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氣「倔」,家長巧用「暗示效應」來溝通,比硬碰硬更有效

2020-12-17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

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可以看到很多脾氣倔強的人,遇到這類人,我們往往選擇遠離或順從他們的想法。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太固執,家長就會感到十分的困擾。一旦孩子的脾氣上來了,也不知道如何和孩子進行交流。那麼,面對過於固執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幾天前,我們全家人一起出省旅遊。有一天我帶表妹去遊樂園玩,那天去的時候,遊樂場還沒開放,我們通過門口貼著的通知單得知遊樂場還要過一個小時才會開門.

我覺得一個小時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去奶茶店坐一坐或者在附近的商場逛一逛,等到了時間再回來遊樂場玩。但是表妹堅決不同意,她硬拉著我站在遊樂園門口等待一個小時直到遊樂場開門。

事後我也對自己進行了反思,如果當時用「暗示效應」來和表妹進行溝通,而不是一味的附和她的想法,或許當時我們就能達成一致的想法與行動,讓雙方都滿意。那麼,所謂的「暗示效應」又是什麼呢?

一、什麼是「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通過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無對抗性的暗示,以某種方式誘導人們完成某種行動或接受某種觀點,使其思想和行為符合暗示者期望的目標。

由於兒童的心智尚不成熟,所以他們會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二、孩子壞脾氣來源哪裡?

父母的溺愛

通過研究表明,孩子的行為是通過實踐來強化學習的。當一個孩子的行為持續產生結果時,他的行為會得到加強,他的脾氣也會隨之增強。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可能是想試探一下爸爸媽媽的反應。一旦哭鬧技巧奏效,孩子就會加以使用,每次都用它來壓制父母。父母的溺愛行為會導致孩子習慣用這種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不僅讓孩子更肆無忌憚的在公共場所哭鬧,而且容易將孩子變成不講理的人。

不懂如何正確發洩情緒

孩子的情緒控制不夠成熟,他們無法像大人一樣懂得辨別情況來隱藏自己的情緒。與大人不同,他們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因此常常表現得「情緒化」。孩子們不懂情感發洩的正確方式。所以當負面情緒不斷地堆積起來時,它們往往會以極端的形式爆發。這種無法控制且普遍存在的消極情緒就是孩子發脾氣的根本原因之一。

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家庭和學校是兒童的生存環境,孩子在出生時是不具備鮮明的性格的。他們非常喜歡模仿大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潛移默化地學習。如果家長或老師是個脾氣不好的人,孩子很可能會模仿他們的行為,並逐漸發展出類似的性格。

三、家長怎麼巧用「暗示效應」來和孩子溝通?

鼓勵和表揚孩子

所有的鼓勵形式都會對人們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孩子而言,來自父母的鼓勵不僅會讓他們快樂,也會成為他們努力的動力。表揚孩子應該體現在孩子具體的事情上,讓孩子在現實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能力的肯定,自然會讓他感到更加自信。但也要注意,過分誇獎會使孩子自滿。

不對孩子進行降維打擊

脾氣太過於倔強的孩子往往也很執著,所以當孩子不講道理的時候,也會固執己見,對大人的勸說與焦慮熟視無睹。當孩子太固執時,家長要有耐心,積極地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然後找出原因,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語言,不要太過具有攻擊性,不能給孩子的性格下定義,否則,敏感的孩子會對自己加強負面的認知,脾氣也會更加暴躁。

對孩子進行行為暗示

當他們的孩子在講臺上演講時,父母可以做出「你是最好的」的手勢。當孩子情緒低落時,父母可以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當孩子試圖反抗挑戰父母時,可以給他們一個停止的手勢。用行為對孩子進行提示,讓孩子從父母的行為裡判斷對錯,從而進一步的提升自我

總結:

