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越多,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因此我不敢說要「愛護地球」,我想說「我怕地球」,
畏懼她已知和未知的的力量
人類談不上拯救地球,只能拯救自己,放緩自己徹底激怒地球的腳步。
幾年前,一個對自然環境毫不關心的人,很難發現環境發生了什麼,偶有零星物種的滅絕,似乎只是動物保護組織會關心的事。但面對最近的澳洲火災、非洲蝗災、以及新型病毒,開始觸動主流人群,很多人會疑問:這個地球怎麼了?以後又會如何發展?有一件事是肯定的,
我們尚不了解地球,而此時我們更有必要去了解她。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獨立科學家
詹姆斯.拉伍沃克(JamesLovelock)受邀參與美國NASA的探索火星計劃,那個年代的人,都幻想著火星存在地外生命。
詹姆斯.拉伍沃克 1919年——
但在項目研究中,通過對比荒蕪的眾多天體,拉伍沃克更覺得地球是多麼獨一無二。在對比火星與地球大氣構成時,拉伍沃克很快提出結論,火星的大氣層太單一了,不可能有生命。
隨後的火星登錄也證明這一點。
在數億年的宇宙中,充滿眾多的不可預知性。地球的大氣同時擁有多種不穩定的元素,按理說,這些元素會相互反應從而改變大氣層原有的元素比例,比如氧和甲烷,但大氣層在幾億年來是相對平靜的,這其實是
很奇怪的。並且隨著對大氣歷史的分析,這種「和諧」不是一成不變的,地球形成之初,大氣也和其他行星一樣不穩定,但隨著遠古生命的種類和範圍越來越豐富,大氣環境趨於穩定並維持至今。因此拉伍沃克認為,地球的大氣層存在著比化學反應更複雜的自調節能力。並且和地球上的生物產生互動。同時放眼地球內部:氧氣含量幾億年來一直保持在25%,如果再高一點森林大火就會頻發,再低一點將不利於生物。海洋鹽分按理應會不斷累積,但幾億年來同樣保持在生命舒適的範圍內。
對於擁有多種不穩定元素的地球來說,這是很奇怪的。
藍色大理石 人類為地球拍攝的第一張照片
於是在1971年,拉伍沃克提出了「蓋亞假說」(「蓋亞」取自gaia,原指希臘神話中的大地女神)。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與非生命之間,
生物與巖層、大氣、海洋共同形成一個大的「超級有機體」(superorganism),引導所有生命和諧共生,也可以解釋為——
地球是活的。《牛津英語詞典》對此的定義是:「全球生態系統,其運作機制被認為類似一個
巨大的自調節有機體;在這個系統中,所有生命體一起定義並維持地球上有利於生命存續的條件。」
拉伍沃克和他的團隊設計了一個模擬行星的
數學模型「雛菊世界」(Daisyworld)證明該觀點:
「雛菊世界」簡述:
在這個模型中,行星上生活著黑白兩種雛菊,我們都知道黑色吸熱,白色反射熱量。
1模型開始時,星球一片死寂沒有熱量,當第一縷陽光照射星球時,黑雛菊依靠較強的吸熱能力率先開花。
2當黑雛菊種群達到一定程度後,星球吸收的熱量滿足了白雛菊的開花條件,白雛菊先在赤道繁衍,逐漸覆蓋黑雛菊的領地。
3但當白雛菊大量覆蓋時,反射了過多太陽的熱量,使得星球冷卻下來,又為黑雛菊繁衍創造了機會。
4於是雙方起起落落,互相制約,最後雙發都沒有過於興旺或滅絕,
並且把溫度一直控制在同時適應兩種雛菊的水平上。「人類必須在100年內離開地球。」——史蒂芬.霍金然而人類的活動在擾亂這種「穩態」。無論我們咱不贊同地球是活的,我們都會同意地球環境在隨著人類活動而惡化。放眼人類的各個領域,環保組織無疑是在盡力維持這種的穩定,越來越多的「綠色能源、綠色科技」,也是在謀求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最大限度的減少環境破壞。另一些人則對地球環境長治久安保持懷疑,
地球上有限的資源不足以支持人類長久發展下去,所以一些人希望在環境徹底惡化之前殖民到外太空,勘探更多的土地和資源。這也是人類大力推進航空事業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人類沒有趕在生態徹底惡化前逃離地球呢?當地球環境不再適應所有生命形式時,我們如何繼續傳承人類文明?
在霍金生前推薦的最後一本書《生命3.0》中,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將使其超越人類,脫離人類管制,並有可能消滅人類。但作者也強調,這是人類在這個動蕩年代延續文明的最後法寶。
在人類有高度滅絕風險的今天,當地球環境不適於生命生存時,人工智慧仍可以適應,並攜帶人類文明成果繼續存在下去。人類文明將繼續傳承。
雖然人工智慧加大了人類遭受淘汰的風險,但也同樣加大了人類繼續繁榮昌盛的籌碼。成為擺脫自然懲罰的最後一種力量。
對於地球,當我們知道的越多,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請好好珍愛我們的生存環境。
人與大地 守林動畫 繪
延展閱讀,與「蓋亞假說」相關的圖書:
《蓋亞:地球生命的新視野》英 詹姆斯.拉伍沃克
《蓋亞時代》英 詹姆斯.拉伍沃克
《深奧的簡潔》英 約翰.格裡賓
《與地球同行的七日之旅》韓 洪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