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犯錯就壓不住火,比起打罵更有效的是這麼做!

2020-12-23 十月呵護

涉嫌虐待4歲女童的父親與繼母終於被依法批捕了。

但那個被虐待進ICU的四歲女孩,卻還躺在床上。

鼻子骨折、拿剪刀剪嘴、臉上缺塊肉、額頭正中有一塊很大的疤痕、全身布滿菸頭的燙傷、刀片的劃傷,沒有一塊好的皮膚。

看照片真的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四歲的小女孩所承受的。

問起原因,親生父親及繼母卻是這麼說的:

只因4歲的孩子多動、淘氣,有時大小便不能自理,所以不小心痛下失手。

即使是事件被揭露之後,全程都參與的女孩爸爸還堅持說,我是在管教孩子。

因為要「管教孩子」,這幾年釀成的悲劇可不止這一例。

雖然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極端的,嚴重到虐待的案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通過打罵來管教孩子的事件卻並不少見。

這也是當代的確存在著的帶娃難題:父母到底應該怎麼「管教孩子」?

1孩子犯錯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很多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犯錯時,總存在一種「壓不住火」的狀態。

一生氣就想打罵,一犯錯就立馬安排罰站,實在不行就冷暴力,這種模式一直循環循環無限循環。

如何懲罰孩子,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導,變成了當代之急。

在講如何懲罰孩子之前,我們來搞清楚一個概念:容錯率。

容錯率,通俗地來說,就是指允許錯誤出現的範圍和概率。

比如一隻機械錶,丟了一個小零件就無法運轉,它的容錯率是非常低的。

而你剛才做的那個調查,就是你對寶寶的容錯率,是指你對寶寶犯錯的容忍程度。

比如一犯錯就繼續懲罰,就代表你對寶寶的容錯率很低。然而這點,也會對寶寶有直接的影響。

2 低容錯率的寶寶會有什麼不良影響

父母對孩子容錯率太低很容易讓孩子成為一個害怕犯錯、犯錯後只會逃避責任的人。

要知道,寶寶對你的責罰害怕是真的。

在他還沒有強大的內心去承擔自己錯誤的時候,再次面對錯誤的時候,一個孩子往往會選擇什麼?害怕、逃避。

而後,對於責任的害怕和躲避,習慣性撒謊、掩蓋錯誤等問題也接踵而來。

如果一遇見小事就打罵,對寶寶的容錯率很低,那麼未來寶寶對自己的容錯率也會越來越低。

還記得19年7月的時候,有這樣一則關於「熊孩子」作惡的驚悚新聞:

6歲女孩彤彤前往親戚家中,與從小玩到大的12歲哥哥玩耍。打鬧中,她不小心從木架子上掉了下來,頭部著地昏迷了。

然後,這個12歲的男孩竟然因為「害怕家長責罰」,而選擇用木板一次次擊打女孩,最終導致其死亡。

因為對犯錯誤被懲罰的恐懼,這個12歲的男孩喪失了應該有的理智和判斷力。

儘管我們無法得知這個12歲的男孩以前經歷了些什麼,但從他「殺人」動機中,不難發現:這個男孩對「犯錯」有著深深的恐懼!

對寶寶容錯率太低,只會讓寶寶越來越害怕犯錯誤,犯錯後也會想辦法掩蓋真相、逃避責任、進而再犯大錯...

3 孩子犯了錯最正確的方式是什麼?

