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可以看到很多脾氣倔強的人,遇到這類人,我們往往選擇遠離或順從他們的想法。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太固執,家長就會感到十分的困擾。一旦孩子的脾氣上來了,也不知道如何和孩子進行交流。那麼,面對過於固執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幾天前,我們全家人一起出省旅遊。有一天我帶表妹去遊樂園玩,那天去的時候,遊樂場還沒開放,我們通過門口貼著的通知單得知遊樂場還要過一個小時才會開門.
我覺得一個小時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去奶茶店坐一坐或者在附近的商場逛一逛,等到了時間再回來遊樂場玩。但是表妹堅決不同意,她硬拉著我站在遊樂園門口等待一個小時直到遊樂場開門。
事後我也對自己進行了反思,如果當時用「暗示效應」來和表妹進行溝通,而不是一味的附和她的想法,或許當時我們就能達成一致的想法與行動,讓雙方都滿意。那麼,所謂的「暗示效應」又是什麼呢?
一、什麼是「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通過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無對抗性的暗示,以某種方式誘導人們完成某種行動或接受某種觀點,使其思想和行為符合暗示者期望的目標。
由於兒童的心智尚不成熟,所以他們會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二、孩子壞脾氣來源哪裡?
▼父母的溺愛
通過研究表明,孩子的行為是通過實踐來強化學習的。當一個孩子的行為持續產生結果時,他的行為會得到加強,他的脾氣也會隨之增強。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可能是想試探一下爸爸媽媽的反應。一旦哭鬧技巧奏效,孩子就會加以使用,每次都用它來壓制父母。父母的溺愛行為會導致孩子習慣用這種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不僅讓孩子更肆無忌憚的在公共場所哭鬧,而且容易將孩子變成不講理的人。
▼不懂如何正確發洩情緒
孩子的情緒控制不夠成熟,他們無法像大人一樣懂得辨別情況來隱藏自己的情緒。與大人不同,他們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因此常常表現得「情緒化」。孩子們不懂情感發洩的正確方式。所以當負面情緒不斷地堆積起來時,它們往往會以極端的形式爆發。這種無法控制且普遍存在的消極情緒就是孩子發脾氣的根本原因之一。
▼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家庭和學校是兒童的生存環境,孩子在出生時是不具備鮮明的性格的。他們非常喜歡模仿大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潛移默化地學習。如果家長或老師是個脾氣不好的人,孩子很可能會模仿他們的行為,並逐漸發展出類似的性格。
三、家長怎麼巧用「暗示效應」來和孩子溝通?
▼鼓勵和表揚孩子
所有的鼓勵形式都會對人們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孩子而言,來自父母的鼓勵不僅會讓他們快樂,也會成為他們努力的動力。表揚孩子應該體現在孩子具體的事情上,讓孩子在現實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能力的肯定,自然會讓他感到更加自信。但也要注意,過分誇獎會使孩子自滿。
▼不對孩子進行降維打擊
脾氣太過於倔強的孩子往往也很執著,所以當孩子不講道理的時候,也會固執己見,對大人的勸說與焦慮熟視無睹。當孩子太固執時,家長要有耐心,積極地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然後找出原因,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語言,不要太過具有攻擊性,不能給孩子的性格下定義,否則,敏感的孩子會對自己加強負面的認知,脾氣也會更加暴躁。
▼對孩子進行行為暗示
當他們的孩子在講臺上演講時,父母可以做出「你是最好的」的手勢。當孩子情緒低落時,父母可以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當孩子試圖反抗挑戰父母時,可以給他們一個停止的手勢。用行為對孩子進行提示,讓孩子從父母的行為裡判斷對錯,從而進一步的提升自我。
總結:
孩子的性格不存在絕對的好也不存在絕對的壞,家長可能認為固執的孩子很難改變,但其實孩子的內心是渴望家長的耐心對待和溫柔指導的,只要用好「暗示效應」,在語言、行為、情景上對孩子進行積極的暗示,倔強的孩子也會變得柔和。你又是如何引導倔強的孩子呢?不如在評論區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微爸爸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