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獻給所有地球上自然生物的節日。
如果沒有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很希望能夠與大家一起,在非洲草原上共賞獸群奇觀,體味地球最壯麗、最神奇的景象。
除了聞名遐邇的非洲象、長頸鹿、斑馬、河馬、獅子等明星級的野生動物,在非洲,還有一些你可能未曾聽聞過的生靈,可遺憾的是,我們已經再也沒有機會,一睹它們的生命傳奇了。借著今天世界地球日,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些已經永遠逝去的非洲生靈。
資料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ippotragus leucophaeus)
18世紀早期,歐洲人在南非南部海岸地區,發現了一種奇特的「藍色羚羊」,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多動物學家的興趣。然而到了19世紀,人們再也沒能發現藍色羚羊的蹤跡。據推測,它們大約在1799年或1800年完全滅絕。
藍馬羚的早期博物插圖,反映了這種羚羊青灰色的奇特毛色
由於「藍色羚羊」和今天的黑馬羚、褐馬羚同類,所以動物學家稱之為「藍馬羚」。但是,哺乳動物的毛髮由於結構、色素等原因,是不可能自然呈現出藍色與綠色的。藍馬羚的毛色,有可能是一種色調發藍的青灰色,在陽光照耀之下,就好像是藍色一般。
遺憾的是,今天世上僅存的幾件藍馬羚標本,年代都已經過於老舊,無法分辨原色了。這種美麗羚羊的真實外觀,就此只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動物學家推測,當藍馬羚最初被歐洲人發現時,數量就已十分稀少,僅局限在南非南部的海岸地區。而歐洲殖民者的到來,給它們帶來了滅頂之災。
在19世紀,南非地區曾經有一種十分常見、容易捕捉的「怪馬」,它的長相十分奇特,雖然生有與斑馬頗為類似的條紋,可後半身卻基本是褐色的,因此人們將其稱之為「斑驢。」
在倫敦動物園飼養的斑驢個體,圖片約攝於1870年
當時,歐洲人捕捉並飼養了不少斑驢,有些運送到歐洲動物園中展出,有的被貴族飼養,當做拉車的異畜,人們認為斑驢比一般的斑馬「更馴服、更溫順」。然而這些飼養的斑驢由於條件惡劣,幾乎未能繁殖後代。1883年,最後一頭圈養斑驢在阿姆斯特丹去世,這也代表著斑驢的滅絕。
百年以來,科學家對斑驢的分類一直有爭議,最終通過DNA比對,終於確定它是普通草原斑馬的一個亞種或地域類型。今天,一些非洲的養殖場正通過人工選育,來培養與斑驢外表近似的斑馬個體,試圖讓「斑驢」重現世間。
(Equus africanus africanus)
非洲野驢一般被認為是今天家驢的祖先。和家驢相比,非洲野驢體型較小,毛髮極短。另外在肩部有一道標誌性的黑色縱紋,腿上有時會長些類似斑馬的條紋。
在柏林動物園飼養的努比亞野驢,攝於1899年
歷史上,非洲野驢曾經廣泛生活在非洲的東北部,為了避免與斑馬的衝突,非洲野驢基本生活在氣候更乾燥的沙漠地區、或是陡峭的山地。
人善被人欺,驢善被人騎。相比於桀驁不馴的斑馬,性情更溫順的非洲野驢,早早被人類馴化成了家畜。可野生的非洲野驢,卻已經陷入到滅絕的邊緣,除了人類的獵殺,一些逃回野外的家驢與非洲野驢交配繁殖,也嚴重汙染了它們的血統。
今天,非洲野驢的三個亞種中,阿特拉斯野驢可能早在公元300年就已經滅絕,而努比亞野驢也已經有將近50年未能再發現了。僅存的索馬利亞野驢,在野外只剩下500多隻。
非洲有熊麼?這是對非洲野生動物感興趣的朋友,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
在當代的非洲,熊這一常見的野生動物,卻在巨獸成群的非洲完全缺席。但其實在幾百年前,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阿特拉斯山脈,還能夠發現棕熊的身影,因此,這個小型的棕熊亞種被稱為「阿特拉斯棕熊」。
棕熊之所以在非洲完全滅絕,和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吞噬脫不開干係。在古羅馬時期,羅馬貴族們經常僱人在北非捕獵棕熊與獅子,將它們拉到鬥獸場中,與其他猛獸或角鬥士搏鬥,不知多少棕熊,在這一場場野蠻的屠殺中倒下。
古羅馬棕熊瓷磚畫
到了19世紀,北非殘存的棕熊已命垂一線,然而那些手持槍枝的歐洲獵人,又給予了它們最後的洗禮。據估計最後一頭北非棕熊,在1870年被獵人槍殺。在此之後,北非的獅子和豹,也先後在獵槍之下走向滅絕。
左至右:巴巴裡獅、阿特拉斯棕熊、巴巴裡豹,由於北非環境的嚴峻破壞、這些大型食肉動物先後銷聲匿跡
在非洲滅絕的野生動物,還遠不止於此。夜鶯麋羚、西部黑犀、開普驢羚等野生動物,都紛紛在人類貪婪的欲望之中消逝。誰又會是下一個犧牲品?
坦尚尼亞桑給巴爾島上的豹,其毛色與非洲大陸上的有一定差別,它們的花斑不像典型的豹那樣呈「銅錢」一般的環紋,而是分解成更細碎的斑點。
桑給巴爾島的古老傳說認為,豹子是由邪惡的巫婆所控制的,因此才會偷襲家畜、傷人性命。因此在20世紀60年代,豹成為了當地反巫術運動的無辜犧牲品,大量的豹子被視為「妖獸」而被殺死。當有識之士呼籲人們保護當地豹子時,為時已晚,豹幾乎在桑給巴爾島銷聲匿跡。
桑給巴爾豹留下的唯一標本,展出於桑給巴爾博物館
長年以來,動物學家認為桑給巴爾豹已在「屠豹運動」中滅絕,直到2018年,在桑給巴爾島設下的紅外相機,又一次記錄到了豹子活動的影像。
雖然影像十分模糊,但動物學家還是能夠確認,他們記錄到的正是消失了幾十年的桑給巴爾豹
(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
2018年3月19日,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時年45歲的蘇丹(Sudan),在肯亞的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Ol Pejeta Conservancy)去世。
自然圈創始人趙超在2016年,拍攝下的北白犀「蘇丹」
2009年之後,人們再也沒有發現過野生的北白犀。在肯亞飼養的最後幾頭北白犀,均來自捷克的國德武爾‧克拉洛維動物園。
目前,蘇丹生前所在的保護區,還生活著其女娜金(Najin)及外孫女法圖(Fatu),這對孤女寡母,是北白犀這個亞種留存於世的最後成員。
非洲浩浩蕩蕩的獸群,看似壯觀,卻也無比脆弱,除了這些已經消失或即將滅絕的動物,像黑犀、非洲野犬、黑猩猩等野生動物,都已陷入瀕危或極度瀕危狀態。
我們希望,伴隨著2020年世界地球日,自然帶給人類的新一輪嚴酷教訓,能夠提醒人類,更為重視開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有關非洲動物的珍奇異事……
歡迎自然圈線上課程:給孩子的非洲動物課。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下圖,報名收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