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體育社會學家盧元鎮近日在廣州兩所高校講述體育文化。應本報之邀,他就最近引起廣泛關注的「體教融合」發表了觀點獨到的見解。盧元鎮認為,體育加入應試教育,是「以毒攻毒」;中考體育分數逐年提升,是「善意的強制」;退役運動員進入中小學任教,一定且必須經過培訓,否則可能引發「大麻煩」;體教融合口號終止之日,便是業餘訓練改革成功之時;學校體育的本質,不僅是增強學生體質和培養運動員,更重要的是普及和灌輸「運動家精神」。
關於中考體育
沒法自覺只能以「毒」攻毒
記者:如何看待中考的體育科目分數比重逐年提高?為何您說這是「善意的強制」?
盧元鎮:我是非常反對把體育納入應試教育之中,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發表的意見都是反對的。我認為,學生參加體育是應該憑藉熱情、興趣,這樣才能享受體育。強制性的舉措是負面的,我一直是這種觀點。我發表這種言論的時候,大概是二三十年前。經過這二三十年,我失敗了。我們沒有辦法靠這種(自覺),其他的誘惑手段、勸解的手段解決不了,最後只能「以毒攻毒」。
這是一種「善意的強制」。因為從人性的角度來討論,任何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初級階段都是不願意的。為什麼?因為累,要出汗,難受啊。家長要讓孩子去練,孩子不幹。老師讓學生去幹,學生也不幹。因為體育是一種消耗,是一種生理的異化過程。他一定帶來身體的不舒適,只有強迫參與之後得到了甜頭,有了很好的享受,最後終於發現自己減肥了,自己胃口好了,自己神經衰弱沒有了。得到了好處,就會逐漸變成自覺行為。
現在的學生也是需要這種強制過程,讓他們把參與體育變成自覺過程。我相信,這一旦成了學校裡的一種氛圍,這種強制就變成了社會現象。這種強制讓學生們從眾,讓學生們相互模仿。
關於業餘訓練
有些改革已開始往前走
記者:為何您說體教融合口號終止之日,便是業餘訓練改革成功之時?
盧元鎮:只要業餘訓練回歸學校,體教融合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如果仍然是政出多門,這個問題永遠解決不好。體教融合這種說法,可以改為「業餘訓練回歸學校」。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業餘訓練已經有多種形式了,可謂多元化。有一部分回歸到學校去,有一部分進入了體育產業,有一部分由社團管理起來了。不管如何,只要是社會認可的,家庭認可的,都有生命力的,都可以延續下去。學校體育辦業餘訓練應該是主體。國外的做法就是學校裡辦俱樂部,解決業餘訓練問題。我們在學校裡辦了業餘訓練學校,就是這樣進行的。
不管如何,邁出了第一步,實際上(有些改革)已經開始往前走了。
關於退役運動員任教
建議一定要經過培訓
記者:以前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在體教融合工作協調中的難度很大,您如何看待最近出臺的新舉措,那就是退役運動員到中小學任教?
盧元鎮:體教結合,教體結合,體教融合,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就是要解決體育與教育的分離狀態,實現相互支撐、相互妥協,其實質是雙方行政部門在業餘訓練領域擔起責任,共同建設一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業餘訓練體制,給業訓造就一個寬鬆的空間,解決長期掣肘的、高水平競技體育的這個前提性問題。
退役運動員到中小學任教,這是教育部門向體育部門的妥協。大量運動員退役之後解決不了(出路)問題,退役進入高校的(運動員)還是有限的。到中小學裡當教練,教孩子們籃球、足球,還是可以的。但是,中國的運動員有的文化素質不夠,大多也不滿足於在中小學幹這事。所以,這有一個過程。
我的建議是,退役運動員一定要經過培訓才能進入學校。我們的運動員如果把一些毛病帶進學校,例如跟學生稱兄道弟,那樣麻煩會很多,會把學校常規秩序打亂。
這也許是我多餘的擔心,但是,我接觸過大量的運動系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反對(退役運動員到中小學任教)這種做法,但是希望做得更健康。
關於文武全才
存在專業隊則暫時沒法討論
記者:劍橋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學生喬治·納什在2012年當選該校賽艇俱樂部主席,他後來在倫敦和裡約兩屆奧運會上奪得一金一銅。丹麥羽毛球名將皮特·拉斯姆森在1997年羽毛球世錦賽奪得男單冠軍,他同時也是醫學院學生,退役之後成為眼科博士。想要以上的「文武全才」在我國湧現,我們還需要等多久?
