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個倔強娃,家長可用「暗示效應」來溝通,比硬碰硬更能見效

2020-12-17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小麗的兒子已經14歲,正是青春期比較叛逆的年紀,和小麗總是說不過幾句話就要吵嘴。小麗想勸說兒子好好學習,提升一下數學成績,周末去數學補習班補補課。

一開口,就遭遇到了兒子的強烈抵制。小麗很是苦惱。平時勸說兒子放學好好寫作業無果,周末想讓兒子去補課也不行。感嘆自己都是為了兒子好,苦口婆心,兒子卻冥頑不靈。

01案例分析

孩子從小脾氣固執,家裡人說什麼不聽什麼。和孩子不能很好的溝通,說不過兩句就引發衝突和矛盾。

孩子思想和父母差距太大,交流不暢通。兩代人說話方式和表達方式也不一樣,一開口就爭鋒相對。孩子一根筋,家長勸不動怎麼辦?暗示效應,巧妙幫助家長解決問題。

02什麼是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通過表達出對對方的期待和指責,對方會無意識地接受這種期待或者是指責,從而去成為表達者口中的人。

孩子由於觀念還不太成熟,和成人相比較,更容易受到「暗示效應」的影響。

03首先,先了解孩子脾氣變壞的原因

1.家長鼓勵孩子「脾氣差」

一些家長的不當行為,不僅沒有監督孩子收斂壞脾氣,反而還助長了孩子壞脾氣的囂張氣焰。比如家長懼怕孩子生氣,不高興,對於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總是滿足。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利用發脾氣的方式逼迫父母去完成自己的心願。

每個人的能力範圍都是有限的,可是人的貪婪的欲望又是無限的。家長總是滿足孩子超出父母能力範圍之內的不合理的要求,反而會助長孩子的貪心,幫助孩子養成自私自利,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的性格。

2.家長的性格影響了孩子

家長會遺傳給孩子的,除了外貌,長相和身材,性格其實也會遺傳。孩子從小就和父母相處,日積月累地受到父母性格的影響,潛移默化,孩子的性格也會有家長的影子。性格暴躁的孩子,往往父母也經常發脾氣。

性格開朗的孩子,父母也多樂於與人交往。性格消極,悲觀的孩子,父母也多對著孩子抱怨訴苦。孩子的性格受到父母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3.孩子也背負著壓力

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室,可是背負的壓力卻不同。現在社會競爭過於激烈,校園學習的壓力也大,孩子的人際交往和社會經驗弱,也可能會面臨一些困惑和問題。大人有大人的煩惱,孩子也有孩子的壓力。

假如孩子的壓力得不到及時的舒緩和排解,又恰好被父母有意無意的刺激到,孩子就會非常生氣,對著父母宣洩壓力,表達不滿。

04其次,如何巧妙利用暗示效應來育兒?

1.多誇獎和讚揚孩子,多給孩子正面積極的暗示

想要利用暗示效應發出暗示,讓孩子成為更棒更好的人,正面暗示必不可少。家長誇獎孩子勤勞,做家務做得很好很乾淨,孩子就會更勤奮地做家務。

父母讚揚孩子學習用功,這次考差了不是問題,下次一定發揮更好。孩子受到父母的鼓勵,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更加認真地投入學習當中。多鼓勵孩子,孩子

接收到來自父母的期待暗示,也會往父母期待的方向前進。

2.少給孩子消極的暗示,避免打擊諷刺孩子

總是諷刺孩子這樣學不好,那樣學不會,孩子就真的會無心學習,什麼都不會。總是指責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做的糟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什麼都不做。

很多懶惰的孩子小時候並不懶惰,相反,小時候也會積極地幫家人分擔家務,可是因為能力限制,做得並不好。被告知什麼都不會做,還不如不做。

孩子長大以後,就什麼都不做,變得懶惰懈怠。這時候又去指責孩子,形成惡性循環,家庭關係自然就不好了。

3.話從口出前,先想想對孩子會不會造成傷害

家長一些無意的話,恰好刺激到了孩子比較敏感的情緒點,就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情緒,孩子就會不滿家長。

