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可以說是絲路所出土的最為珍貴的一件漢晉時期文物。這件精美的絲綢製品,承載了中原皇室對其統治穩固的祈祝,也承載了護臂主人對中原王朝興盛的祈望。但就在古墓與織錦被黃沙掩埋後,護臂主人的祈望卻沒有立刻降臨。
自永嘉之亂(311年),衣冠南渡之後,南朝士人「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於亂世」,上演了放浪形骸的魏晉風度,只有少數人還能記得北定中原的大業。曾經是中原王朝生存根基的北方大地,完全變成了遊牧民族的演兵場。北地百年戰亂過後,數不清的舊勢力被消滅,又有無數新的勢力登臺。直到出身鮮卑族的北魏王朝統一中原,推行均田、三長制才給北方人民帶來了短暫的安寧。
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同時也帶來了軍制和兵種的全新變化。其中最為著名和最具標誌性的莫過於人馬都配備鎧甲的重裝騎兵——甲騎具裝。歷史記載中也多次出現北魏王朝在一次戰役中出動上萬「鐵馬」的字樣。除了龐大的數量, 甲騎具裝還是最具戰鬥力、主宰戰場的精銳部隊。
那麼,這種強有力的兵種到底從何而來呢?結合史料與出土文物,現代比較公認的情況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那種人馬均披掛鎧甲的重裝騎兵,較早的源頭是前面章節提到過的北方少數民族中的「侍衛之士」,而最早的源頭則是來自縱馬中西亞的斯基泰人王朝、帕提亞帝國(今伊朗),以及之後的波斯薩珊。比如在斯基泰人的墓葬中發現了最早的重甲騎兵形象。一些學者認為,盛行於我國南北朝時期的甲騎具裝是沿絲綢之路,從帕提亞帝國傳來的。當然,還有很多人並不認同這一觀點,認為重甲騎兵是我國軍事技術自行發展的結果。
比如就重裝騎兵標誌性的馬鎧進行探究,從提高戰馬防護力的角度來看,我國「甲馬」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中原戰場尚為兵車所統治的時期,諸侯國的甲士們不但身穿「三屬之甲」,同時也給戰馬披掛上了厚重的皮革護甲。這一點,在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已被發掘的諸多春秋戰國時期楚、曾等國的貴族墓葬中,得到了考古證實。比如湖北省荊門市包山楚墓中,就出土了一整套十分完備的戰馬護甲。另外,從出土的三國到西晉期間的兵馬陶俑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馬當胸」(實物可能為鐵質)已經被大量裝備(從文獻記載來看,至少東漢時期,我國已經給騎兵裝備馬當胸了)。西漢時期建立的「北軍八校尉」中的越騎校尉部,也被一部分學者認為是裝備了馬鎧的重裝騎兵。三國時期,曹魏最為精銳的「虎豹騎」,更被認為是一支成建制的重裝甲騎部隊。
其實,縱觀中國古代軍事發展史,可以發現存在著兩個重甲騎兵盛行於古戰場的高潮。第一個是從魏晉南北朝直到唐朝:唐統一後,不著馬鎧的突擊騎兵逐漸替代了具裝重騎在戰場上的核心地位。第二個高潮則是宋遼金時期:北方遊牧民族轉化為新式的農牧帝國後,重甲騎兵再度成為戰場的主宰,遼國的鷹軍、西夏的鐵鷂子、金國的鐵浮屠都曾在戰場上與宋朝軍隊死戰。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這兩次重甲騎兵發展的高峰,都是遊牧民族勢力衝破長城線之後,在中原地區逐步建立起封建國家的時期。
從最直觀的角度來看,這兩者的關係是這樣的:當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建立封建國家後,會將自身的軍事優勢與在中原新獲得的生產技術進行結合。表現在軍事科技上就是騎兵的「護甲化、重裝化」,以便在騎兵部隊對中原王朝的步兵堅陣發起衝鋒的路上,保護其精銳免遭弓弩箭矢的遲阻殺傷;同時,也使之在近戰肉搏中發揮強大的戰鬥力。實際上,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也保有相當數量的甲騎具裝部隊(這一點在南朝畫像磚中有著大量的反映),不過其為北朝甲騎的光輝所掩蓋。因此穩妥地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崛起的甲騎具裝是由北方草原傳播而來的西亞軍事技術與中原軍事傳統相融合的產物。
這種軍事技術的融合,根源在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軍事技術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和過渡期。已知確認的最早最完備的實用硬質馬鐙實物,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再加上高橋馬鞍在東漢已經得到廣泛運用,這兩者結合併一同發展,使得騎兵與戰馬的結合更加密切,使得「人馬合一」的時代到來了。完備的馬具讓騎兵的機動能力與打擊力日益增強。
當騎兵的打擊力與機動力增強之後, 如何增強騎兵防禦力的問題,也浮現出來。我們可以再來看看同樣出自遼寧北票市的考古發掘成果。1995 年至1998 年所發掘的北票喇嘛洞十六國時期三燕文化墓地中, 出土了一批隨葬的鐵甲實物。經過我國知名考古學家、甲冑復原專家白榮金先生的修復,我們可以充分了解這一時期甲騎具裝所裝備的全套鎧甲的真容。不但馬上的騎士裝備了鋼鐵盔甲,戰馬也擁有防護完備的馬鎧。終於,在南北朝時期,甲騎具裝成為戰場上的統治者。
(上圖)畫像磚上的南朝甲騎形象
可以說南北朝甲騎具裝的武器裝備與防護,要超過數百年後的歐洲中世紀騎士。要知道,一直到13 世紀中前期,歐洲中世紀騎士僅由一套俗稱「鐵毛衣」(這一俗稱十分傳神地描述了當時鎖甲的型制)的鎖子甲來提供防護。同時,當時歐洲騎士的戰馬是沒有防護裝備的。當裝備著重型札甲、人馬俱裝的蒙古人從東方襲來之後, 鈑金甲片才作為加強鎖子甲防禦力的附件開始在歐洲被大量運用。另外,十字軍東徵也帶來了新的風俗:騎士們在穿著鎧甲的同時,也會穿上一件布料製作的罩衣,在使鎧甲穿著更為舒適並在增強一定防禦力的同時,也提供裝飾與敵我識別的功能, 最後發展為戰馬的防護裝備。
13 世紀末,西歐騎士首先使用護腕、護脛增強對前臂、小腿的保護,接著護肘、護膝、護肩、大腿甲葉開始應用,當時,腿甲和臂甲往往是半開的。之後,一種通過覆蓋在表面的織物將幾塊甲片進行連接的胸甲(coat of plates)出現了。這種鎧甲一般被稱為鐵甲衣,其形制類似於蒙元和明清時期東方(比如中國、李氏朝鮮以及一些東南亞地區)軍隊大量裝備的布面甲。
14 世紀之後,在鐵甲衣的基礎上,歐洲人發展出了防禦力更為完善、被俗稱為山賊甲的板鏈甲(Brigandine)。最後隨著金屬加工技術的發展,在15 世紀初期, 真正意義上的「歐洲板甲」才正式登場。
本文摘自《帝國強軍》之歐洲和中國八大古戰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