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前方吃緊,後方抓緊吃,國立中央大學自創「八寶飯」

2020-12-23 雍涼說歷史

西南聯大的學生何兆武曾回憶:「抗戰前在北京做中學生的時候,學校裡一天吃三頓飯一個月才花五塊錢,質量不錯,而且可以敞開吃。1938年我在長沙上學的時候也是五塊多錢,至少都是細糧。可是到1939年就不行了,物價飛漲,學校裡吃飯雖然不要錢,可是非常之差。」

1935年,國民政府的陸軍戰時給養是這樣的,每名士兵每天大米22兩或麵粉26兩、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臨時會加白酒2兩或白糖1兩。這個標準看似很完美,很中肯。可抗日戰爭一爆發,這些標準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不可能達到。

肉簡直就是奢侈中的奢侈,還記得《我的團長我的團》中一群人吃燉粉條時的情景嗎?估計就有那麼瘋狂。第73軍連長陳振渭回憶道:部隊到了駐地之後,只有從乾糧袋裡拿出的大餅,一折就是兩半,幹硬可想而知。吃了敗仗撤退時,第一頓飯是每人一捧米飯混著鹽菜邊跑邊吃,第二頓飯是稀飯,第三頓還是稀飯,只不過增加了些紅薯。

這還是抗戰初期,吃米還是不用愁的,可隨著戰爭的延長,日軍的進攻速度加快,大部分產糧區淪陷,國民政府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支出導致通貨膨脹,糧價開始不斷上漲。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開始發牢騷了:去夏米每鬥八角,今則二元六角。

糧價繼續上漲,前方一旦有要緊的消息傳來,後方民眾便要抓緊多吃一點,不然就真吃不起了。確實,餓肚子不是一般人就能承受得了的。

作家王鼎鈞在安徽國立第22中學讀書時,條件更為艱苦,他回憶道:「菜盆裡偶然有幾片肉,其薄如紙,面積如紐扣,浮沉如遊魚,惹你的眼睛睜得比肉片還大。那一陣子還真沒有人在乎那幾片肥肉。」不愧是作家,寫肉片都能寫得如此出神入化。學者丁文江的怨言更大,他說:「貴州有一種小飯鋪只有兩種東西可以下飯,一碟鹽巴,一碟幹辣椒,真是窮得要命。」

就連國民政府的第一高校也逃不了挨餓的命運,國立中央大學的食堂裡有種「八寶飯」,它由黴米、沙子、石子、粗糠、稻殼、稗子、老鼠屎和小蟲子組成。學生們紛紛抗議這麼完美的「八寶飯」,兼任中大校長的蔣介石只得親自來食堂品嘗,他幹吃了三碗飯,得出的結論是「米質太壞,要改善,肉也太少,夥食補助金要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最需要出力的士兵都面帶菜色,吃不飽飯,更別說那些普通老百姓了。但值得稱讚的是,國人在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的的險惡環境下,依然用自己的鐵胃硬生生地堅持到了抗戰勝利。

