性能差別就是,反坦克炮只具備固定平射能力,其火炮倍徑和火炮打出的炮彈初速要高於步兵炮至少兩倍,其強大衝擊力,可以瞬間擊穿敵軍的土木結構碉堡和擁有高強度裝甲防護敵軍坦克,但隨著二次世界大戰愈演愈烈德軍反坦克炮口徑也在逐步增加
  • 二戰結束前常見的蘇聯機槍型號一覽
    可以說DP的成功使捷格加廖夫成為了一代槍械設計大師。 DP按定型時間命名為DP-27,可能涉及到當時的保密和資料限制,在非俄語世界中往往被稱為DP-28,目前兩種稱呼同時並存,但所指的東西都是同一個。 DP採用導氣式原理,設計參考了劉易斯、麥德森和法國哈乞開斯輕機槍。
  • 生不逢時:蘇聯KV-85重型坦克,與德國虎式坦克相比,誰更厲害?
    KV系列坦克是二戰期間蘇聯生產的重型坦克,KV-85重型坦克就是其中一種,這輛坦克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克裡門特·伏羅希洛夫元帥的名字而命名。1943年開始研製KV-85原型坦克,此時前線激戰正酣,蘇聯急需強大的坦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