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大燕?慕容復憑武功可不夠,看北票喇嘛洞的甲騎具裝就知差距

2020-12-26 騰訊網

現代打仗,地上最厲害的就是坦克,號稱「陸戰之王」,那古代打仗,地上最厲害的是什麼呢?當然古代是沒有坦克的,但是有個兵種,跟坦克的特點和用途都差不多,坦克有裝甲,它也有裝甲,坦克的作用是衝鋒陷陣,它的作用也是衝鋒陷陣,這個兵種就是具裝騎兵,又叫「甲騎具裝」。

具裝騎兵,就是人和馬都披上鎧甲的騎兵。打仗的時候,騎兵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衝鋒,但衝鋒時候有一個問題就是,在作戰中,馬是一個比較大的目標,很容易被對方集火,要是馬被射死了,那騎兵就算沒摔死,也只能爬起來當步兵了,為了提高馬的生存能力,古人就把馬的身上也披上鎧甲,這樣防護力就大大提高,不太怕射箭了。具裝騎兵是個非常厲害的兵種,你想想,幾百斤的大馬披上鐵甲,馬背上還有同樣披甲的士兵手持大刀長矛向你衝過來,那威懾力是相當大的,一般的士兵根本扛不住,不等騎兵衝近就逃跑了,騎兵披上甲,那就是古代的坦克,你就算不逃跑,被撞一下,一條命也就去了半條了,你要在遠處阻擊,但人家全身披甲,根本不怕射箭,你說可氣不可氣。

▲內蒙古博物院具裝騎兵俑

不過,具裝騎兵雖然好用,但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太貴了。大家知道,在古代,鎧甲是個非常珍貴的裝備,士兵都不能保證有得穿,更何況馬了,一匹馬披甲需要耗費的鐵和人工,夠做兩三套甲給士兵了。古代能使具裝騎兵的將領,那都屬於土豪級別的。官渡之戰前,曹操曾經說過,「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堂堂北方霸主袁紹,也就是有三百具裝騎兵,這東西的珍貴那就可想而知了。在南北朝時期,具裝騎兵的裝備量很大,其中又以北朝各政權裝備為多,史書中有大量此時軍隊使用「甲騎」、「鐵馬」、「鎧馬」、「鐵騎」作戰的記錄,這些詞語指的便是人馬披甲的具裝騎兵。具裝騎兵這麼火,以至於北朝人在墓葬中也習慣陪葬大量的具裝騎兵俑,這類俑的出土量很大,為現代人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冬壽墓壁畫

北票喇嘛洞曾經出土過一套三燕文化時期鮮卑族政權的具裝甲,這個三燕,即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後燕、北燕三個政權。天龍八部裡慕容復念念不忘興復的大燕,便是這幾個政權。喇嘛洞出土的這一套具裝包括人甲和馬甲兩部分,人甲由頭盔、盆領、身甲、肩甲、腿甲幾部分組成,馬甲由面甲、頸甲、當胸、身甲、搭後幾個部分組成。人甲和馬甲均由鐵質甲片綴成,整套具裝一共有3156片甲片。這套具裝有「兩個最早」。首先他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一套完整具裝,除了這套之外,國內還有一套具裝甲,為徐州博物館收藏的遼代具裝,這兩套具裝甲是國內僅存的兩套人馬具裝。

▲遼博具裝騎兵復原

第二個最早指的是,這件具裝的頭盔是國內現存最早的鉚接盔,鐵盔這個東西早在漢朝就出現了,但是早期的頭盔都是用繩子把小片的盔片穿在一起,盔體的強度是比較差的,到了後世,這種繩子穿的頭盔就不流行了,大家一般採用鉚釘將盔片鉚接在一起,鉚接的盔強度更高,看起來也美觀些。那麼最早的鉚接盔是啥時候的呢?書上沒有記載,那現存最早的鉚接盔是啥時候的呢?就是這個喇嘛洞具裝裡的頭盔了。喇嘛洞頭盔的盔帽部分由34片帶有弧度的長盔片鉚接而成,盔帽的下緣綴連著三層由小甲片組成的頓項,頓項由繩子綴連在一起的,這樣可以保證靈活性,盔帽的頂部是兩個圓型鐵片,一片在盔帽外,一片在盔帽內,兩片鉚接在一起,將盔片夾緊,外部的圓片上裝有纓管,用來安插羽毛或其他裝飾品。

