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二十一世紀裡的親子關係最為複雜,許多家庭都在親子關係的破裂邊緣徘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問題變得岌岌可危,只要稍不留意,就可能會產生變化,例如孩子一言不合就學會離家出走。那麼,孩子不管不行,一管就「炸」的情況該怎麼辦?
這些天閨蜜向我吐槽,家裡8歲的女兒越來越有想法了,說什麼都不聽,有的時候遇上孩子情緒不好,還會語出驚人,讓人不知道怎麼回答,比如上個周末孩子考試不理想,剛說了沒兩句,閨蜜的女兒就頂嘴說道「大不了我不讀了行吧」,氣的閨蜜立馬罵了回去。
孩子情緒起伏大,不愛聽話,除了吼叫能夠幫助家長,「暗示效應」也可以。
一、什麼是「暗示效應」
心理學中,在無對抗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法對人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這種現象稱為「暗示效應」。
簡言之,個體對於間接性表達的接納會更強,對於孩子們來說,這種更加委婉的方式,會更加容易使得他們獲得信息,受到啟迪。
如果這樣的概念理解起來比較複雜,那麼家長可以想像這樣一個畫面,同樣是孩子寫完作業,父母檢查過後皺著眉頭的反應或者嘴角上揚的反應,相比於一句「你真棒」、「沒做好」來說,哪個對於孩子更能有刺激作用呢?家長試一試就知道,肯定是微表情更能讓孩子動容。
這是因為兒童本身就比成年人更能接受暗示,他們對於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動作的敏感程度比成年人更強烈,在信息的反饋上會更加直接,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暗示的效應比較正面而及時。
二、「暗示效應」的利與弊
1、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孩子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會察言觀色,正如剛才提到的一樣,幼兒對於暗示效應的接受能力要強於成年人。
因而,家長有意無意的暗示都被孩子看在眼裡,不知不覺中,孩子會故意迎合家長的喜好,一步步向討好型人格邁進。
2、激勵孩子重複正面的行為
在暗示效應裡,孩子會通過信號的收集進行行為調整,例如在自己把水打翻了的時候,家長的眼神動作能夠在孩子的大腦裡進行迅速的處理。
這樣一來,他們可能不需要家長說,就知道自己這樣不對,進而自己收拾桌子。這是家長們利用暗示效應,激勵孩子進行改正、變得更好的一次機會。
三、家長用好「暗示效應」,孩子更聽話
1、用激勵的暗示提升孩子學習的興趣
《三國演義》裡有一個著名的成語故事,叫做「望梅止渴」。
我們都知道行軍時的曹操饑渴難耐,偏偏附近又沒有水流,於是曹操對著自己的將士們描述了一副梅林裡,果子遍地的景象,「酸」這一虛擬味覺的刺激,使得大家瞬間感覺有了力量,這就是暗示的作用。
那麼在孩子的學習裡,我們可以通過設立預期來幫助孩子提升動力,變得有激情,獎勵機制的設立、家長的承諾都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2、巧用暗示,降低孩子對學習的厭煩程度
著名學者葉聖陶有嚴重的失眠症,所以每天他的夫人都會給他三片安眠藥服下,才能安然入睡。
可是,不曾想,夫人提供的安眠藥居然是三片維生素C,毫不知情的葉聖陶先生就這樣靠著維生素入眠,絲毫沒有察覺。倘若他知道服下的是維C而不是安眠藥,那麼結果就不是這樣了。
所以在孩子學習的過程裡,成長的階段中,家長不要刻意提醒孩子一些事情,比如「你這麼小就不會讀書,以後出去打工算了」。
標籤的作用往往會把人推向深淵,被定義了的哪吒,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十惡不赦,就是因為標籤,他才一步步成為了別人心裡的壞模樣。
這就告訴家長們,當孩子做的不夠好的時候,不要用刺激的負面性語言同孩子交流,可以試著問問孩子原因,當他壓力大的時候可以給他放鬆的機會,家長認可性的行為暗示,可以幫助孩子成長。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林竹媽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