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轄地七千平方千米的容美田氏
□本報記者 謝方 張萌
發自湖北恩施
清康熙1704年二月,戲劇作家顧彩由湖北枝江(現宜都枝城)出發,經松滋入湖南石門,再轉入湖北鶴峰東境,由白菓坪上大隘關,進入容美土司轄區,此後四個半月遊覽了容美境內的南府、中府、平山爵府、山川勝景、文化遺蹟,考察了容美社會的文化藝術、風俗民情、經濟生活和政治制度,而後將自己的見聞寫成日記體遊記《容美紀遊》。
7月盛夏,記者同樣從枝江過恩施、鹹豐、來鳳,進入容美,路線不同,季節不同,顧彩當年遊歷的那些亭臺樓閣多已不再,然而武陵山區固有的山川地勢如故,循著顧彩的記錄,尚能感受一位中原人士出入武陵山區感受到的山川之美和容美田氏文化之盛。
容美土司,是在本專題採訪中被多次提及的土司,1308年容米部落建立黃沙寨千戶,至1735年改土歸流,容美土司在鶴峰周邊地區統治長達四百多年。其當年勢力強大,鼎盛時期統治面積達7000多平方千米,多地建有土司辦公之地;詩文傳統最盛,出了十位詩文作家,形成了田氏詩派。2011年,容美土司遺址被納入國家文物局申遺的後備名單中。
由於戰爭的毀壞和風雨洗刷,現存的土司遺址已不多,且分散在鶴峰境內二十餘處。其中保存最好、最為重要的是位於屏山的爵府遺址,經考古發掘現仍存有房屋地基、讀書臺、戲樓、街道等遺蹟,顧彩所記之處仍能看出當年影子。
本次土司制度專題報導的最後一期,記者走進了位於深山峽谷之中的容美,跟著顧彩的歷史記錄,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文新的現場勘探,去追憶一方霸主容美田氏。
疆域
北臨清江,南抵桑植,土司移動辦公
鶴峯縣退休幹部、民族史研究者祝光強多年來踏遍鶴峰容美土司遺址,翻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寫出了《容美散論》《容美土司概觀》等著作。
據載,容美土司來源於一個古老的部落——容米部落,屬古代巴人廩君種的一支,他們最早出現在長陽縣資丘鎮附近清江南岸天池河口的容米洞,後沿天池河而上逐步深入鶴峰,曾有1300年與世隔絕的生活。容米在土家語中是「么妹」的意思,容米部落應該是一個女性氏族社會。
元至大元年(1308年)容米部落建立黃沙寨千戶,至正十年(1350年)設立容美軍民總管府,土漢文化漸漸融合,「容米」才漸漸為「容美」所代替。元至正二十六年,升為四川行省參政行容美宣撫使司,容美土司開始存在,此後的明清兩朝,容美土司的級別多為宣撫使司、宣慰使司、宣慰使司,居三品,管轄地域遼闊,是鄂西四大土司之一。
史載,容美土司曾雄踞一方,其疆域控制面積元末約2000平方公裡左右,其後容美幾代土司步步為營,攻城略地,逐漸佔領周邊其他土司之地,明末清初鼎盛時期疆域達7000平方千米,包括今鶴峯縣大部,巴東縣野三關以南大部,恩施縣、建始縣清江以南的部分,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大部和湖南省石門縣、桑植縣與之接壤的部分地區,至清雍正年間,其控制疆域雖縮小,但總面積仍為4000平方千米。以至於雍正皇帝認為:「楚蜀各土司,惟容美最為富強」(見清雍正《硃批諭旨》)。雍正十三年,末代土司田旻如自縊於萬全洞中,容美土司統治結束。
