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增定律,號稱全宇宙最絕望的定律,它大致的意思是,自然界的過程都是向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的,即從有序到無序。
比如人總是要衰老;新環境剛開始總是充滿了新鮮感,但時間久了便死氣沉沉;房子剛收拾完,清爽利落,過上一段時間又恢復到以前的樣子。
而要對抗這個熵增,耗散結構理論認為,要通過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在耗散過程中產生負熵流,負熵代表著系統的活力,負熵越高、系統越有序,如同薛丁格所說「生命以負熵為生」。
美國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其著作《最後的問題》中也有類似的闡述。
對於職場人士來講,了解熵增定律背後的內涵至關重要,它會告訴你,面對不可避免的熵增的事實,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行為來減緩熵增的步伐,從而確保自己在職場持續擁有強大的競爭力和較快的成長性。
1.開放的心態
這是避免熵增的前提和根本,因為不論是熵增理論還是耗散結構理論,均要求系統保持開放性,這樣才能保證負熵流的進入。
舉例來講,如果一個人在職場中拒絕和任何人交流,或者不學習,可以想像,他的這個系統必然是毫無生命力的,沒有外界信息和能量的輸入,可以誇張地說,這就是一個封閉的死循環。
不進則退,歷史在進步,而個人不可能原地踏步,簡單說,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在職場中,開放的心態還包括,要有求真的精神、自我反思的習慣、積極進取心、行動力等,其本質就是要與外界保持交流,不能自我封閉。
或許有人會問,很多人特立獨行,孤芳自賞,這怎麼講?其實這恰恰是他們吸收負熵流後的一個特殊的外在表現而已,反之,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渾渾噩噩,才是真正的熵增。
2.穩定意味著熵增
在職場中,很多人嚮往穩定的工作,正如每年的公務員考試,熱度絲毫不減,說明大家對於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嚮往已久,這點似乎自古以來都沒有變過。這也符合熵增定律。
但同時很多人也覺得穩定的工作,幹的時間長了,缺乏變化和創新,乏味無聊,每天都在機械地重複,這便是熵增的結果,沒有了新鮮,也就喪失了活力。
這種穩定,或者說是熵增,還有一個最大的風險,即一旦系統遭遇外部的重大變化,那麼對於個人來說,是災難,也是重生。 比如高速公路收費員的故事,一旦離開原來的收費員崗位,什麼都不會,一切都得從頭再來,對堅強的人來說,是重生的起點,對軟弱的人來說,何嘗不是災難的降臨。
於是很多人體制內的人,開始自己搗鼓各種事情,這便是對抗熵增的表現。
3.挑戰自己:避免熵增的最大化
如上所述,穩定的背後,也有風險,而要對抗這種風險,就要避免熵增的進一步擴大化,即引入負熵流,通過與外界保持信息和能量的交換,激活系統活力。
到底怎麼樣做,才是真正的引入負熵流呢,其實就是不斷挑戰自己,讓自己充滿競爭力,比如在專業領域追求精益就精,擴展自己的眼界和邊界,而不是小富即安,固步自封,滿足現狀。
當然,這個過程一定是逆人性的,放棄好逸惡勞,勇敢挑戰自己,意味著要與熵增定律對抗,要付出艱辛和汗水,還不一定成功,但如果不這樣選擇,可以想像,熵增的結果就是,落後於時代,被時代拋棄。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裡說:人生是一團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痛苦,得到滿足就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間搖擺。
欲望滿足之前的過程,就是吸收負熵流,痛並快樂著,欲望得到之後,就是熵增最大化,無聊無序。
4.持續輸入:增加負熵流
要保持職場競爭力,對抗熵增,就要持續不斷地增加負熵流,其實說白了,就是要與外界的發展保持同步,擴大和更新自己的知識面,與時代同行,這樣才能減少因熵增帶來的無序和混亂,這也是生命力本身的訴求。
說到這裡,可能你會覺得人活著好難啊,前進吧很累,不前進吧,又被時代拋棄,也不是自己願意看到的。
法國哲學家加繆早在《西西弗斯的神話》中為我們釋然了一切:人生是荒誕的,不斷地推著石頭上山,等到石頭從山頂滑落,又開始下一個永無休止的輪迴,人的生命就是這樣慢慢消耗殆盡。
既然荒誕不可避免,那就要勇敢面對和接受,學會在荒誕中活出人生的意義,將悲劇改成喜劇,這才是作者最後的立意所在,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擁有的人生態度。
小職場,大社會,更多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職場紅與黑(zhichanghongyuh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