犯錯在所難免,但是比起錯誤本身,更為重要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

◆ 不能上來直接打罵

有時候寶寶就算犯錯,也不一定是故意的,有可能是碰到了什麼東西,或者好心辦壞事。

也許在他的認知範圍內還沒有建立起錯誤意識,這個時候如果貿然打罵會抹殺他原本好的初衷,無益於他的成長。

有時候只是他們缺乏經驗,能力還沒有達到而已。

比如他把玩具拆了,可能只是想看看為什麼玩具會動。

這是孩子出於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破壞,不是故意犯錯誤,所以家長也不需要去懲罰他,只要告訴他正確的方法就可以了。

◆ 肢體語言的暗示

給寶寶建立「錯誤意識」不一定要打罵,也可以使用肢體語言。

比如在他們犯錯的時候叫喊他們的名字,認真的盯著他們並搖頭,這樣的暗示孩子們就明白:我不可以這樣做。

這樣既不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還可以給他灌輸「錯誤觀」。

但是注意一定是要在他們犯錯的當下跟他們暗示,並且解釋,不要等犯完錯了再訓寶寶說,這樣真的容易不長記性。

◆ 口頭警告和批評,提醒「事不過三」

比如,孩子在遊樂園,和別的小朋友因為爭搶玩具打了起來。

媽媽就要口頭批評:「出手打人是不對的,這是第一次,媽媽原諒你,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了三次,之後你就不能來玩了!」。

孩子下一次又打人的時候,就告訴他:「這是第二次!」

直到出現第三次的話,告訴他:「這是第三次!」,然後馬上實施預先警告的那個處罰。

◆ 有限時間的隔離,讓孩子學會冷靜

經常遇見這種情況,寶寶發脾氣或者仍玩具,就是突然沒由來的任性了。

這時候他就需要「暫時冷落」,但是,「暫時冷落」並非真的冷落孩子,更不是關小黑屋,而是讓任性的他自己學一下冷靜。

這時他就可能慢慢的意識到,可能是自己做的不對,惹媽媽生氣了。

一般三分鐘後,媽媽可以去抱抱孩子,告訴他哪裡做得不對,記得再親吻下孩子哦。

◆ 自然承擔後果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是和孩子自身「利益」有關的懲罰,實施起來其實也是最最有效的。

比如減少買玩具的數量;取消某種娛樂活動如看電影、逛公園等。

首先,找到他喜歡的事情,比如玩具也好,娛樂活動也好,在他犯錯誤的時候很明確的指出,如果你再犯這樣的錯誤,就沒有冰淇淋吃了,或者沒有某個玩具了。

一定要堅持執行,不要心軟,這樣能讓寶寶覺得,這樣做是真的不對。

在寶寶遭受到懲罰後,再給她適度的機會,比如說你這周表現好,媽媽可以帶你去幹你最想幹的那件事之類的。

正反饋加上懲罰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效果,能讓寶寶意識到什麼錯誤意識的同時還不傷害他。

其實寶寶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所以老母親們,深呼吸,準備好各種寶寶犯錯的準備。