容美土司遺址考古發掘領隊黃文新介紹,容美土司司治在中府,今鶴峯縣城所在地,已被毀棄。坐車從鹹豐經來鳳至鶴峰,一路上山嶽連綿,溝壑縱橫,翻越無數座山峰,交通十分不便。容美土司為了加強統治,在疆域內多處建立行署及相關設施,採用移動辦公的方式,帶著家眷、文武臣子每隔幾個月換一個地方。如南府就是土司田順年及其祖先在麻寮土司南府的基礎上修建的外府,以處理五裡坪、六峰、灣潭、大面等地的事務,也是南下宜沙、石門、慈利等地的中間站。
因此現在鶴峰境內多處存有容美土司的遺址,形成了較為龐大的容美土司遺址群,現存遺址點分布涉及到5個鄉鎮7個行政村,有二十多處,總面積達510多萬平方米,「這也是容美土司遺址與唐崖、老司城和海龍囤對比最大的特點。」黃文新表示。
探訪
鐵鎖橋 楠木架梁風雨橋,屏山對外的唯一通道
土司爵府是容美土司的第二行政中心,也是重要的活動場所,位於屏山的下屏,距今鶴峯縣城東約十公裡,周圍峭壁千仞,深溝巨峽,漊水大峽谷、躲避俠、黑龍淵更是構成天險,顧彩在《容美紀遊》中發出驚嘆:「嗚呼!蜀道難其難,未必如屏山!」
全屏山最為險要的一處為躲避峽,峽谷深百餘米,目不可測,谷中橫插一條碧綠的江水為黑龍淵,遠遠可見峽谷中一座寬大石橋橫亙其上,是屏山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由於年久失修已成危橋,當地政府正在修理,連同上山的道路也正在修理中,塵土飛揚,偶聞擊石機器嗡嗡作響。
黃文新介紹說,當年容美第十四任土司、勵精圖治的宣撫使田楚產選定屏山這塊險要之地作為爵府所在,首先命人修路建橋,在躲避峽中最窄的一處修了一座橋,就在現在石橋以下15米處,原橋名天心橋,高百米。天興橋為楠木架梁風雨橋,驚險異常,黃文新說,靠屏山這邊下了橋是幾乎垂直的峭壁,行人還需手足並用攀爬才能上到屏頂,從前屏上居民從來只買小牛犢、小豬仔,才能將它們背上山。
史載土司曾在橋頭築壘設隘屯兵駐守,無人值守時,可以關鎖,故名鐵鎖橋,與萬全洞並稱「司中絕險」。顧彩當日亦是經過此橋進入爵府中,留下詩句稱「曲蹬危梯落太清,獨伸仙掌擘空明。扶藜未踏神先慄,明日還從此路行。」
風雨橋先後於康熙、道光年間維修,至20世紀60年代,因木質結構腐朽,成為危橋被拆除,改建為公路石拱橋,並將橋面上移15米。正在修的石橋寬三米有餘,走車都不成問題。站在橋上下望,一池碧綠的水像沒有流動似的,幾隻小船浮在崖壁邊。記者不敢久站,遂過了橋,一路上山。
小崑崙 田舜年在此閉門讀書,編纂《田氏一家言》
下了鐵鎖橋,一個兩層高的觀景臺立在壁上突出位置,登高一覽,躲避峽、漊水大峽谷、黑龍淵盡收眼底。沿著觀景臺往下,山壁上有一條隱秘的石板小路通向峽底,因在封閉施工,道路危險,記者未能入內一探。但從上往下看,峽谷靜謐幽深,最窄的地方只有一兩米寬,真可謂是「一線天」。黃文新介紹,這部分建築均為後期當地政府開發旅遊所建。
觀景臺出來見一「小崑崙」路標。從山上穿過小路,來到一處高地,四周皆懸崖,即為小崑崙。這裡位於爵府遺址東南方,幾乎沒有留下什麼痕跡。據史料記載,小崑崙原建有佛寺一座,有藏書樓,為土司田舜年閉門讀書寫作的地方,所以又稱九峰讀書臺。土司子弟以及門人友人經常需來此讀書。也是田舜年同眾多漢族詩人文士交流創作經驗的地方。
小崑崙與紫山寺隔著躲避峽可遙遙相望。據《容美紀遊》載,顧彩曾住紫山寺上,與田舜年隔峽吟詩。由此可知田氏土司文化的興盛絕非無源之水。
