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林(中)在地裡查看甜脆豌豆長勢。
霑益區菱角鄉稻堆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劉保林,憑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對扶貧事業的熱愛和對貧困群眾的深厚感情,主動紮根貧困山村,紮實履職,駐村期間走遍全村的每一個角落,為貧困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實際困難,他以突出的業績贏得了當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好口碑。
走村串戶
訪民情解民困
整理好文檔資料,拿上每日必備的藥品,劉保林拎著自己的公文包出門,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位頭髮花白的「大個子」,當了幾十年的一線民警,從霑益公安分局執法執勤部門的領導崗位退居二線後,本可以在退休前「享幾年清閒」,但他卻拖著帶病的身體,每日走村串戶,忙碌於脫貧攻堅一線。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農村工作比較熟悉,對農民也有深厚的感情,我希望能實實在在地為貧困群眾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劉保林樸實的話語中,透著一種深沉的愛。
在稻堆村委會,「大個子」閒不住,總是走村串戶了解村情民意,想方設法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稻堆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雷文兵,夫妻雙方均已年邁,獨子雷光慶身體殘疾,讀高中的孫子雷恆昌曾想要放棄學業外出打工。劉保林得知情況後,心中萬分焦急,帶領工作隊員及村組幹部多次上門做工作,幫助他們搞養殖增加收入,並協調解決雷恆昌讀書的學費問題。如今,雷光慶在網上做起了生意,銷售汽車用品,月銷售額可達5000元,雷恆昌也於2019年考上了武漢的本科院校,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劉書記經常來,問我們生活上是否需要幫助,讓我們樹立信心,好好生活。現在政策好,娃娃也考上大學了,我們對生活充滿信心。」雷光慶說道。
先解決
貧困戶「精神上的貧窮」
奮戰在扶貧一線,讓劉保林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也使他逐漸意識到,有些貧困戶扶不起,窮依舊,不是他們不能致富,而是他們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和勤勞實幹的行動。所以想要真正解決貧困問題,就必須先解決貧困戶「精神上的貧窮」,而這恰恰也是扶貧工作中的大難題。
黑泥溝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陳小寬,個人身體健康,卻因好吃懶做導致貧困,整天遊手好閒,熱衷棋牌麻將。劉保林得知此事後,便對陳小寬實行起了嚴格的「管控」,同時給村裡的其他人打招呼,不得在農忙時間和陳小寬玩撲克打麻將,每到田地裡活計最緊的時候,劉保林總是到他家中催著攆著陳小寬到地裡面去勞動。在劉保林的監督和鼓勵下,陳小寬逐漸變勤快了,種了十幾畝烤菸和玉米,還養了豬、羊和幾十隻雞,家裡的新房也快要蓋好了,通過自己的雙手成功脫了貧。
「劉書記對我很關心,每次來都要問問情況,鼓勵我養豬、養雞,還出點子讓我種烤菸、玉米,這兩年我家的收入上去了,房子也蓋了。他在我們稻堆,確確實實對老百姓幫助相當大,希望家家戶戶都可以過好。」在陳小寬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劉保林的感激之情。
劉保林時刻心系村民,除了走村串戶,他還非常關心村裡的農業生產,經常帶領著駐村工作隊員到田間地頭,查看每家每戶農作物的生長情況。2018年,劉保林看到村裡經常因為缺水導致農作物產量減少,便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籌集了20萬元資金,為村裡建設了一個抽水泵站,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灌溉用水緊缺的狀況。
劉保林常說,只有和群眾打成一片,才能做好基層工作,只有真正俯下身子,才能知道群眾需要什麼。駐村以來,劉保林與村組幹部同吃同住同勞動,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嚴格按照要求落實各項幫扶措施。稻堆村黨總支書記包柱平說:「劉保林同志來我們稻堆駐村以來,和村幹部一起走遍了名村各組,對每一戶貧困戶的情況都了如指掌,充分彰顯了一位老黨員、一位老民警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愛民情懷與積極作為。」
如今,這位體察民情的「大個子」,善解民憂的劉書記,仍不斷奔走在各村小組的田間地頭,挨家挨戶替群眾分憂解難,鞏固脫貧成果。稻堆村這幾年的發展,劉保林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他堅信,有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再加上貧困群眾的奮力拼搏,大家的生活一定會越過越好。
(作者:本報特約記者陳克天通訊員寧圓圓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