相關焦點

  • 鮮為人知的抗戰時期國立中學
    [摘要]「抗戰八年,各國立中學克服敵機轟炸、經費不足、設施欠缺等等困難,每年春秋兩季滾動招生,所救護的學生無法精確統計,估計總數當在二十萬以上。」說起抗戰時期的國立大學,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如國立西南聯大、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
  • 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在羅定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曾遷至羅定,在羅定學宮及牖明學校一帶辦學。雖然只有短短兩個月,但卻給羅定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日前,記者在羅定市社科聯主席蘇智勳,羅定傑出鄉賢、中山大學教授彭綺文的引導下,走訪當時國立中山大學辦學舊址,尋覓當年師生生活、學習的痕跡。
  • 抗戰時的大上海,舞照跳,歌照唱,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抗戰時期,上海是一個最特別的地方,作為中國最富裕的地方,日本刻意保留它的經濟中心地位,作為提款機用。所以當時的上海,竟然出現了畸形的經濟繁榮,歌照唱舞照跳,賭場煙館舞廳,不僅樣樣齊全,比戰前還繁榮。一時之間,軍方需要什麼,後方就捐獻什麼。這點在電影《八佰》裡也有表現,精明摳門的上海貴婦捐出自己的私房錢,擁有中國血統的白俄妓女,也捐出自己的賣肉錢。在戰爭初期,上海人不害怕空襲和槍炮,紛紛聚集在高處和河岸上為中國軍隊助威。
  • 走近羅定丨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在羅定設校
    國立中山大學在羅定辦學時的臨時校舍——羅定學宮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曾遷至羅定,在羅定學宮及牖明學校一帶辦學。雖然只有短短兩個月,但卻給羅定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為保存力量,支持民族持久抗戰,國立中山大學以及廣州的一些高校和中學,紛紛計劃遷徙。當時廣東有兩個後方,一是韶關(曲江)地區,二是西部的羅定。日本侵略軍當時已進入湖南,而韶關與湖南接壤,日軍隨時可以從湖南進入韶關,為穩妥起見,國立中山大學選擇深入內陸的羅定盤地作為遷徙安置地。
  • 老重慶|走出兩彈元勳 兩江新區有處國立中央大學遺址
    ▲國立中央大學柏溪最後的校舍正面圖張之洞等人籌建因抗戰爆發決定內遷重慶東南大學官網首頁關於該校歷史沿革的記錄上,完整地記錄了國立中央大學的建校及變遷史。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將東南大學與多所學校合併組成綜合性大學,改稱為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6月,學校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上海社科院蔣寶麟論文《抗戰時期中央大學的內遷與重建》一文中,提到1932年8月,羅家倫就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在時局紛亂的背景下,提出以「安定」「充實」「發展」作為國立中央大學新的治校方針。
  •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排名,國立中央大學才是當時的巨無霸!
    大家都知道,國內當前的很多知名高校都擁有過百年的校史,其中部分在民國時期就已經聲明顯赫了。小編最近得到了一份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的一份各公立大學第一志願報考人數名單,這份名單很清晰的表明了當時各所大學的實力和排名情況。其中,裡面很多大學如今依舊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高校。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位於玄武區四牌樓2號。其前身三江師範學堂,是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時於1902年創立的。不久,一分為二,分別改名為兩江師範學堂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簡稱南高)基礎上建立起東南大學,它是南京最早的國立綜合性大學。1927年,改名為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更名為江蘇大學;同年5月,又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 烽火弦歌·走進雲浮華南研學基地② | 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在羅定
    烽火弦歌·走進雲浮華南研學基地② | 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在羅定 2020-12-11 1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縱觀湖南大學的抗戰史,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湧現在我們眼前。西遷是壯烈的,師生為了祖國和民族的未來,以筆為武器,英勇抗戰,換來了今天的湖南大學。他們的故事我們不能忘卻,那段歷史不容忘卻。 1937年7月7日,由嶽麓書院綿延而來湖南大學獲批從省立改歸國立,成為當時中國第十五所國立大學。
  • 民國五大名校:國立中央大學領銜,清華、北大均入選
    其實,無論是民國五大名校,還是民國四大名校,它們的成員都基本是固定的,主要差別就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而稱之為四大名校,就是將原本五大名校中的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北京大學當作一所來看待了,但是由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存在的時間不算太長,而且當時的私立南開大學實力並不是特別頂尖,所以我們今天還是按照民國五大名校來介紹。
  • 民國南京-國立中央大學
    1928年2月,因「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校名易致混淆且不合常規,校名改為國立江蘇大學(後只稱江蘇大學),此舉遭到學校上上下下反對,引發了「易名風潮」,學生請願代表團懇請改校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等,但政府大學院沒有回覆,為此學生罷課三天。最終,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大學委員會於1928年5月16日做出決議:「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易名風潮」始息。「國立中央大學」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 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村裡
    沒想到,真沒想到,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小鄉村裡!造化弄人,否則現在的泰和一定會更輝煌!談起211、985大學,有部分人就認為(我也是其中之一),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
  • 風雨飄搖的囯立中央大學遺址
    可誰會知道,就是這汙水處理場場址上,在抗戰時期,這裡曾是國立中央大學柏溪校區的校址!多少莘莘學子從這裡學成畢業,直接開赴抗戰前線,這段歷史已被徹底遺忘了! 國立中央大學,在民國時期是全中國最高學府,系科最全,規模最大。這所大學追根溯源,可尋至三國時期吳國永安元年的南京太學,歷史太遠,不表。主要講講民國時期吧!1928年由國立江蘇大學改稱囯立中央大學。
  • 淺談曾經的亞洲第一高校—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最高學府,起源於1902成立的三江師範學院,1928年由國立江蘇大學改名而來,是民國時期學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共設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8大學院,曾經在當時是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高校。
  • 南昌大學:國立中正、一脈傳承
    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民國時期至今在此大地便樹立著一所以「領導人」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國立中正大學(現稱南昌大學,南昌大學辦學始於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和1921年創辦的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
  • 「國立」「中央」大學 - 中國臺灣網
    時間:2001-04-09 17:18    來源:
  •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誰才是國立中央大學繼承者
    國立中央大學,真的曾經是亞洲第一的大學嗎?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的學生,為什麼要為了爭奪國立中央大學的繼承者而吵得不可開交?正是由於國立中央大學至高無上的地位,今天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的學生,還常常在網上為了誰才是它的正統繼承人而吵得不可開交。那麼,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到底是什麼來歷?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為什麼要爭當國立中央大學的繼承者?誰才是國立中央大學真正的繼承者?
  • 國立中正大學究竟是不是民國十大名校?
    01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於中華民國29年(1940年),創建於江西抗戰後方泰和縣杏嶺村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就是這本《抗戰時期的民國大學招生研究》,筆者家裡也有一本,翻到本書的97頁,有一張表格,如下:誠然,國立中央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確實都是民國的頂尖名校。但是國立交通大學不是嗎?國立浙江大學不是嗎?第一志願人數多就等於學校實力強,這個因果聯繫是不是太脆弱了?第二,再看這個年份——1940年。這是抗日戰爭白熱化的一年,東南數省都已經陷落,武漢、南昌、福州、廣州這些省會城市已在日寇鐵蹄之下。淪陷區的大學,不是在逃亡的路上顛沛流離,就是日寇汪偽的控制之下。
  • 圖書館舉辦「抗戰時期大後方社會生活圖文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林紅狀 攝影 李詩苗)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圖書館在津南校區館二樓大廳舉辦「抗戰時期大後方社會生活圖文展」。展覽從館藏抗戰文獻精選珍貴圖片100餘張,分為「公共事業」「重慶大轟炸」「鋼鐵工業」「軍事工業」「紡織工業」「軍事訓練」「城鎮社會」「教育文化」「苦難民眾」和「國人肖像」10個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