土司田舜年酷愛讀書,史書造詣也很高,他在康熙至雍正年間居小崑崙等處,讀經博史、著書立說,先後編著《容陽世述錄》、《二十一史纂要》,創作劇本《古城記》、《許田射獵傳奇》。他以這裡為主,將田九齡、田宗文、田圭等人的著作收錄總纂為《田氏一家言》。
戲樓 三代土司均愛戲劇,《桃花扇》恆演不衰
沿著正在修的馬路上山,忽見右手邊的山壁上立著兩塊奇大的石頭,高約四米,表面風沙磨礪,巨石上有摩崖石刻「山高水長」四個大字,相傳為土司田舜年親筆,大石左側就是漊水大峽谷,巨石這邊則是一方平地,遠遠望去視野開闊。
黃文新介紹,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記載,這兩塊巨石所在地就是當年土司看戲的地方。田甘霖、田舜年、田炳如三代土司,都是戲劇愛好者,田舜年還曾寫過《許田射獵傳奇》和《古城記》兩部劇本,他尤其愛好孔尚任的《桃花扇》,平時招待客人都必「令伎奏桃花扇」,在康熙帝下令禁演《桃花扇》之後,他還不懼禁令,「恆演不衰」。
每次進駐屏山爵府期間,他都要在夫子廟看戲聽曲,親自指導女優排練、演出。戲劇家顧彩對此地嚮往已久,因此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容美之遊。從《容美紀遊》的記載可發現,顧彩上屏山後,田舜年都會在百忙中陪顧彩看戲、排戲,討論顧彩的《南桃花扇》和他自己的劇本,相互學習切磋。
顧彩對田舜年的詩文戲劇作品評價很高,甚至將田舜年與孔尚任相提並論。他寫了《客容陽席上觀女優演孔東塘戶部〈桃花扇〉新劇》一詩,稱讚這兩個人是當代詞壇的傑出人才:
「魯有東塘楚九峰,詞壇今代兩人龍。寧知一曲《桃花扇》,正在桃花洞裡逢。」
黃文新介紹,根據考古發現,當時的戲臺應該就搭建在兩石之間,搭出一個高臺,背面漊水大峽谷,而且戲臺應該是露天的,背面並無亭臺樓閣,前面的空地就是觀眾席所在。
爵府建築於明萬曆年間由時任土司田楚產開始建造,至清朝土司田舜年精心營構漸臻完備,因土司王又稱爵爺,所以此地也稱爵府。爵府遺址是今日所存的容美土司遺址中最重要的所在,因其地理位置險要,遺存豐富,對土司而言意義重大。
沿著山路上山,爵府遺址並不是很好找,因路途遙遠,屏頂山勢雖不陡峭,但面積巨大,叢林遮蔽。山上樹林茂密,偶見田地和農家,下午三點太陽正烈時仍然有農家在玉米地裡勞作,山上偶見政府所立「吃水困難鄉」的石碑。順著農家的指引,在一個農家環繞、田地集中的地方看到爵府遺址,只留下大片大片的石頭。
黃文新說,爵府遺址的考古發掘最大的便利之處是顧彩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資料。他在《容美紀遊》中詳細描述了爵府當年的布局和主要建築、面貌,可見當時爵府的繁華景象。原爵府前,有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大街,稱爵府大街,東抵小崑崙,西達水砂坪,長約2華裡,巨石鋪砌,街道寬闊,「可行十馬」,山後後堂坪為后街(或稱二街),長2華裡,為爵府差役及市井居民聚居地,「居民落落,多樹桃柳」;諸郎君讀書處在槿樹園;下坡為戲房,乃優人教歌處;其西街盡頭下皆陡壁深澗,恐行者失足,以竹笆插斷;后街長二裡許,民居櫛比,有各類商鋪及粉坊、紡織、教坊等。」
