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王小遲網名半山隱士重慶文保志願者老重慶發燒友自由撰稿人
在6號輕軌線上,有一個車站的名字很美麗—九曲河站。讓你想起什麼?黃河九曲十八彎還是曲殤流水?
這是位於重慶市兩江新區照母山西側,佔地3300畝,全長5公裡,共分為峽谷、河口溼地生態體育區的溼地公園。在這溼地公園裡,修建了一座汙水處理場。可誰會知道,就是這汙水處理場場址上,在抗戰時期,這裡曾是國立中央大學柏溪校區的校址!多少莘莘學子從這裡學成畢業,直接開赴抗戰前線,這段歷史已被徹底遺忘了!
國立中央大學,在民國時期是全中國最高學府,系科最全,規模最大。這所大學追根溯源,可尋至三國時期吳國永安元年的南京太學,歷史太遠,不表。主要講講民國時期吧!1928年由國立江蘇大學改稱囯立中央大學。1937年,抗戰時期,該校全部遷往重慶和成都的兩個壩:重慶沙坪垻和成都華西壩。遷到成都華西壩僅有醫學院和農學院畜牧獸醫專業。其餘的各項科、系全部遷到重慶。曾有朱家驊,劉光華,李四光等著名學者當過校長。1932年羅家倫任校長。1937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西迀重慶,在重慶大學借出的松林坡建校舍開學。而柏溪是低年級學生的校區。
抗戰時期,在國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國立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等遷到西南大後方的各高校青年,紛紛投筆從戎,參軍當兵投奔前線,浴血抗戰。柏溪校區的學生,年齡較小,是大學一年級學生,他們當時的學習環境很艱苦,一邊學習,一邊還得防日寇空襲。
柏溪之名,是當時囯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先生,在沿嘉陵江尋訪選擇新校址時,見現在九曲河上有小溪,溪邊有大片柏樹。有流水,有平地,有柏樹,無名地且取名柏溪吧!就在這裡,國立中央大學柏溪校區開工建成。
在當地人民群眾大力協助下,僅僅用了42天,就建成房屋108棟(結構是平房,穿鬥,草頂),另外平整出三個體育場,整個柏溪校區可容納2OOO多學生在這裡上課。
九曲河溼地公園的上方巳開發得比較好,但公路下段,實在不敢恭維。沿河流下遊方向一直走,跨過一座石板橋,必須穿過一條雜草叢生的小路,掩鼻而過,看見一破敗不堪的穿鬥房,這就是中央大學內遷重慶後,柏溪分校僅存的遺址,是整個大學大門前的一間收發室而已。
數十年的風吹雨打,人為的不作為,沒有保護意識,使這有眾多教學樓、實驗室、學生宿舍、附屬小學、食堂大樓以及大操場全部被蠶食!被遺棄!被遺忘!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些昔日國立中央大學校友回渝後來此留下的一些紀念性的文字。中央大學在民國時期,是當時我國五大名校中排名第一,在這裡走出了太多的名人志士。徐悲鴻、張大千都曾在該校任教。
電影《無問西東》裡的西南聯大曾讓人感慨萬千,然而西南聯大在民國時期不算最大的學府! 國立中央大學,它當年的知名度超過了西南聯大!曾是亞州第一學府。誠、樸、雄、偉這四個字是國立中央大學的校訓。只不過,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幾乎回北平,而國立中央大學回到金陵。
目前這棟建築早已立牌保護,是兩江新區不可移動文物。但是,相關單位仍沿襲不作為方針,不作為態度,除了掛個文物保護牌,不見有任何保護措施,垃圾遍地,結構損毀,風雨飄搖,時刻都會垮塌。
為什麼不予以修繕,為什麼只掛個無約束力的鐵牌牌就了事,沒有後繼跟進?恐不久的將來,中央大學內遷重慶最後的遺蹟將徹底消失,實在令人無比唏噓!
告訴你吧,別不相信,從囯立中央大學重慶柏溪校區,走出了三位"兩彈一星"元勳,他們是朱光亞先生、錢驥先生、黃緯祿先生,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囯國旗設計者曾聯松先生,以及中科院院士,固體物理學泰鬥馮端先生,徐悲鴻大師的代表作《七喜圖》就是先生在柏溪校區任教時創作的。
為什麼真正的陪都文化,抗戰遺址得不到保護?而那廂裡,人造景點,假民國風情區不倫不類並趨之若鶩,那怕用造假景點千分之一的經費,略加修繕,既保住了真文物,也給溼地公園添一景點,為樂而不為?
一曲《松花江上》,是同學們組織活動,表演文藝節目時,最愛唱的一首歌,熱愛祖國,思念同胞和故鄉,盼望早日打敗日本鬼子,回到那可愛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