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的途中,犯錯是必然的。比如:搗蛋打了小朋友,沒有完成作業,甚至故意尿溼褲子等等,孩子總是有這樣或是那樣的錯誤讓我們無奈。而這時不恰當的批評往往會使孩子錯上加錯。
侄兒浩浩2歲時摒棄了紙尿褲,開始自己試著控制大小便。那段時間裡,他有時故意尿溼褲子,當你讓他去尿尿時,他不去。轉身的功夫,立馬把褲子尿溼了。這種明顯帶有故意的行為讓弟媳很冒火,甚至有一次打了他屁股作為懲罰。可是,效果甚微。他還是用故意尿溼褲子來表示抗議,打罵並沒有取得效果。其實對於兩歲的孩子來說,大小便的控制能力還是比較弱的,這時的孩子偏偏又處在第一成長叛逆期,有時故意用尿溼褲子來表示他的長大。對於這樣的犯錯,我建議弟媳不要用打罵強制,多給他講講道理,實在不行再多穿幾天紙尿褲。當你不再去在意的時候,他自然會變得乖起來。
用寬容的態度處理孩子的犯錯是必要的,可惜許多父母或是用溺愛來偏袒,又或是狠狠地打擊孩子的自尊,這兩種極端都是不可取的。
明明又在幼兒園裡欺負了別的小朋友,甚至抓傷了強強的臉。明明的媽媽被老師叫到學校裡,媽媽一邊向強強道歉,一邊只是含糊地批評明明。這種帶有隱性的縱容,讓明明下一次的搗蛋行為又發生了。這種批評帶有明顯的縱容性,讓孩子更加的為所欲為。而凡凡的媽媽卻是走了另一個極端,凡凡同樣是個搗蛋鬼,這次在學校裡欺負了同學,也被老師通告了,媽媽回家惡狠狠地揍了凡凡一頓,凡凡媽媽就納悶了:為什麼每次狠狠地揍,凡凡還是不改呢?顯然暴力行為只是讓凡凡暫時的妥協,卻也讓凡凡同樣去用暴力去解決問題。所以說,批評的方法用錯,對孩子是沒有用處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各種失誤和錯誤都是不可避免的。家長批評的處理態度決定著孩子的心態,當你模稜兩可地去處理的時候,孩子勢必也會模稜兩可。相反當你企圖用暴力去徵服孩子的時候,暴力也會成為孩子的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弄清楚事實,了解孩子當時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要去犯錯,以及犯錯後怎樣去處理。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善良的,只是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注入的教育方式不同,自然就會教出不同的孩子。這時應該注意的是,從小培養孩子善良寬容的性格。在他犯錯時,試著去了解他的內心,讓他知道到底錯在哪了?別動不動就用粗暴的方式去解決,許多時候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頓後,孩子還不知道到底錯在哪,這才是最愚蠢的處理方法。
我見過一個媽媽經常這樣訓斥孩子的吃相:你都多大了,別動不動就把東西灑在身上,真是笨死了!經常被她訓斥的孩子,每次吃東西時都非常小心,由於情緒緊張,一見到媽媽都會把東西灑在身上,想必媽媽訓斥的那會,孩子內心將受到多大的委屈啊。所以,面對這樣的失誤,家長儘量不要去訓斥孩子,而是教孩子怎樣去解決。有些家長就是把孩子的失誤也當成了犯錯,批評成了家常便飯,這樣很容易影響到親子關係。將來孩子也不會感恩,反而受到懲罰的是你。
批評真是有很大的技巧,它比獎賞更難做。對於批評我保持三個原則:一是絕不偏袒,做到公平公正。二是懂得寬容去處理孩子的犯錯,不要動不動就用暴力打壓,暴力是最無能的行為。三是幫助孩子知道到底錯在哪,以後怎樣去改正。只要掌握了這三個原則,就很容易處理好批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