而今,表面建築均已不存,只留下建築石基和斷壁殘垣,一層一層平臺往上排列,足有16個之多。因為這裡的考古發掘尚未完成,少數地方用藍色塑料膜覆蓋著,遺址和農家的菜園子只隔著窄窄的土路,用一圈籬笆隔著。
但黃文新仍然通過考古發掘更加詳細地還原了當年爵府的狀況。他介紹,爵府遺址地處東北高西南低的坡地上,坐東北朝西南,山坡上自下而上有人工用石塊壘成的保坎,形成大小不一的平臺16個,這些平臺上建有不同功能的建築,包括大堂、二堂、三堂、延春園、槿樹園、戲房等建築,其中大堂、二堂、三堂在一條中軸線上,「可看出漢文化的特點」。其中大堂是土王議政場所,二堂稍小,為土王接待賓客之處,三堂為土司及家人住所。山頂設有哨所,右側建有地牢等防禦設施。
黃文新判斷,爵府遺址主要毀於「改土歸流」時,因容美土司不同意「改土歸流」,清朝政府大兵壓境至屏山,被攻佔後容美土司建築均被毀,絕大多數地表不見建築痕跡,僅發現一些殘磚爛瓦及雕刻較為精美的石建築構件,如石刻門礎、石磉、麻條石牆、臺階,石虎、馬槽等,還有少量石碑(奉天誥命碑)和石刻。
容美爵府和屏山的開山鼻祖田楚產不僅在政治和軍事上卓有成績,而且在他的治理下,土司地區的鑄造業和火器製造均達到較高水平,如明天啟元年十二月施銅一千斤鑄造的大日如來佛銅像,即是田楚產贈送給施南土司的禮物,現藏恩施市文化館。容美、屏山等還有古代採掘硝石、硫黃、鐵礦的礦洞遺址多處,都是製造火藥軍器的物證。由於他的文治武功,崇禎皇帝於崇禎二年(1629)「破西南未封之先荒」,頒旨誥贈田楚產為「宣武將軍」。
爵府 巨石鋪就爵府大街,「可行十馬」
鶴峰地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石林立,多溶洞。因山就勢,以洞為據,洞穴文化因此成了容美土司建築遺蹟不同於唐崖、永順土司的特點。古容美境內現存三個最著名的洞穴,分別為屏山萬全洞、九峰橋萬人洞、太平情田洞,其中以屏山萬全洞最為險要,與鐵鎖橋並稱為「司中絕險」。
萬全洞位於漊水峽谷屏山一側鐵板巖懸崖上,從爵府過去尚需步行半小時之久。上下左右皆為絕壁,僅有一條十分陡峭的小路可通司署舊街。該洞本為屏山防禦匪盜的「土民屯守之所」,在田楚產開闢天泉山期間即已發現,至田舜年襲任宣慰司執政以後,於康熙年間大力擴建。
黃文新介紹,《容美紀遊》載,洞內原來建有石門、寨牆、炮臺,左有「就月軒」、右有「愛日亭」,正中還建有「大士閣」、「魏博樓」。現在的洞口南面牆壁上還刻有「萬全洞記」碑刻,記載了建洞的過程,稱是田舜年藏書之所。但黃文新對此觀點有所質疑,他認為萬全洞的本意應該是土司為保全自身安全的軍事地點,和平時期則在此藏書、避暑。
目前尚未進行考古發掘,黃文新介紹預計今年底將會對其進行一次初步的清理髮掘,弄清楚洞內的構造、布局、遺物等。
田舜年在處理政事軍務之餘,經常在洞中舉辦詩會,喜招中原名士,顧彩、蔣玉淵、鍾南英等人都曾赴會,顧彩回憶,某次詩會,曾有一位受邀者懼其險峻,不敢赴會,只託人帶詩稿到洞中代為誦讀。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實行「改土歸流」,遭到末代土司田旻如的抵制,清軍大兵壓境,田旻如帶著親信最終退守萬全洞,與清兵抗拒,不料中府土民暴動,捉拿了田旻如的心腹骨幹田暢如、向日芳等,並圍困其住所,田旻如見無力回天,於十二月十一日自縊身亡,容美土司的統治到此結束。容美田氏後人、親信多被發配至外地充軍,離開了這片生養他們的故鄉。