▲喇嘛洞頭盔

這種造型的鉚接盔是一種嶄新的盔型,同時它還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從南北朝到元明時期,這種鐵片鉚接而成的頭盔是軍隊常用的頭盔之一。南北朝時期的陶俑和壁畫上出現過不少具裝騎兵的形象。喇嘛洞的這套實物和這些藝術形象之間有兩個明顯區別。第一個區別是,陶俑和壁畫上的戰馬往往裝有寄生,即安插在馬臀部位的一個扇狀部件,而喇嘛洞具裝無此部件;第二個區別是,陶俑的頸部常見一種三角形加強件,似乎是為加強頸部防禦安裝的一塊甲衣,喇嘛洞也無此部件。

▲五百強盜成佛圖

開始咱們說了,具裝騎兵,那就是古代的主戰坦克,幾十騎具裝騎兵的一次衝鋒,那甚至是有可能改變一場大戰的走向。這個兵種由於這麼厲害,從南北朝開始,到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一直都是軍中的核心精銳。金庸小說裡,慕容復生活的北宋時期,宋遼雙方都大量使用具裝騎兵。小說裡,慕容家恢復大燕的美夢在眾人的打擊下,最終落空了。但是話說回來,就算沒有別人作梗,要想恢復大燕,光靠武功那也是肯定不行的。如果慕容復能夠把精力從武功上拿開,弄上幾百匹或者幾千匹他祖宗時就裝備的具裝鐵騎,那說不定還能逐鹿天下,跟大遼,大宋掰一掰腕子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古代中國「甲騎具裝」的黃金時代與重甲騎士最後的輝煌
    在圖中,可以看到騎兵身披裲襠鎧、戰馬身披具裝鎧這一「甲騎具裝」的形象這種習慣被漢代沿用,根據宋人修的類書《太平御覽·魏武軍策令》記載,在官渡之戰中,袁紹軍就裝備了馬鎧,曹操言:「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 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見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這裡反映了一個問題,即袁紹有「鎧萬領」,馬鎧「三百具」。而曹操有鎧「二十領」,馬鎧「不能有十具」。
  • 終於,在南北朝時期,甲騎具裝成為戰場上的統治者
    其中最為著名和最具標誌性的莫過於人馬都配備鎧甲的重裝騎兵——甲騎具裝。歷史記載中也多次出現北魏王朝在一次戰役中出動上萬「鐵馬」的字樣。除了龐大的數量, 甲騎具裝還是最具戰鬥力、主宰戰場的精銳部隊。 那麼,這種強有力的兵種到底從何而來呢?
  • 《天龍八部》中,南慕容復和北喬峰的武功差距,為何會越來越大?
    ,而沒有越來越大。  一、慕容復與喬峰的武功比較。喬峰輕鬆擊敗包不同以後,王語嫣心裡想:「江湖上說南慕容北喬峰齊名,表哥可遠遠不是喬峰的對手,他心高氣傲,這可如何是好?」「武林活詞典」王語嫣的心裡話,明確地告訴讀者,慕容復的武功一開始就與喬峰差距很大。
  • 慕容複本可興復大燕,只因有眼無珠錯過此人,良機失盡落個瘋癲
    這樣的江湖地位並不能滿足他家的追求,南慕容的追求可大了去了,喬峰的憂國憂民、扶危濟困的精神和慕容相比就顯得不足一提,人家要做的可是天大的事——興復大燕國!而雄心勃勃最終復國無望而落一個瘋癲下場,夠可憐。但看完《天龍八部》一書,不禁為慕容復的復國失敗感到扼腕,如果他不錯過這個完全可以幫他復國的人,他的命運就會改寫。
  • 甲騎具裝只能排列給爺衝?暴殄天物!重甲騎兵花式玩法超出你想像
    這一標準顯然不適用於我們今天所討論的甲騎具裝,因為在東方戰場,騎兵往往以複合武器系統存在。通過馬匹的載力攜帶多種武器,並且根據不同的戰場環境以及陣型中的不同位置選擇不同的武器進行使用,因此,無論是從士兵單體還是整個兵種,我們都應該從一個複合武器系統可選擇的戰術進行理解。
  • 慕容復想要光復大燕,恢復當時的榮光,當時的大燕是什麼樣的?