一些話從嘴巴裡面說出來之前,想想會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或者帶來孩子的不快樂的情緒。比如家長表揚其他的孩子,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表揚,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05郝媽小總結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期待,就會給孩子什麼樣的暗示。覺得孩子一根筋,不好溝通的父母們,「暗示效應」用起來。立竿見影,馬上見到好成效。(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孩子脾氣「倔」,家長巧用「暗示效應」來溝通,比硬碰硬更有效
    但是表妹堅決不同意,她硬拉著我站在遊樂園門口等待一個小時直到遊樂場開門。事後我也對自己進行了反思,如果當時用「暗示效應」來和表妹進行溝通,而不是一味的附和她的想法,或許當時我們就能達成一致的想法與行動,讓雙方都滿意。那麼,所謂的「暗示效應」又是什麼呢?一、什麼是「暗示效應」?
  • 孩子不聽話,一管就「炸」?暗示效應:比打罵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這些天閨蜜向我吐槽,家裡8歲的女兒越來越有想法了,說什麼都不聽,有的時候遇上孩子情緒不好,還會語出驚人,讓人不知道怎麼回答,比如上個周末孩子考試不理想,剛說了沒兩句,閨蜜的女兒就頂嘴說道「大不了我不讀了行吧」,氣的閨蜜立馬罵了回去。孩子情緒起伏大,不愛聽話,除了吼叫能夠幫助家長,「暗示效應」也可以。
  • 孩子不聽話還愛調皮?家長用好「暗示效應」,比打罵效果好太多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光靠理論知識,更不能用暴力對待,更多時候「暗示效應」,打心理戰會更有成效。昨天我去朋友家吃飯,朋友的孩子非常頑皮,在家就跟「猴子」一樣,一會往左走,一會又往右,在沙發上蹦蹦跳跳。朋友拿孩子沒辦法,先是口頭上教育孩子:「趕緊下來,快點,不然我打你」。
  • 美國「羅森塔爾效應」證明,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誇出來的
    關於這個「實驗」,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剖析:心理暗示的重要性在上述實驗中,羅森塔爾故意對老師們說那些隨機抽出來的學生是最優秀的學生,那麼,老師們一定會對這些「最優秀」的學生不自然地流露出讚賞、期許。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心理暗示,學生們自然都能接收老師的這些暗示,再不斷地暗示自己「我就是最優秀的」。慢慢的,他們真的變成了最優秀的學生。
  • 越說「不」孩子越做?家長先了解「白熊效應」,孩子更能乖乖聽話
    對於大多數的家長來說,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時候會發現家長越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會越去做,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叫做「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或者反彈效應,是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
  • 黃磊揭秘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父母暗示出來的
    可誰又能想像多才多藝的黃多多竟然是個「愛發小脾氣」的女孩呢?黃磊的「太極拳」則是巧妙的避開了孩子情緒最激動的時間點,然後在多多已經情緒得到平緩後與其進行溝通。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妄加評論的人都認為他們看得很清,但其中辛苦怕唯有父母才知。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其表現為父母對孩子的正向期望,會成為孩子未來發展前進的動力。讓孩子接受一種心理暗示,孩子餓言行甚至會因父母的期望而改變。
  • 孩子固執愛發脾氣怎麼辦?巧用「暗示效應」,讓孩子變得更懂事
    所以,造成孩子固執愛發脾氣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誘因下應該有不同的應對方法,簡單粗暴的打罵並不能夠起到預期中的教育成效。二、孩子固執愛發脾氣,不妨試試「暗示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暗示效應。當個體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受到他人的誘導,這就是暗示效應的作用機理。其實在生活中,暗示效應並不少見。比如說孩子想要吃糖果而父母不允許,這時候很多父母就會說自己小時候吃了太多的糖果,所以現在牙齒上都是牙洞。孩子看到父母的牙洞心生恐懼,於是打消了想吃糖的想法。
  • 孩子固執敏感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試試「暗示效應」孩子更優秀
    1)孩子進入執拗敏感期人一生之中有二個心理成長期,第一是孩子三歲左右進入執拗敏感期,這是他自我意識的萌芽階段。等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明顯,算得上是第二個心理自我意識爆發期。暗示效應它所表達的一種狀態,其實就是在生活之中,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會使用比較含蓄委婉的方式,告訴孩子到底應該怎麼做?孩子處於嬰幼兒階段,他們並不明白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之中,父母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規勸,會讓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而這種目標和行為朝父母所設定的方向走去的狀況,其實就是暗示效應產生了作用。
  • 孩子學習不積極?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那什麼是"鳥籠效應"呢? 作為父母,可以巧妙運用這個鳥籠效應,給孩子一些心理暗示,這些會促使孩子對某些事情產生興趣,只要孩子產生了興趣,根本不用父母督促,就會積極主動的對事情進行學習和研究了。
  • 孩子越來越叛逆?家長了解「破窗效應」,挽救孩子的未來
    其實家長只要了解破窗效應,就可以避免孩子出現更多不好的行為。什麼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原本是犯罪心理學的理論,這個理論真正的意義是指:在環境中如果存在現象,並且被放任不管的話,就會誘導別人效仿,最後造成更加嚴重的結果,形成難以改變的壞習慣。