九峰橋萬人洞則是三個古容美洞中面積最大的,黃文新介紹,萬人洞主要是作為屯兵的地方,洞內曾出土了箭鏃、燈盞、剪刀等物。
萬全洞懸在鐵板巖崖壁上,末代土司自縊於此
詩書文化
以「能詩善文」為樂
形成田氏詩人群
顧彩到訪容美土司並非只為此地的山川壯麗、秀美,更多的原因是被容美土司田氏的文化所吸引。由於政治原因,孔尚任的名作《桃花扇》被清廷禁演,但土司田舜年卻不顧禁令,在容美司境內「恆演不衰」。消息輾轉傳來,孔尚任激動不已,而此前顧彩的朋友蔣玉菡就已經到訪過容美,稱讚不迭,於是顧彩決定親訪容美。
容美司主田舜年得知顧彩將來,興奮異常,遠出司城數百裡迎接,以極高規格接待,給予體貼入微的關照。顧彩在容美境內的四個半月裡,兩人整日在一起切磋劇藝,歌詩唱和,翰墨傳情,相處如魚得水。作者回鄉後把途中所記經過整理出版,便有了今天的《容美紀遊》,成為後人研究土司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
在鄂西、湘西諸多土司中,容美田氏在文化上具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形成了田氏詩人群,自田九齡始,至田舜年止,歷時200多年,連續6代,容美湧現出10位詩(文)人,創作各類詩詞3000多首(今存有380題、524首),田楚產更是於清康熙年間匯成《田氏一家言》。
在非常落後的經濟和土司制度下,與容美歷代土司強勢推行漢文化密不可分。據祝光強研究,土司田世爵幼年經歷了庶長兄白俚俾弒父篡位的血腥風雨,在寓留桑植司期間也受到良好的教育,襲職後,他開始全面推廣漢文化,聘請漢族名士進司開館任教,規範漢語言漢文字的啟蒙教育,至今鶴峰土家雖居深山闢壤,然其語言多與普通話相近,「不蠻」「不土」,概源於此;人名稱謂均以漢語為準,不僅司主再沒有土家語名字,就連舍把、旗長等基層官員也很少有土家語命名;利用各種機會,讓土司內的基層官員和土民大量出山,進行漢文漢語的現場演練和先進文化科學技術的引進。據《世宗實錄》載,嘉靖七年(公元1527年)八月,容美宣撫司赴京進貢人數竟達千人,約佔土司城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
與其他土司多學習漢文化的禮儀制度等不同,田氏在詩書文章上更有追求和造詣,歷代均以「飽讀詩書」為榮,「能詩善文」為樂,求知好學成了田氏的家風,而容美的山水清奇,民風古樸,也能格外引發詩興。
訪不完的歷史走不完的城
長江商報消息 世界文化遺產之外的土司城:
□本報記者張萌 謝方
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成功,捷報飛傳,深隱大山深處的三處土司城遺址,名揚海外。
土司制度發源於中國,是土生土長的華夏智慧,其價值並不偏於地球一角,是人類歷史智慧的遺存。從最初發端的羈縻之制,再到「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歷經元、宋、明、清直到近代,土官治理與中央管轄達到了和諧共榮。
土司分布在中國廣大的西南地區,主要推行於雲貴、青藏高原東北部邊緣山區,發展至明代鼎盛時,至少已有24個民族,688家土司。目前,全國已知與土司相關的遺存共100餘處。湖北唐崖、湖南永順、貴州海龍屯三處土司遺址聯合申遺,三處治所分布在不同地區、職級由高到低、功能配合從堡壘到宮殿,相互印證。
