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國家文物局確定湖北、貴州、湖南三省現存最具代表性的土司遺址,共同聯合申報2015年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包括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13至20世紀,土司分布地區在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目前中國記錄在案的土司遺存有101處,由於分布廣、遺址多,決定了項目必須是「打包」申報。
三處遺址分布於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交界地區,是現存具有大型規模、完整格局、豐富遺存的土司城遺址。包括土司城遺址、土司軍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築群、土司莊園、土司家族墓葬群等。此三處土司遺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遺存,位於土司地區與中央政權主體地區地理和文化最前沿的交匯地帶,屬典型的多族群文化複合區域,是中國土司遺產中的代表。
與世界上其他文化遺產相比,羅馬帝國遺產體現一致的羅馬風格,沒有文化多樣性,古印加帝國政治制度與我們一樣的,但是找不到遺存。中國的土司遺產不僅有多樣性的文化歷史,還有大量的遺存。
土司地域多數是少數民族,歷代中央王朝為強化管理,從唐宋時期,就採取懷柔政策,推行設衙羈縻制度,也就是承認當地土著貴族,封以王侯,納入朝廷管理。從元朝開始,施行「以夷制夷」,「以蠻治蠻」的土司制度。明朝朱元璋時,規定土司「可承襲,擁生殺,需朝貢,供徵調」。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司王國歷經元、明、清三朝,盛行數百年,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
在明朝達到了鼎盛時期,直到清朝雍正年間,「改土歸流」的改革進程,才把世襲的土司,改成了由朝廷任免的流官。在整個過程中,僅湖北的土司城在元代曾設立29個土司,明代設立31個土司,清代立20個土司。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明代,數量達到3000多家。
土司遺產的系列遺存,反映了中國土司制度歷史、土司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徵,見證了多民族統一國家「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傳統理念。而和以往申遺項目不同的是,土司遺產是以文化和制度遺產為主體提出的申請,和過去的自然或者文化遺產項目有很大的區別。這些散落在西南蒼山碧水間的古建築群落是我國古代西南地區人民超人的智慧和技藝的見證,也是先進民族文化和融洽民族關係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