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雅
編輯|小雅
琳琳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了,只有每年過年才會回爺爺奶奶家看她,所以她跟父母的關係顯得很疏遠。等到琳琳上小學時,終於被父母接到了身邊,但父母發現琳琳身上有很多的壞毛病。每次琳琳犯錯,他們就會輪流批評他,總是質問她是否認錯。但琳琳總是頂嘴,不肯認錯,這讓父母非常頭疼。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這樣,一直逼問孩子知不知道錯,錯在哪兒。雖然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為什麼一旦孩子犯錯,家長都喜歡一直逼問孩子?
家長總愛質問孩子的原因:
1、樹立威嚴
很多家長潛意識裡還比較傳統,覺得父母是孩子的長輩,孩子就該無條件服從父母,所以總是逼問孩子錯沒錯,想樹立起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本以為這樣會讓孩子更聽話,但往往只會讓孩子更想要疏遠父母。
2、希望孩子能認識到錯誤
很多孩子都非常固執,即使錯了也嘴硬不承認,這樣的態度只會讓父母更加惱火,不停逼迫孩子認錯。但有些孩子反而會更加倔強,哪怕心裡知錯了,嘴上也不饒人。
雖然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也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誤入歧途,但這樣不停逼問孩子的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更別指望孩子能好好反思自己的過錯。
孩子犯錯時,逼問孩子的行為真的好嗎?
1、這種行為會導致孩子變得自卑。其實大多數孩子在做錯事後都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本身會產生膽怯的心理。如果這時候父母再用很強硬的態度來斥責他,那他會變得非常害怕。這種童年陰影幾乎會一輩子都如影隨形,即使自己有理,也會因為自卑不敢與人爭論,這在社會生存中是很容易吃虧的。
2、容易讓孩子失去自尊。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從來不顧及場合,經常在公共場合當著其他人的面打罵孩子,這樣的行為嚴重踐踏了孩子的自尊。很多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長大後都比同齡人自卑,生怕自己做錯什麼說錯什麼,做什麼事都會變得畏畏縮縮。
3、孩子容易沒有安全感。父母本應該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但如果總是對孩子非打即罵,孩子會漸漸失去安全感,也會跟父母越來越疏遠。尤其是一些本來就比較膽小的孩子,面對父母的逼問時更加不安,甚至不是自己的錯也會承認。
當孩子犯錯時,想讓孩子自己認識到錯誤其實並不難,最主要的還是此時家長的正確引導。千萬不要一味責罵他,強迫孩子認錯一定要不得,這只會讓孩子一生都活在童年的陰影中。這時候家長需要冷靜下來,耐心引導孩子自行認識到錯誤。
家長要如何讓孩子自行認識到錯誤?
首先,犯錯之後家長要給孩子一個緩衝時間。很多家長一發現孩子做錯事後,就立馬失去了理智,只剩下憤怒。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冷靜下來,先不要急著去逼問孩子,而是給孩子一段自我反思的時間。等到孩子平靜下來,自然就會自己主動認錯。
其次,家長在詢問孩子時要具體一點。大多數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時,只會不停重複問"錯沒錯","錯哪兒了",這時即使孩子認錯了,大多也是因為懼怕父母,並沒有真正意識到問題所在。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仔細問問孩子知道自己哪兒做得不對嗎,下次該怎麼做?
最後,家長教育完之後要讓孩子做一個自我總結。很多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不長記性,明明這次知道錯了,下次卻依然我行我素,絲毫不記得當時的教訓。其實這不光是孩子不聽話,也跟父母的教育離不開。在每次孩子犯錯時,父母教育完一定要讓孩子自己總結一下,比如下次遇到這件事該怎麼做,這次是哪裡做得不對。這樣不光能緩和親子關係,還能加深孩子的印象,不會每次都重蹈覆轍。
父母和親子其實是可以成為最好的朋友的,而父母的態度和做法則是至關重要的。人非聖賢,更何況是心智還不夠成熟的小孩子,犯錯是在所難免的。這時候父母如果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一下問題,幾乎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並不是嚴父嚴母就一定能教育出懂事的孩子,但一對有耐心的父母一定能教育出一對好兒女。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樹立威嚴,而是讓孩子能有正確的是非觀,將來不會因為一時衝動而走上歧途。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結果和過程同樣重要。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