  • 為什麼孩子更愛聽老師的話?中國家長,也許是你不懂「權威效應」
    所以許多家長就會善用這一點,當孩子在家裡不願意吃午飯的時候,就會騙孩子說,如果你不吃午飯的話,老師就會來了。結果孩子聽到了這段話的時候,就會馬上坐正認真吃飯。老師的話之所以對孩子有著這麼大的效果,是因為家裡的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的舒適無拘無束的,而且家長也會跟孩子更加的親近,對於孩子來說,只要他撒撒嬌就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
  • 經常與孩子吵架?其實是缺少溝通,與孩子溝通的好處家長不得不知
    家長們之所以要選擇與孩子溝通,必定是因為溝通有很多好處。總體來說,溝通擁有的眾多好處,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1)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在與孩子的日常相處中,家長們看到的往往都只是表面,而孩子們的內心,成為了僅由他們自己可見的一方土地。但這片土地,時間久了也會長草發芽,最後衝破內心,改變孩子的行為。
  • 孩子犯錯不管教,當心「破窗效應」讓孩子養成壞習慣,家長別不信
    孩子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可以用「破窗效應」來解釋。 比如說,一個孩子可能在在學校欺負了別的孩子,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小孩子之間的衝突不能用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可能他們只是打鬧一下,所以放任孩子; 事實上,這種行為叫「縱容」,家長的縱容只會讓孩子認為打人這件事並不是什麼大事,自己想打就打,於是每當遇到不開心後者是別的孩子不小心惹到了,便會下意識地動手打人,養成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的不良習慣
  • 孩子優秀離不開家長的培養,巧用光環效應,孩子出類拔萃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光環效應。大多數的家長都是用光環效應的思維在看待自己的孩子,看不到孩子優點,只是看到了缺點,往往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甚至會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厭惡學習。光環效應的弊端有哪些?家長如何巧用光環效應,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呢?1、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不可能是沒有缺點的,甚至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渾身都是毛病,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 「霍桑效應」,才是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的重點,家長該提早了解
    「霍桑效應」,才是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的重點,家長別再罵孩子了。李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在行,興許是因為職業的原因,他對孩子格外地好,別人家的小朋友都會爭吵著要買東西,沒有道理可講,可是李老師不一樣,他和孩子的溝通非常有效,是我們羨慕不來的一個模範家庭。有一次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別人的牛奶,按理來說,孩子需要道歉,畢竟是自己做錯了。
  • 當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動力時,羅森塔爾效應能為家長解惑
    生活中經常會碰到很多家長在孩子表現不佳時對孩子說:「你看看某某家的孩子,怎麼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懂事優秀呢?」,或者是當孩子屢次考試沒取得好成績時心急之下氣憤地說「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都不會!」時間長了,家長就會發現,孩子的表現越來越不好、成績越來越差,就好像故意跟家長作對似的。其實,有些時候,還真不是孩子故意想這樣,而是家長說了太多打擊孩子的話,往孩子身上貼了無數的負面標籤,久而久之,孩子就變成了所貼標籤的樣子。如果你想孩子表現優秀自信滿滿,應該怎麼做呢?
  • 心理學 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 …… 此稱之為「暗示效應」。少年兒童較成人更易於接受暗示。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暗示、動作暗示,表情暗示、 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 李玫瑾教授:你越管,孩子越叛逆?建議家長試試皮格利翁效應
    經過皮格利翁的研究,就發現並且總結出了「皮格利翁效應」。在經後來的人的使用,發現皮格利翁效應很適用於眾多的處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們。後來皮格利翁還以自己的名字建立了一所學校,很多從裡面讀出來學生,在後來都很有作為。李玫瑾教授:你越管,孩子越叛逆?建議家長試試皮格利翁效應一、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什麼呢?
  • 霍桑效應:從墊底差生到考進重點高中,3個建議讓孩子更優秀
    真正的教育可能不是你一直給孩子講道理,要求孩子聽懂並且服從;而是不帶個人感情色彩地,去傾聽孩子的心聲。趙老師沒有說什麼,只是把自己的目光投注在這個全校人眼中的「刺頭」孩子上。他不說他是個壞孩子,也不說希望他變好。可就那麼關注著,李子正卻自己慢慢變好了…為什麼趙老師和李子正之間的談話能起到這麼大的作用?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鏡中我效應其實指的就是,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默認是自己最真實的形象,由此來形成自我認識,所以這一現象被稱之為鏡中我效應。其實鏡中我效應家長可以運用到教育之中,家長從小給孩子灌輸一個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