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in want of a wife.」
大學時期讀《傲慢與偏見》,喜歡作者對於人物入木三分的描寫,對於不同婚姻愛情觀的表達,更是開啟了我對於愛情的美好期待,感恩與尊重是愛情的良好基礎。
簡奧斯汀認為,只看重金錢的婚姻是荒謬的,而完全不看重金錢的婚姻又是愚蠢的。愛情是婚姻的基礎,而良好的經濟基礎是婚姻的保障。
再讀經典,不僅有感於作者理性的婚姻和愛情觀在今天依然讓人心悅誠服,而且小說中的媽媽也讓人倍感親切。
小說對於Mrs Bennet的描寫: The business of her 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 married, 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 這位母親畢生的事業就是把她的女兒們嫁出去。她像極了我們身邊為女兒的婚事操碎了心的媽媽們。
父母之愛女,則為之計深遠,18世紀的英國女人只有結婚一條出路。
在18世紀的英國鄉村,女性沒有財產繼承權,工作機會又特別少,無法繼承父母的財產,又沒有收入來源,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給自己的成年女兒們謀得一份好的婚事,成了那時的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唯一工作。
在《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為了勸說太后把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說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太后把長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封地很多,卻沒能讓他有功於國,因而很難在趙國立身,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等到太后百年以後長安君也可靠自己立於趙國。父母真正愛孩子,應該多為他的長遠考慮,於是趙太后同意把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
而Mrs Bennet為她的女兒們謀得一份家產豐富的婚事,何嘗不是為她的女兒們的將來長遠謀劃。
既然結婚是唯一出路,那麼在既定規則下面找出最優方案,為自己的女兒們爭取最好的丈夫們,Mrs Bennet不僅看經濟收入還從人品方面綜合考量。
Darcy第一次出現在鄉村舞會上的時候,表現的傲慢無禮,即便是每年收入10000英鎊,在Mrs Bennet的眼裡也不是良配。
像Mr Bingley 這樣溫和有禮,家產豐厚的單身男士才是優選。舞會以後送Mary到Mr Bingley家裡去玩,抓住機會加深了解,聯絡感情,Mrs Bennet為了自己的女兒們也真是費盡心思。
在這唯一的出路裡,千方百計為自己的女兒們謀得一份長久的安身之所,這就是父母之愛。
再讀《傲慢與偏見》,重新審視當代父母無所不在的催婚大計。
在《傲慢與偏見》中因為結婚是女性的唯一出路,所以成年女性被安排各種舞會相親,這也是18世紀的父母催婚之計。
21世紀的今天,結婚生子早已經不是當代女性的唯一出路,甚至只是現代女性的人生選項之一。不結婚生子,當代女性依然能夠養活自己,以前的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已經不完全適用於現代女性。
而且結婚生子可能連最基本的衣食無憂都無法保障,更不要奢望通過結婚一勞永逸幸福美滿。所以當代年輕人們對於父母的催婚很是反感,部分原因是對於父母一代把這種陳舊的婚姻觀念強加於身的不滿。
婚姻在兩代人眼裡完全是不一樣的重量和優先級,子女對於父母催婚的反抗也是對父母控制自己人生選擇的反抗。
不過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審視婚姻對於幸福的意義,那麼對於父母的催婚也許能接納不少。因為一個婚姻家庭美滿的人遠比一個孤獨的天才要來得幸福快樂。
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如果什麼地方有個女人關心我回家吃飯,我情願放棄我所有的天才及我所有的書籍。」
不管多麼才華橫溢,家庭美滿帶來的幸福感也是不可替代的。我們在追求幸福的同時,卻排斥父母的催婚,把家庭美滿這個重要選項排除在外,又怎麼能獲得完整的幸福呢?
正如電影《無問西東》中沈光耀的母親對他說的:「你所追逐的功名利祿,你祖上全部都擁有過,我只希望你體會人生的樂趣,希望你結婚生子,不是給我增添子孫,是想你知道為人父母的樂趣。」
父母當然知道婚姻不是保障幸福的制勝法寶,可是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告訴孩子,不放棄人生大事這種幸福的可能性,這又何嘗不是父母愛子女深遠之處。
想要擁有《傲慢與偏見》式的理想婚姻,多聽一聽父母的擇偶建議吧。
《傲慢與偏見》中有一個場景,當Mr Darcy和Mr Bingley一起到家中到訪時,彼時的Mrs Bennet還不知道他跟Elizabeth已經訂婚,表現的尖酸又可愛,「哎呀,那個Darcy怎麼又來了,也沒有話跟他說真是尷尬啊?」 「Elizabeth, 又要委屈你跟他一起去散步了『。
Mrs Bennet 之所以對Darcy態度不好,主要原因是對於Darcy之前在舞會上表現的傲慢態度極為不滿。即便他是年入10000英鎊,有著自己私人莊園的大戶人家,也還是保持她一貫的選女婿標準,資產,人品和相貌,綜合考量,缺一不可。
今天父母給孩子的擇偶建議:在人品過關的前提下,儘量選擇經濟條件好一點的,最好有房子。因而中國的部分城市房價一度被戲謔是被丈母娘炒起來的,被稱為丈母娘經濟。
如果女孩子在結婚時要求有房多半會被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評,覺得女孩子太過虛榮,認為真愛是不需要房子車子這些身外之物的,這樣想的人不一定有多壞,但是大概都沒有真正過過日子吧。
經營一個家庭的困難遠不只房子車子這麼簡單,而房子和車子只是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已。
而且一個人有錢,本身也是一項非常優秀的品質。除去富二代官二代這種幸運兒不談,普通人自我奮鬥到一定經濟基礎必然是勤奮上進,吃苦耐勞,聰明伶俐,外加情商過硬的。
反之,到了而立之年事業一事無成,存款不多甚至月光的人對自己,對別人都是不負責任的。他跟那些優秀的品質如踏實,認真,努力上進肯定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然而這些優秀的品質是比「毫不費力的愛「和「廉價的對你好」更重要也更可靠。
另外,父母也會跟孩子說,擇偶時多看一看對方的家庭,精神和物質上的門當戶對,三觀一致很重要。
在雙方經濟基礎差距特別大的情況下,不管是灰姑娘還是鳳凰男,最終的結果都很難美滿。巨大經濟差距帶來的生活習慣,消費習慣不同很容易造成矛盾。最重要的還是精神上的門當戶更重要,找一個三觀一致的人會減少很多麻煩,相處起來也沒那麼累。
如果在人生大事和其他重大選擇上,能夠多聽一聽父母的建議,也能少走不少彎路。
再讀《傲慢與偏見》更加了解父母愛子女的良苦用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亙古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