再說了,這也是一個鍛鍊自己耐心、耐性和胸懷的機會對不對?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教育專家:打罵只會讓孩子更小心地犯錯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基·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的掩飾罪行,更有技巧的不被覺察,孩子遭到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我相信大多數家長一開始並不想打罵孩子,可當他們面對孩子的不聽話,無可奈何黔驢技窮時,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訴諸於打罵的方式,因為打罵既簡單又省事。而且見效快,更重要的是還解氣。
  • 「打罵」教育孩子,是家長最無能的教育方式,孩子犯錯後應這樣做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總會有不聽話的時候,每當孩子調皮搗蛋時,家長就會非常生氣,有些家長甚至會對孩子動手,而這些家長還十分贊成打罵教育,因為打罵教育對於他們來說是最省時且最有效的方式,哪個孩子被揍後不立馬變乖?
  • 別再吼罵孩子了!孩子犯錯後,父母只需說這1句話,比打罵更管用
    別再吼罵孩子了!孩子犯錯後,父母只需說這1句話,比打罵更管用疫情期間,鄭州的一位大姐被兒子氣得幾近崩潰。「我裝一袋水泥是1塊錢,4萬多塊錢,我得裝4萬袋子水泥啊!」原來,大姐是做水泥生意的,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工作。
  • 孩子不聽話,總是撒謊怎麼辦?比起打罵,父母用這3招應對更管用
    如果是為了一己私利,傷害到別人的謊言,那麼這種行為就必須制止,人撒謊的行為其實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多倫多大學的教授,曾經對關於「孩子撒謊」的行為課題進行研究,結果表明,2歲的孩子們,有20%存在撒謊的行為,4歲的孩子說過謊言的比例,高達90%,而12歲的孩子群體,幾乎沒有不說謊的。
  • 懲罰犯錯的孩子,家長不用打也不用罵,用2個方法對孩子更有效
    1.語言批評孩子犯錯家長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語言批評,「我告訴多少次了不要這樣,你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你怎麼就這麼笨,這點事都做不好,生你有什麼用?」這類話很多家長都能夠脫口而出。家長的關注點永遠在孩子做不對上,卻永遠不會關心孩子為什麼做不對。2.「體罰」體罰孩子也是家長面對孩子犯錯最常見的方法,特別是一些家長已經教了無數次孩子卻依然聽不進的事情,家長總是會忍不住上手打。
  • 正面管教的3個實用技巧,孩子犯錯後,這樣做比打罵有用
    當孩子犯了錯,很多父母都會覺得頭痛不已,在屢教不改後,通常都是用暴力解決問題。但經常打罵孩子,即便糾正了孩子的錯誤,也會使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越走越遠。而本性善良的龍三太子敖丙,卻在居心不良的公孫豹和一新想要復仇的父親的引導下險些活埋了陳塘關。由此可見,父母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傳輸什麼樣的觀念,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那麼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有幾個小技巧可以分享給大家。
  • 偷偷告訴你:「懲罰」男孩用這種方法,比打罵更有效,建議你看看
    以上這些就是男孩相比女孩而言,比較難管的原因,而每當男孩犯錯,讓父母生氣,恨不得「痛下殺手」的時候,不妨冷靜一下。根據專家提醒:懲罰男孩時,父母打罵只會引起反效果,遺留下來的問題後患無窮。那麼家長應該怎樣正確的懲罰孩子呢?
  • 打罵是最無能的教育,孩子犯錯,聰明家長用6句話搞定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犯些錯誤,而很多父母不管事情的緣由,就對孩子打罵一頓,教育一番。然而父母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而且往往事情還得不到解決。那麼孩子犯錯,父母到底該如何處理呢?不要批評,只要六句話就搞定。
  • 懲罰男孩不能打,這種方法更有效,家長看到後表示:我怎麼沒想到
    但有時當遇到讓我們火冒三丈、恨不得"痛下殺手"的時候,打罵真的能幫助我們終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嗎?答案是否定的,經過驗證打罵只能快速的解決當前戰亂,而遺留下來的問題後患無窮!那當我們遇到男孩子調皮搗蛋時,怎麼的懲罰更簡單有效呢?
  • 培養孩子抗挫力,就要打罵教育?被打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下場?
    打罵教育讓孩子更叛逆最近這兩天表姐因為兒子亮亮經常經常逃課的事情,狠狠的打了他一頓,本來以為亮亮在被打之後會乖乖的上學,但是表姐卻發現亮亮這孩子仿佛變了一個樣似的,越來越叛逆了,這讓表姐更生氣了。於是天天在家裡給亮亮做教育,但是亮亮脾氣非常倔,根本不吃表姐這一套,於是氣的表姐又要揚起巴掌來打亮亮。
  • 孩子被打罵後,有種情況就是孩子的「求救信號」,家長要注意了