孩子的性格不存在絕對的好也不存在絕對的壞,家長可能認為固執的孩子很難改變,但其實孩子的內心是渴望家長的耐心對待和溫柔指導的,只要用好「暗示效應」,在語言、行為、情景上對孩子進行積極的暗示,倔強的孩子也會變得柔和。你又是如何引導倔強的孩子呢?不如在評論區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微爸爸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是個倔強娃,家長可用「暗示效應」來溝通,比硬碰硬更能見效
    孩子思想和父母差距太大,交流不暢通。兩代人說話方式和表達方式也不一樣,一開口就爭鋒相對。孩子一根筋,家長勸不動怎麼辦?暗示效應,巧妙幫助家長解決問題。家長鼓勵孩子「脾氣差」一些家長的不當行為,不僅沒有監督孩子收斂壞脾氣,反而還助長了孩子壞脾氣的囂張氣焰。比如家長懼怕孩子生氣,不高興,對於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總是滿足。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利用發脾氣的方式逼迫父母去完成自己的心願。
  • 對於性格脾氣很倔的孩子,家長應該這樣教育
    對於性格脾氣很倔的孩子,家長應該這樣教育引言一聽到「倔」這個詞,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非常頭疼,因為性格比較倔的人在溝通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尤其是他們認死理的時候,總有一種一條道走到黑的即視感,總要跟你分出個勝負,讓你去聽從他的意見,這屬於一個人的個性問題,
  • 孩子不聽話,一管就「炸」?暗示效應:比打罵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這是因為兒童本身就比成年人更能接受暗示,他們對於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動作的敏感程度比成年人更強烈,在信息的反饋上會更加直接,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暗示的效應比較正面而及時。二、「暗示效應」的利與弊1、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孩子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會察言觀色,正如剛才提到的一樣,幼兒對於暗示效應的接受能力要強於成年人。
  • 孩子的脾氣倔,我們家長該怎麼辦?
    有些孩子特別犟,犯倔,犯擰,不馴服,實質上他(她)是性格倔強,有主意,與父母的意志發生違背時堅持自己的意見。遇上這樣的孩子,先恭喜你,你的孩子有主見!這樣的一種精神也是現在很多人所希望擁有的,但其實這樣的一種性格在小時候都是會有一定的痕跡的,這個時候家長只要注意去引導孩子,其實很有可能會成就孩子的一生。
  • 孩子固執愛發脾氣怎麼辦?巧用「暗示效應」,讓孩子變得更懂事
    所以,造成孩子固執愛發脾氣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誘因下應該有不同的應對方法,簡單粗暴的打罵並不能夠起到預期中的教育成效。二、孩子固執愛發脾氣,不妨試試「暗示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暗示效應。父母雖然沒有直接拒絕孩子吃糖,但是卻通過暗示的方法讓孩子不想吃糖了。這種無形中改變對方想法,使其暗合自己的引導的過程就是暗示效應發揮作用的過程。1.「暗示效應」可以減少孩子的排斥感相較於父母的直接管教,暗示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少一些排斥感。
  • 孩子脾氣倔?恭喜,可能是「紫格尼克」效應,父母就偷著樂吧
    前幾天,一位寶媽在育兒群裡吐槽,自己養了個「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兒子,脾氣還特別倔,只要他想幹的事,就得按照他的意思去做。生活中,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少,老話說就是「不撞南牆不回頭!」、「認死理。」不過,如果你家孩子這麼犟,家長也別太擔心,未必是壞事,因為具有這種性格特質的孩子往往能幹成大事。為什麼孩子會染上「倔脾氣」?
  • 孩子優秀離不開家長的培養,巧用光環效應,孩子出類拔萃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光環效應。大多數的家長都是用光環效應的思維在看待自己的孩子,看不到孩子優點,只是看到了缺點,往往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甚至會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厭惡學習。光環效應的弊端有哪些?3、積極陽光去面對困難我們經常說伸手不打笑臉人,當你微笑著去面對別人的時候,也會受到別人的微笑,因此不管遇到什麼事情,請學會用積極陽光的心態去面對,好的心態能夠讓你走的更順暢。
  • 小妹變形記第17天:孩子的脾氣太倔,怎麼才能改掉倔脾氣呢?
    關注:【小妹變形記】讓我們更懂孩子!現在很多孩子,父母對他們從小嬌生慣養,長期的放縱,不知不覺的導致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倔,總是跟你對著幹。小妹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回到過去,但我們可以改變孩子以後,只要你願意為孩子去學習改正的方法,那麼孩子的倔脾氣,一定可以改掉。我分析到,孩子脾氣太倔,從另一方面來說,是自尊心相對較強,總喜歡讓別人欣賞自己,總想以自己為中心。即使自己做錯事的時候,也要有臺階給他下,否則就很難收場。
  • 孩子不聽話還愛調皮?家長用好「暗示效應」,比打罵效果好太多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光靠理論知識,更不能用暴力對待,更多時候「暗示效應」,打心理戰會更有成效。昨天我去朋友家吃飯,朋友的孩子非常頑皮,在家就跟「猴子」一樣,一會往左走,一會又往右,在沙發上蹦蹦跳跳。朋友拿孩子沒辦法,先是口頭上教育孩子:「趕緊下來,快點,不然我打你」。