    然而,這個電視劇裡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反派角色慕容復。他少年得志,家學淵源深厚武藝高強,一直想要光復大燕。《天龍八部》:慕容復是以此招而立下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威名慕容氏往日的輝煌慕容氏的使命就是重新找回大燕的輝煌,他們一直以自己是大燕皇族為傲,一心想要重複祖上大燕國的榮光。
  • 《天龍八部》中,慕容復和喬峰的武功差距為何越來越大?
    《天龍八部》中,慕容復和喬峰的武功差距為何越來越大?《天龍八部》中,北喬峰和南慕容的武功差距到底有多大?北喬峰、南慕容,是《天龍八部》中響噹噹的人物。在這個高手雲集的時代,他們能有這樣的威名,其實力必定不可小覷。
  • 卻月陣大破甲騎具裝,讓劉裕滅南燕破北魏,為何後人用這招不靈?
    看後腦洞大開》基本分析了卻月陣擊敗魏軍的原因。但是,以戰車為依託構建的移動陣型,卻只在劉裕等人手中發揮作用,後人卻難以效仿,這是為什麼呢?戰車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有力的作戰兵器,特別是在平整的平原地形上,強大的衝擊力,車軎(wei)配合戰士手中的矛戟和弓箭,成為了數百年戰場上坦克一般的存在,但是在騎兵大規模應用於戰場之後,特別是進入兩漢之後,戰車這一角色漸漸退出戰場。
  • 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為何能與蕭峰齊名,二人的武功差距為何那麼大?
    所以蕭峰和慕容復二人的武功在青年人中是數一數二的。身份地位,蕭峰是當時的丐幫幫主,丐幫是武林名門正派,與少林都是武林第一大門派,所以蕭峰在江湖的身份地位十分顯赫。而慕容復的慕容家族和他的姑媽家都是當時江湖赫赫有名的武學世家,所以慕容復在江湖上身份與地位也是十分的顯赫。蕭峰和慕容復的差距有多大?
  • 「甲騎具裝」的重騎兵為什麼會在亞洲集體衰退?
    文/王凱迪 從東晉十六國至隋代, 「甲騎具裝」騎兵(即人馬都披鎧甲的重騎兵)皆是戰場上的主力。然而,到了唐朝初年,曾經的重裝騎兵部隊突然轉變為以人披鎧甲、馬不披甲的輕騎兵為主力。
  • 「甲騎具裝」了解一下,60人攻破8萬軍陣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車被淘汰,急需一種新型的戰場突擊力量,以起到突破敵軍陣線的目的,故「甲騎具裝」被廣泛用於戰爭。以近戰肉搏為主的「甲騎具裝」取代早期成為騎兵的主力,這是中國騎兵歷史上第一次「變革」,「甲,人鎧也;具裝,馬鎧也。「」,這種人和馬都披甲的騎兵,在歐洲叫重裝騎兵,我國古代叫做「鐵騎」或者「甲騎」。
  • 《天龍八部》中慕容復一心想要恢復的大燕國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天龍八部》是金庸先生最為出名的作品之一,書中除了天龍三兄弟外,慕容復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配角。一句「北喬峰,南慕容」足以看出慕容復在江湖上的地位。剛出場的慕容復化身西夏一品堂的高手李延宗與喬峰大戰不相伯仲,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慕容復的武功感覺越來越弱,以至於吐蕃國師鳩摩智都可以隨便欺負他。
  • 港劇《反黑路人甲》石修張國強兩代慕容復碰頭鬥奸 實在精彩
    《反黑路人甲》播出幾天以來,觀眾都非常喜歡,因為幾乎每晚都有搞笑的梗,令觀眾在疫情下都能夠多添一點歡樂。搞笑的梗主要放在王浩信、張振朗和賴慰玲等演員上,但其實劇中都有不少奸角,像張國強飾演的警務處副處長KT,一心想取代處長郭浩良(蔡國慶飾)的「一哥」位置,可惜郭浩良竟希望申請延休,令KT大為焦急,決定搞到天下大亂。