    孩子「求救信號」的表現有些孩子嘴硬,有些孩子卻是在家長打罵之後就承認錯誤,但是有可能他們連自己錯在哪都不知道,他只是更怕繼續挨打,而且有些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就打罵孩子,孩子被打後也不會承認,那樣的話恐怕錯的真的不是你家孩子吧,可能有誤解吧。
  • 李玫瑾:中國家長的「吼叫打罵」,遠不如這四個字管用,差距甚遠
    顯然,打罵孩子給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情感失控和身體傷害方面遠遠超出了其短暫的約束效果。 一、心理上 打孩子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無法磨滅的印象。也會給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學習中留下暴力陰影,甚至以後還會出現暴力傾向和行為。
  • 別總是打罵孩子,父母懂得這3點,對孩子嚴厲更有方法更有效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中,很多父母都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嚴厲的父母形象,讓孩子尊師長有規矩,在生活中會顯得更有教養。但是往往也有很多父母在對孩子嚴厲的這件事情上沒有把握好一個度,常常把嚴厲理解為對孩子責罵和指責。
  • 孩子在學校「闖禍」怎麼辦?家長可以幫孩子分析錯誤,但不能打罵
    對於這些很小的孩子犯錯,家長們首先要做的,是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做錯了之後,自己要接受哪些結果和代價。比如在辰辰的這個故事當中,家長其實就做錯了。當辰辰犯錯之後,家長選擇直接給幼兒園方面賠錢,希望用金錢來彌補辰辰的錯誤。
  • 真心不想打罵孩子,卻又控制不住,怎麼辦呢?
    真心不想打罵孩子看到孩子闖禍犯錯,有情緒想發洩,只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生理反應了,你再怎麼修煉也無法避免它。永遠溫柔不生氣的媽媽,要麼是神仙,要麼不是親媽!熊孩子犯錯闖禍不聽話,我們當大人生氣是名正言順沒問題的,孩子需要感受到大人對自己不良行為的厭惡和憤怒,才有可能約束和反省自己,你真要一直笑眯眯,就算是嘴裡說「不要這樣」,熊孩子還覺得自己調皮搗蛋很可愛呢,怎麼可能修正自己的行為呢?
  • 孩子不能太溺愛,溺愛的孩子「長不大」
    寶貝,心肝,或者是名字前面加一個小字,這是父母叫孩子的專門稱呼,代表著特別心疼孩子,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過度溺愛孩子到底是好還是壞?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飯,有什麼好處的,第一時間想到是小孩,生怕他吃不到。第一:孩子其實很堅強。
  • 那些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大腦可能發生這樣的變化,家長別不在意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環境中,並且父母們對孩子也是十分寵愛,所以孩子們生活在一個溫馨和富足的環境中,他們的心態和發育也十分健康。但是很多父母在面對難管的孩子時,總是選擇以批評和打罵孩子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很多時候孩子在面對父母的這一教育方式時都會選擇奮力反抗。
  • 比打孩子一頓更可怕的是……
    很多家長知道打孩子不好,所以當孩子犯錯後,不會使用暴力。但是不打孩子不意味著做得好,如果處理的方式不對,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比如罵孩子和不理孩子就極可能變成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和冷暴力。可能孩子只是打碎了一個杯子,寫錯了一個字,你也只是因為身體疲累,精力不濟,壓不住火才說這些話。但是孩子會因為這些話產生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真的很笨很傻。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畏首畏尾,產生自卑心理。有些話則是會傷害到孩子的安全感:「再哭!
  • 孩子犯錯了,你真的會批評嗎?
    他還是用故意尿溼褲子來表示抗議,打罵並沒有取得效果。其實對於兩歲的孩子來說,大小便的控制能力還是比較弱的,這時的孩子偏偏又處在第一成長叛逆期,有時故意用尿溼褲子來表示他的長大。對於這樣的犯錯,我建議弟媳不要用打罵強制,多給他講講道理,實在不行再多穿幾天紙尿褲。當你不再去在意的時候,他自然會變得乖起來。
  • 打罵不一定有效,這8招可以試試
    那麼,當家有熊孩子時,怎麼樣才能有效預防並避免孩子從高空墜拋誤傷路人?打罵無效打罵不一定有效。因為你並沒有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是對的,沒有教育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因為,家長認為這已經是在給孩子一個教訓,孩子應該從此會「長了記性」,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而所有的孩子卻都在想,「媽媽為什麼這麼的不通人情?」以及「等會兒再找個什麼好玩的」。或者祈禱在下次玩的時候「別被媽媽發現。」這也是大部分打罵孩子的行為基本無效的根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