山水佳城,千城俊秀,除此三處世界遺產外,同樣還有很多布局精美,獨具當地特色,充滿未解之謎的土司遺址。本期長江地理,將再擷取三處遺珠,以饗讀者。
從鄂西到湘西再到黔北,一路山水相交,土司城總在最險峻的地方出現。也就應了古人遊記中的那句,「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申遺成功的消息一傳來,我和同事就上路了。那些遺址都在偏遠的山林,沿途所見,讓人頓覺中國最美的鄉村,還是在鄂西到湘西的山谷間。
途中一位師長發來消息,因其故友患癌症去世,並與我談論生死問題。其實這個突然而至的問題並未大煞風景,風景對人生並沒有多少啟發,心中讚美欣賞就夠了,遺址徒增歷史變化的感嘆,正如李白所言「晉代衣冠成古丘」。路上帶了一本克爾凱郭爾的《恐懼與顫慄》,倒是這本書對生死問題有思考。
第一站到達唐崖,抬頭已是烈日當空,而肚子卻空蕩蕩,管理處何繼明處長送來兩碗雞蛋面。以後,每到一處遺址,爬上炙曬的山頭時,總想著這碗面。吃完,我們上山轉了半天。山間滿是荒地墳冢,考古遺址上不需要更多聯想,石頭縫裡吹出來的風都是蒼涼的。
何繼明在他的辦公室裡談了很多當地的傳說。「我們當地人重生輕死,把死看得很輕。人老了,還沒有去世,就把棺材擺在自己的屋子裡。」不知道土司身前是否也是如此?站在田氏夫人的墓前,見石牌坊上刻著「萬古佳城」,就想到如何才能「重生」。沒有佳城,重生恐怕就是難事,人失去了環境的庇佑,只能更多地期望逃離此生,不會看重今生的永久。土司家族大多傳承超過四五百年,永順土司更是延綿八百年。多數時期,朝廷能與土司相安,有的甚至與中央朝廷不期而然地枯榮與共。如今站在歷史上看,卻是再明顯不過了,海龍屯護國又叛國就是一例。
今人也許能夠從中發掘出和諧的深意來,但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也許不應該如此理解,因為「人與自然的和諧」首先是生命當下提升的問題。我們往往過於相信,和諧之外沒有悖謬。海龍囤考古領隊李飛告訴我們:「土司制度並不是完美的,只是一個歷史的過渡。如果真的十全十美了,也就不會有改土歸流的完結了。」
廢棄的羅馬古城給了文藝復興新的生命,如何建造「萬古佳城」倒是土司遺產的新生命所在,也是思考中國文化生命的一個切入點。(張萌/文)
萬古佳城的不安與蒼涼
深山之中,人情之美
此次《長江地理》土司遺址專題共去了四個地方,除卻三處本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址外,還多了一處容美土司。堅持要去這裡,也是因為容美土司的文化之獨特。
在崇尚武力的土司王中,容美土司田氏家族非常鍾愛漢文化,而且尤其喜愛詩歌戲劇。明清之際,在鄂西與湖南交界的鶴峰深山中,田氏一族誕生了十位詩人,孔尚任的《桃花扇》在此非常受歡迎,也因此有了顧彩的四個半月容美之行,《容美紀遊》成為今日了解當時本地區文化、經濟、山川的最好讀本,其意義不亞於徐霞客遊記。
從湖北宜昌入鄂西宣恩,至鹹豐、來鳳,取道容美到永順老司城,再穿越湘西、黔東南至遵義海龍屯。三省四地,古來其實這路線,也都是土司互為聯繫的道路,更有鹽道、茶道在其中穿巖而過,留下的歷史、文化故事紛繁龐雜,值得再探。
在車上看著身邊掠過的層巒疊嶂,很快就疲倦於連綿不斷的大山。而當自己搭汽車、轉摩託、再步行,為了尋找本次土司文化而來,體會和了解更多。