  • 孩子脾氣太「倔」?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認知靈活性」不夠
    後面更是急的哭了起來,這就讓我很是不解,這孩子怎麼不聽勸,小小年紀脾氣就這麼倔。孩子這種行為是「守規矩」還是「固執」呢,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孩子能夠學會改變?二、孩子脾氣太「倔」有什麼負面影響?
  • 孩子脾氣太倔強,可能是「認知靈活性」不足,三招拯救倔孩子
    比如說,閨蜜在給孩子準備飯食的時候,用了一個平常不常用的碗,孩子就會表示抗議,非得要用自己專用的兒童碗。閨蜜解釋說「這個碗也很安全,不用擔心會被燙到的。」可是孩子就是不願意。最後閨蜜無奈只好把碗重新換成孩子習慣的兒童碗。本來打算周末去野餐,但是周末當天卻下起了雨。閨蜜和孩子解釋下雨不能出門,可是孩子卻很堅持,非得要出門野餐。
  • 孩子脾氣太倔怎麼辦?背後的原因你可能沒有想到
    同事小亮前幾天剛向我吐過苦水,小亮的孩子已經八歲了,可隨著長大不僅沒變得比同齡人更懂事,反而這脾氣還越來越。只要父母做了什麼讓孩子不開心的事情,孩子就開始規劃著離家出走。有回半夜小亮夫妻都以為孩子已經睡了,可沒想到孩子自己把衣服都換好了,收拾了一書包的零食、零花錢,正躲在被窩裡,等著爸媽什麼時候睡著好偷溜出去呢!小亮的孩子是家裡的獨生子,一家人都會對他比較寵愛,家長自然也希望孩子在愛的包裹下健健康康地成長,可孩子倔脾氣要是不改,小亮真擔心以後變本加厲,讓孩子吃更多的苦頭。
  • 讓孩子做選擇,而不是替他做決定,巧用「沉錨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陷入了沉錨效應,他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叫人,只是知道這是要做的事情。什麼是沉錨效應?它講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受到以往經歷的影響而沒有辦法很好地做決策,人的思想就像沉下去錨一樣,固化的思維沒有新的創意出現。受沉錨效應影響的孩子,大多都是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的思維被僵化,不願意創新。那麼,為什麼孩子容易受到沉錨效應的影響?
  • 孩子老有負面情緒?家長巧用鐘擺效應,調控孩子情緒的「晴雨表」
    這個定理我們可以用「鐘擺效應」來解釋。所謂鐘擺效應,是心理學所定義的名詞,其意義是指人類情緒出現高低擺蕩的現象,如同人的正負情緒一樣。簡單來說,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就如同鐘擺的兩端,是互相對稱的關係,當正面情緒高漲時,蕩起的擺針就會越高,同樣反面情緒也會強烈,對應蕩起的擺針也會高。
  • 孩子固執敏感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試試「暗示效應」孩子更優秀
    文丨C媽學堂(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在大部分父母的設定之中,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存在,而那些又倔又犟的孩子必然會成為父母最為討厭的人。「三歲看老」也是大家明白的一個道理,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形成了這樣的問題,或許對於他們未來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影響。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讓孩子性格變得更好,不那麼固執敏感。一些兒童教育專家通過研究認為暗示效應或許對孩子有用。
  • 孩子學習不積極?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那什麼是"鳥籠效應"呢? 作為父母,可以巧妙運用這個鳥籠效應,給孩子一些心理暗示,這些會促使孩子對某些事情產生興趣,只要孩子產生了興趣,根本不用父母督促,就會積極主動的對事情進行學習和研究了。
  • 經常與孩子吵架?其實是缺少溝通,與孩子溝通的好處家長不得不知
    在家長與孩子多年的相處中,避免不了爭吵。但在大多數家庭中,爭吵所帶來的傷害是由時間淡化的,並隨時可能復發。大多數家長不懂得與孩子溝通,或者說不想與孩子溝通,導致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而孩子的遠走,實際上是由不懂溝通的家長們把他們推走的,他們親手把孩子越推越遠,親手放棄了溝通這劑最有效的良藥。
  • 感情中脾氣倔的女人,原來這麼好
    脾氣倔的女人,不太會向男人撒嬌,有人說這樣的女人少了一絲女人味,不會太討男人歡喜,而且這樣的女人一般脾氣也不太好,男人不太願意選擇這樣的女人做伴侶。其實,這樣的觀點真的很片面,脾氣倔的女人可能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可她們的感情同樣是不摻雜利益的純粹,對於脾氣倔的女人來說,愛一個人就是用全部的力氣去愛。
  • 孩子成長總安於現狀?家長巧用「跳蚤效應」,孩子主動走出舒適圈
    對於有孩子的家長來說,家長們更希望孩子能夠努力上進,力爭上遊,不僅在學習上能夠在班裡名列前茅,在生活當中也能成為一個人見人愛,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王女士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所以經常給孩子灌輸一種努力上進的觀念。
  • 孩子太倔怎麼辦?別擔心,這些方法來幫你
    洋洋聽到這話哭的更大聲了,吵著說你們不就是想說我做的不對嗎,本來這事兒就是說好了的呀!那天的事情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洋洋的父母就是想不明白,洋洋怎麼就變成了這個樣子?明明小的時候還很乖巧聽話的呀。一、孩子「倔」,不是壞事其實孩子的脾氣倔,比較「軸」也不是什麼壞事,換個角度想想,當他們有了目標的時候,他們也會在心裡認定那個目標,並會想辦法完成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