  • 《天龍》中慕容復武功不凡,他師父是誰?金庸:早已暗示,並非其父!
    不過話說回來,名門大派的上乘武功,豈是那麼容易就竊取的。慕容復修煉的大多數武功,都是二三流門派的武功,那些武功就算練到極致,撐死也就一流高手水平,何況慕容復根本沒有辦法修煉到極致,更別說融會貫通了。跟人對敵的時候,慕容復還要時不時接受表妹王語嫣的口頭指點,單憑這一點,就不是絕頂高手所為。
  • 慕容復為啥沒有成功復國?只因這門功課不及格
    慕容氏家傳獨門武功參合指,據說是為了紀念後燕參合陂之戰而發明的。只不過武功名字起的有點烏龍。因為後燕國這場仗打的非常窩囊,不僅死了好幾萬人導致元氣大傷,還氣死了後燕國皇帝慕容垂。不知慕容家是怎麼想的。不論名字好壞,畢竟還能看出來,慕容家對於復國這個理想,一直是努力的。然而後果很殘酷,慕容博辛苦半生,後來心如死灰,出家當了和尚。慕容復夢想破滅,成了個瘋子。為啥復國理想一直實現不了呢?這裡面其實大有學問。
  • 古代人馬皆甲的重騎兵為何那麼厲害?是怎樣煉成的?
    漢文帝時可一次出動10萬騎兵,漢武帝時更是達到了40萬匹戰馬的頂峰。大多數西漢騎兵和匈奴騎兵都是輕騎兵,騎兵或有少量皮甲保護,馬匹幾乎沒有任何甲冑保護。西漢還有少量騎手穿鐵甲的重騎兵,但是與後世的甲騎具裝不能相比 。
  • 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南燕、北燕、西燕究竟是什麼關係?
    在小說《天龍八部》中,有著「南慕容北喬峰」之稱的慕容復是一個武功高強,一門心思想要復興「燕國」,最終卻因為復國無望而變得瘋瘋癲癲的悲劇反派角色。我們都知道,很多小說的取材都源於歷史,《天龍八部》也不例外,那麼問題來了,慕容復口中的「燕國」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國家呢?
  • 天龍中,掃地僧點化了蕭峰父子和慕容博,為何單獨放棄慕容復?
    除上述三位高手之外,在《天龍八部》中,還有一位絕世高人,武功出神入化,幾乎站在了金庸筆下正式出場武俠人物的最頂點,此人就是在少林寺默默無聞二十多年的掃地僧,關於掃地僧,除了他的武功臻微至妙之外,在原著中,他還驚豔出場,一出手就是巔峰,瞬間點化了蕭峰父子和慕容博,不過還有一個慕容復,掃地僧為何單獨放棄,從未點化呢?玉面郎君慕容復。
  • 李青蘿瞧不起慕容復,原來不完全是因為王語嫣
    天龍八部中慕容復是江湖中新一代的翹楚,年少成名心高氣傲,精通很多門派的武功絕學,表妹王語嫣從小就喜歡這個表哥,心心念念的只有表哥慕容復,慕容復風流倜儻,人品出眾武功高強,為何李青蘿遠遠瞧不上慕容復?慕容復想要光復燕國,已經等同於亂臣賊子了,稍微被人抓住把柄,就可以送官府治罪了,到時候必定會累及全族和親朋好友,所以說慕容氏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家族,一旦他們光復燕國的消息走漏風聲,那麼作為姻親的王家自然難逃厄運,所以李青蘿才不讓王語嫣和慕容復交往,正是怕受到連累,到時候朝廷發兵剿滅,被當成亂臣賊子。
  • 慕容復為何不能光復大燕,不招兵買馬,只想在江湖上渾水摸魚?
    所以,一般朝代,滅亡幾十年之後基本上不會有原來皇室後裔出來心心念的恢復舊朝,但是在文學作品中,經歷幾百年任然念念不忘故國的很多,慕容復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姑蘇慕容家雖然生在江南燕子塢,但是其祖上是五胡亂華時代鮮卑慕容氏,曾經先後建立四個燕國,但是最後都被其他國家攻滅,於是作為亡國者的慕容氏輾轉來的姑蘇燕子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