盧元鎮:你不需要舉更多的例子了,因為運動員在西方國家出自學校是常態,如果不出自學校,反而是偶然。高校裡走出奧運冠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他們實現了高度社會化,不是政府在辦競技體育。
他們的運動員無論是業餘訓練的、初級訓練的、高級訓練的,甚至NBA職業選手,都是出自學校。學校裡培養出運動員很正常,而且這些學校裡完全按照學生的標準來要求運動員,學校並不因為他們拿了奧運金牌就降低對他們的考試要求。
這樣的學生,既是運動員,畢業之後完全沒有就業問題,一系列矛盾隨之解決。
我們國家什麼時候解決了專業隊問題,把(專業隊)化解到高校裡,這樣就解決了。如果解決不了,仍然有專業隊,而且是不叫職業隊的專業隊,是依靠政府花大量的錢培養文化素質不高的運動員,(何時湧現文武全才)這個問題沒法討論。
關於學校體育
沒有抓住教育的本質
記者:為什麼您說學校體育是一個體育問題,更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
盧元鎮:學校體育的本質是教育。我們現在實際上強調做的一些事情,例如每天一小時鍛鍊、引體向上做不做得上來等,這些都僅僅是把學校體育看做成一種活動。實際上,我們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簡單說就是德育、智育、體育。它不是一門課,也不僅僅是學校每天的體育活動,那些都只是方法手段。學校體育的本質,應該是對人的教育。
實際上,體育最有力的是競技,競技是最能對人進行教育的。我們的學校哪一門課是教學生競爭?沒有!都不教!哪一門課給學生灌輸規則教育、自覺遵守規則?沒有!有很多競技上的文化的東西是可以進入對人的教育範疇的。我們現在一直討論的,比如培養運動員等,都沒有抓到體育的本質。真正抓到體育的本質後,就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該做到什麼程度,哪些必須要做的。
培養運動員,這就是必須要做的。學生進入學校,我們都給他嘗試競技的機會。有些人嘗試到一定程度,沒有興趣,不具備這個能力,將來去健身就可以了。哪些人繼續往前走?也許到了初中,他停下來了,也許到高中停下來了,也許到大學停下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國際體育運動憲章》裡面有一句話我特別欣賞:讓每一個孩子都達到和他天賦所適應的競技水平。
關於運動家精神
體育的靈魂是運動
記者:您的觀點是,學校體育不僅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體能,也不僅是為了培養運動員,更重要的是通過體育運動,向學生們灌輸「運動家精神」,並讓這一寶貴的特質陪伴他們往後的人生?
盧元鎮:運動家精神,首先的含義就是參與。參與到體育當中來,參與到競爭之中來,以爭冠軍和爭第一作為目標,這就是運動家。如果說,參與了(體育)之後打太極拳,那不是運動家。運動家實際上就是那種有著向上的人格、意氣風發的人物。
我們現在一說運動隊,更多是從社會目的出發的。為了學校榮譽,為了全運會,為了奧運會,這些還是從社會目的出發,而不是真正從人的角度著眼。我們還是沒有把大學生、中學生看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把體育納入人性之中去看待。學校體育的展開,不是說搞點小把戲,弄弄這個、弄弄那個,這不是辦法。
教育系統把體育看作小把戲,健健身,跑跑步,打兩套拳,每天做廣播體操,滿足「每天一小時」就夠了,根本沒有考慮體育當中的靈魂是運動。不管是西方競技運動,還是東方傳統體育,我們都要提高到運動的境界去理解。如果不能把運動真正作為文化來理解,我們的學校體育水平永遠上不去。
簡介:
盧元鎮,1942年出生,我國著名體育社會學家,曾任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調任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國體育行業職業鑑定專家組聘任專家。多年以來在體育社會學、群眾體育學、體育文化學、奧林匹克運動等學科領域深耕,在開創中國體育社會學和群眾體育學的過程中堅持體育的民間思想,倡導大眾的體育民主權利,力主體育的體制改革,解決體育的社會問題,最早提出體育的休閒思想,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體育社會學理論體系和教學方法。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楊敏 黃維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黃維 楊敏 新華社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黃維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