深山之中有美景,自不必言,時時有拿出相機記錄的衝動。而此外則是人情之美,從海龍屯下山之時已經將近七點。在路邊攔下一位村民的車載我們去市區,還盛情留我們吃了晚飯,晚霞之下,幾隻小狗在房前散步,暑假歸來的小孩們腳踩滑滑車,從頂上一滑而下,在房前的山崖上看到幾株野百合。
同樣是大山之中,偏僻之地,經濟不發達的地方,有如我親身感受到的人情之美,卻也有如《盲山》中的愚昧與麻木。決定因素到底是什麼?容美土司田世爵因兄長叛變、仇殺,遂生教習漢文化的心思,幾百年來,容美土司治下夜不閉戶,詩書之風興盛。文化或為一解決之道。
而在學習漢文化中,土家族本民族的文化卻漸漸衰落,土家族語言已很少有人會說,信仰遺失,傳統的吊腳樓多變為水泥樓房……在多文化共存時,民族文化又該如何和諧共生,互為所長,諸多層面的問題還值得我們去了解和思考。
(謝方/文)
木裡土司
喇嘛王國香格裡拉原型
地點:四川木裡縣桃巴鎮
現存遺址:木裡大寺、康烏寺、瓦爾寨寺
門票:無
木裡土司起源於明朝,傳承終止於1952年,共傳21世土司。
木裡土司同時兼任大喇嘛,政教合一,是境內最高的首領。土司分別在木裡大寺、康烏大寺和瓦爾寨大寺設有三座衙署,每年輪住一寺執政,三年一返,周而復始。木裡大寺是木裡最大的寺院,是「木裡王國」的政經、宗教和文化中心。
木裡寺由白色高牆圍護,重簷歇山項的藏式建築,黃色琉璃瓦覆面,遠觀如城堡。寺內有衙署區,土司衙門的職官在二三層辦公、審案、居住等。頂層是土司的起居室。底層置法鼓和土司的印信,底層地下室為牢房。
詹姆斯·希爾頓來到木裡,在《消失的地平線》中創作出「香格裡拉」。
魯土司
規模宏大西北小故宮
地點:甘肅蘭州永登縣連城鎮
現存遺址:土司衙門、花園、土司家族寺廟
門票:5元
魯土司是元世祖忽必烈後代,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魯土司祖先脫歡投降明朝,被安置在連城,成為第一代土司,後被賜姓魯。魯氏土司家族遭遇「改土歸流」,結束土司之制要等到1929年。
西北大漠黃沙,但是離魯土司衙門不到10公裡就是山清水秀的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魯土司家族寺廟妙因寺保存有大量壁畫、磚雕,又有道教建築雷壇,藏傳文化與道教文化和諧共存。
魯土司衙門多為明代建築,全部按照工部營造法式建造,純粹的磚木石結構,被稱為「小故宮」。又別具民族風格,又堪稱我國土司衙門建築中的傑作。
木府土司
東巴文化大觀園
地點:雲南麗江古城
現存遺址:土司府
門票:60元
木氏土司是雲南三大土司之首,歷經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木府是麗江木氏土司官邸,八百年古城的心臟所在。如今,木府成為當地最旺的十大旅遊景點。
木府與中原建築並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東的格局,暗藏風水玄機。木氏土司知書達禮,喜好風雅,明代徐霞客曾被木氏土司邀請到木府做客。徐霞客感嘆,「官室之麗,擬於王者」。
木府在保留明代建築風格的同時,又兼具了納西族、白族的建造工藝,是神秘東巴文化的「大觀園」。
官室之麗,擬於王者。——徐霞客
木裡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