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虐待4歲女童的父親與繼母終於被依法批捕了。
但那個被虐待進ICU的四歲女孩,卻還躺在床上。
鼻子骨折、拿剪刀剪嘴、臉上缺塊肉、額頭正中有一塊很大的疤痕、全身布滿菸頭的燙傷、刀片的劃傷,沒有一塊好的皮膚。
看照片真的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四歲的小女孩所承受的。
問起原因,親生父親及繼母卻是這麼說的:
只因4歲的孩子多動、淘氣,有時大小便不能自理,所以不小心痛下失手。
即使是事件被揭露之後,全程都參與的女孩爸爸還堅持說,我是在管教孩子。
因為要「管教孩子」,這幾年釀成的悲劇可不止這一例。
雖然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極端的,嚴重到虐待的案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通過打罵來管教孩子的事件卻並不少見。
這也是當代的確存在著的帶娃難題:父母到底應該怎麼「管教孩子」?
1孩子犯錯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很多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犯錯時,總存在一種「壓不住火」的狀態。
一生氣就想打罵,一犯錯就立馬安排罰站,實在不行就冷暴力,這種模式一直循環循環無限循環。
如何懲罰孩子,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導,變成了當代之急。
在講如何懲罰孩子之前,我們來搞清楚一個概念:容錯率。
容錯率,通俗地來說,就是指允許錯誤出現的範圍和概率。
比如一隻機械錶,丟了一個小零件就無法運轉,它的容錯率是非常低的。
而你剛才做的那個調查,就是你對寶寶的容錯率,是指你對寶寶犯錯的容忍程度。
比如一犯錯就繼續懲罰,就代表你對寶寶的容錯率很低。然而這點,也會對寶寶有直接的影響。
2 低容錯率的寶寶會有什麼不良影響
父母對孩子容錯率太低很容易讓孩子成為一個害怕犯錯、犯錯後只會逃避責任的人。
要知道,寶寶對你的責罰害怕是真的。
在他還沒有強大的內心去承擔自己錯誤的時候,再次面對錯誤的時候,一個孩子往往會選擇什麼?害怕、逃避。
而後,對於責任的害怕和躲避,習慣性撒謊、掩蓋錯誤等問題也接踵而來。
如果一遇見小事就打罵,對寶寶的容錯率很低,那麼未來寶寶對自己的容錯率也會越來越低。
還記得19年7月的時候,有這樣一則關於「熊孩子」作惡的驚悚新聞:
6歲女孩彤彤前往親戚家中,與從小玩到大的12歲哥哥玩耍。打鬧中,她不小心從木架子上掉了下來,頭部著地昏迷了。
然後,這個12歲的男孩竟然因為「害怕家長責罰」,而選擇用木板一次次擊打女孩,最終導致其死亡。
因為對犯錯誤被懲罰的恐懼,這個12歲的男孩喪失了應該有的理智和判斷力。
儘管我們無法得知這個12歲的男孩以前經歷了些什麼,但從他「殺人」動機中,不難發現:這個男孩對「犯錯」有著深深的恐懼!
對寶寶容錯率太低,只會讓寶寶越來越害怕犯錯誤,犯錯後也會想辦法掩蓋真相、逃避責任、進而再犯大錯...
3 孩子犯了錯最正確的方式是什麼?
犯錯在所難免,但是比起錯誤本身,更為重要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
◆ 不能上來直接打罵
有時候寶寶就算犯錯,也不一定是故意的,有可能是碰到了什麼東西,或者好心辦壞事。
也許在他的認知範圍內還沒有建立起錯誤意識,這個時候如果貿然打罵會抹殺他原本好的初衷,無益於他的成長。
有時候只是他們缺乏經驗,能力還沒有達到而已。
比如他把玩具拆了,可能只是想看看為什麼玩具會動。
這是孩子出於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破壞,不是故意犯錯誤,所以家長也不需要去懲罰他,只要告訴他正確的方法就可以了。
◆ 肢體語言的暗示
給寶寶建立「錯誤意識」不一定要打罵,也可以使用肢體語言。
比如在他們犯錯的時候叫喊他們的名字,認真的盯著他們並搖頭,這樣的暗示孩子們就明白:我不可以這樣做。
這樣既不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還可以給他灌輸「錯誤觀」。
但是注意一定是要在他們犯錯的當下跟他們暗示,並且解釋,不要等犯完錯了再訓寶寶說,這樣真的容易不長記性。
◆ 口頭警告和批評,提醒「事不過三」
比如,孩子在遊樂園,和別的小朋友因為爭搶玩具打了起來。
媽媽就要口頭批評:「出手打人是不對的,這是第一次,媽媽原諒你,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了三次,之後你就不能來玩了!」。
孩子下一次又打人的時候,就告訴他:「這是第二次!」
直到出現第三次的話,告訴他:「這是第三次!」,然後馬上實施預先警告的那個處罰。
◆ 有限時間的隔離,讓孩子學會冷靜
經常遇見這種情況,寶寶發脾氣或者仍玩具,就是突然沒由來的任性了。
這時候他就需要「暫時冷落」,但是,「暫時冷落」並非真的冷落孩子,更不是關小黑屋,而是讓任性的他自己學一下冷靜。
這時他就可能慢慢的意識到,可能是自己做的不對,惹媽媽生氣了。
一般三分鐘後,媽媽可以去抱抱孩子,告訴他哪裡做得不對,記得再親吻下孩子哦。
◆ 自然承擔後果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是和孩子自身「利益」有關的懲罰,實施起來其實也是最最有效的。
比如減少買玩具的數量;取消某種娛樂活動如看電影、逛公園等。
首先,找到他喜歡的事情,比如玩具也好,娛樂活動也好,在他犯錯誤的時候很明確的指出,如果你再犯這樣的錯誤,就沒有冰淇淋吃了,或者沒有某個玩具了。
一定要堅持執行,不要心軟,這樣能讓寶寶覺得,這樣做是真的不對。
在寶寶遭受到懲罰後,再給她適度的機會,比如說你這周表現好,媽媽可以帶你去幹你最想幹的那件事之類的。
正反饋加上懲罰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效果,能讓寶寶意識到什麼錯誤意識的同時還不傷害他。
其實寶寶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所以老母親們,深呼吸,準備好各種寶寶犯錯的準備。
再說了,這也是一個鍛鍊自己耐心、耐性和胸懷的機會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